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8 17: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语文 备课时间
课 题 古诗三首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爱国情怀
单元 解读 本单元围绕“爱国情怀”这一人文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另设有习作、语文园地两个栏目。这组课文以多样的文体形式和立意角度,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志士仁人的家国情怀,有对国运的忧思和期盼,有对腐败统治者的追问,有对西方列强的控诉,有现代军人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宗旨的默默奉献,这些都体现了统编教材选文的广度、深度有了更深层次的考虑,继承“家国”概念,表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单元安排的习作关注学生自我情思的表达,设置了以“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想象类作文训练。语文园地既有对知识的巩固与扩展,又有对从课文中收到的启示的探讨。
课 标 要 求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少年中国说》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的意思,并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百年来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了解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文化价值,感受作者的痛惜之情;《小岛》引导学生结合资料了解我国边防守岛部队的生活,感受海防战士的爱国情怀。
教材 分析 古诗三首是四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共安排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这三首诗立意角度不同,都表现了厚重情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滋养和教育。本课要求让学生结合查找到的资料,准确领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 情 分 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古诗阅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能够较熟练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古诗的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进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 学 目 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
预 学 任 务 单 课前查阅《示儿》与陆游的相关资料。 初步预习故事,解决生字词。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解读主题,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孩子们,诗人艾青曾在诗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你知道这句话中的“土地”指的是什么吗? 预设:我们脚底下的大地。 教师小结并过渡:艾青在写这首诗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在疯狂地肆虐中国大地,于是艾青抱着对祖国的强烈热爱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这个单元我们就要从诗文中去感受自古国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 (设计意图:通过对单元导语页的解读,使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为后续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出示课件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三首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 (出示课件3)教师展示生字,学生自主识字,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课件4)教师引导: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的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什么疑问。教师板书诗题(示儿 题临安邸 己亥杂诗) 预设1:“示儿”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父亲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我想知道父亲临终时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诗,这首诗里都写了什么。 预设2:“题临安邸”的题是“书写”的意思,结合注释我知道了“临安”是指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而“邸”是指旅店。题目的意思是说,这首诗是在浙江杭州的一个旅店写的。我想知道为什么要在那里写诗,那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预设3:结合注释,我知道了“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课文中选取的是其中一首。我想知道己亥年发生了什么事情,作者为什么会写这么多的诗,都抒发了怎样的的感慨。(出示课件5) 师: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诗题给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的思考,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走进第一首古诗《示儿》。 (设计意图:结合着注释,理解题意并提出疑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思考的能力。初读古诗,解决字词读音,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三、学习《示儿》 1.(出示课件6)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示儿》,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作者简介。(出示课件7)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3.指导朗读,划分节奏。 (出示课件8)提示学生,朗读七言古诗时,一般每句的节奏划分是二/二/三。 学生根据提示再次朗读古诗,教师相机指导。 4.一起解诗意。 (出示课件9)教师引导:同学们,这首诗比较好理解,接下来请大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教师点拨: 元:同“原”,本来。 万事:一切事情。 但:只,只是。 九州同:国家统一。 预设: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伤没能(亲眼)看见祖国统一。 教师启发思考:如何理解“万事空”呢?板书(万事空) 预设:“万事空”就是指人死了之后所有事情都和我们无关了。 (出示课件10)教师提问:“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 (出示课件11)教师展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上面的问题。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同月下旬,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预设:通过资料,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是祖国统一。他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九州同) (出示课件1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 王师:宋朝的军队。 北定:平定北方。 中原: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不要。 乃翁:你们的父亲。 预设: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教师:“北定”点出了作者对定能收复失地的信心。板书(定中原) (出示课件14)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两句思考: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从中感受到陆游怎样的心情?教师相机板书(告乃翁) 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表达了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出示课件15、16)教师通过陆游写过的诗词帮助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53岁写的《关山月》: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62岁写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理解他对祖国深沉、热烈、真挚的爱,以及他对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殷切期望。板书(爱国情怀) 5.学生有感情自由朗读古诗。并指导背诵。 学生练习背诵《示儿》。 四、学习《题临安邸》 教师过渡:陆游临终前苦苦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可他盼到了吗?那些王师们又在干什么?《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和陆游生活在同一朝代,他告诉了我们王师在干什么,下面我们来学《题临安邸》。出示课件18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出示课件19)学生根据课件上的节奏划分,自由朗读《题临安邸》,帮助学生朗读准确。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20)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擅长诗文。 本首诗是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3.一起解诗意。 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第一二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教师引导:这首诗写于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谁去过杭州?说说杭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杭州的风景非常美丽,有著名的西湖,景色怡人。 教师提问:诗中哪句话写出了杭州的景色?结合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诗人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作者写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说明山和楼很多,山的后面还有山,楼的后面还有楼。 教师点拨: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秀美的江南山水图,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在这样的美景中,人们都在做些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相机板书(青山 楼) 预设:人们在西湖边唱歌跳舞,诗中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 教师提问:“休”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停止。 教师引导:这么美的风景,跳舞唱歌不是很适合吗?为什么诗人会问出“西湖歌舞几时休”呢?