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8 18:4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年级教学设计
年 级 五年级 学 科 语文 备课时间
课 题 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单元主题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单元 解读 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浓浓家国情,拳拳报国心。本单元的习作是一篇想象作文,要求想象二十年后的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体现的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 标 要 求 新课标中,第三学段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教 材 分 析 本次习作的话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想象二十年后家乡的样子,规划未来家乡发展的蓝图。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交代了本次习作的任务。教材首先从家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意义入手, 创设了穿越时空的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变化展开大胆想象的愿望。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一是大胆想象。教材提示了展开想象的角度,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二是强调通过列提纲,引领思路, 梳理素材,辅助成文。习作前先列提纲,习作时就不会遗漏素材,有助于表达有条理,能把文章写得清楚明白。教材提供了一个习