谁来根据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跟我们说说此时的临安发生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西湖 歌舞) (出示课件22)背景简介:靖康元年,金人攻占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临安就是南宋的都城。南宋统治者并没有接受北宋灭亡的惨痛教训,而是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达官显贵们天天寻欢作乐,纵情声色,社会极度黑暗。 教师点拨:临安就是南宋的都城,有一个成语叫做“偏安一隅”,指的就是在残存的一片土地上苟且偷安。 教师引导:是的,达官贵人在这里不是商讨恢复中原的大计,而是天天寻欢作乐,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快停止呀!此时诗人内心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预设:我觉得是诗人内心很失望,很愤怒。 教师引导:请你体会着他质问、愤怒的心情,读一读前两句。 生朗读第一、二句。 (出示课件24)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 直:简直。 汴州:北宋京城 预设:暖洋洋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游人们,简直是把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教师提问:你了解北宋时期的汴州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25、26) 北宋天禧五年(1021)初,开封(汴州)城内约有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而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 教师引导:通过阅读资料,汴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让我感觉十分的繁华! (出示课件27)教师引导思考:南宋权贵们为什么把杭州当作汴州?作者对达官贵人“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现实持什么态度? 预设1:因为杭州的风景很美,温暖的风都把他们吹醉了,他们以为自己还是在汴州。 预设2:因为当权者非常的腐败、昏庸,不懂得进取,没有抱负。 预设3:作者持气愤和担忧的态度。 (出示课件28)教师点拨:“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只社会上颓废之风;“游人”就是指达官显贵。 教师提问:你怎么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醉”呢? 预设:游人都沉醉在了美景中。 教师点拨:这里的“醉”不单单是被美景陶醉,更是“醉酒”的“醉”,也是“醉生梦死”的“醉”,“纸醉金迷”的“醉”。醉了的不仅仅是游人,更是指那些当权者。 教师点拨:北宋灭亡,南宋的王公贵族们不是卧薪尝胆,不收复中原,却在这里醉生梦死,作者是多么的心痛啊!难怪他要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古诗创作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法,为今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4,(出示课件29)教师引导:再次朗读诗歌,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从中我读出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对当朝者的讽刺。 教师相机板书(爱国 讽刺) 教师引导:诗人对国家的命运是多么的担忧,对当权者的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又是多么的悲愤啊!我们体会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五课堂总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30)主题概括。 2.(出示课件33)教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古诗,感受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同时,借助资料,我们了解了南宋时期的历史,查找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3.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题临安邸》《示儿》,默写《示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学生背诵古诗。 教师过渡:同学们背得很熟练。感受了宋代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后,这节课我们走进清代,看一看诗人龚自珍又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期盼,我们来学习《己亥杂诗》。 教师板书诗题(己亥杂诗),学生齐读诗题。 二、学习《己亥杂诗》 1.介绍写作背景。(出示课件35) 道光十九年,也就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龚自珍已经48岁,对清朝统治者已经大失所望,于是毅然决然辞官南归,后又悲伤迎娶眷属,往返途中,将所思所感,写于纸上,形成了由315首诗组成的巨型组诗。这就是《己亥杂事》——那一年是己亥年。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36)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愤然辞官南归。 3.(出示课件37)学生自由朗读《己亥杂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教师指导古诗朗读节奏划分,学生根据范读和教师指导再次朗读古诗。 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解诗意。 (出示课件38)教师提问: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谁能结合注释说一说你的理解? 教师点拨: 生气: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喑:沉寂无声。 究:终究。 哀:悲哀。 预设:中国大地上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的激荡。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终究是一种悲哀。 教师相机板书(九州 风雷) (出示课件39)教师引导:结合注释想象“万马齐喑”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教师板书(万马齐喑) (出示课件40)点拨:“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教师引导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这种局面“可哀”? 预设:国家想要有朝气蓬勃的局面需要依靠风雷,然而现在所有的人都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出示课件41)教师追问: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雷吗?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 出示背景: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视耽耽,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掀起了瓜分风潮。龚自珍所处时代,清王朝正在走向衰落,西方列强即将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侵略中国。龚自珍意识到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行不通了,于是他主张变革。了解了时代背景后,谁再来说一说,“风雷”指的是什么? 预设:是指社会变革。 (出示课件42)教师引导:“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可此时社会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呢?文章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万马齐喑”。想象一下,风雷欲来、一切生机勃勃的山河壮景,而在这充满生机的场景中,马儿却低着头不敢鸣叫,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1:我感觉作者很急切,特别渴望能进行变革。 预设2:我还能感觉到作者很悲哀,因为大家都沉默不语。 教师点拨:诗人是多么的痛心疾首,多么的愤懑啊!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难怪作者会说这终究是一种悲哀啊! (出示课件4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前两句诗的深层含义: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学生再次朗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设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课件44)教师引导:在这样急切、愤懑的心情下,作者有着怎样的呐喊呢?谁能结合注释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教师点拨: 天公:①自然界的统治者;②暗指当政者。 抖擞:振作。 不拘一格:不限于一种规格和方式。 预设: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种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教师相机板书(天公 抖擞 人才 不拘一格) 教师引导:诗人期盼着能有杰出人物涌现,来改变社会现状。从中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我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国家的深切担忧。 (出示课件45)教师引导:根据这两句诗想象诗人与天公对话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气魄。 (出示课件46)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要读出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教师板书(希望变革 期待人才) 学生根据提示,自主朗读古诗。 5.指导背诵。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依次出示“九州”“万马”“劝”“降”。 学生练习背诵《己亥杂诗》。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往往更有助于我们去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这样学习古诗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借助资料,对古诗的创作背景有了相应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也帮助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拓展延伸 (出示课件47)教师展示图片和《己亥杂诗·其五》,帮助学生积累古诗。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出示课件49)主题概括。 2.(出示课件50)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品读了《己亥杂诗》,并感受到作者恢宏奇特的想象和诗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借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积累。 3.(出示课件54)布置作业。 (1)认真练习本课生字。 (2)背诵《己亥杂诗》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指导 教师 意见
(此教学设计,A4纸正反面打印,表内文字小四号宋体,行距23磅)
附:课后作业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项目化作业、实践性作业、能力提升作业、基础作业等)
分层布置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拓 展 性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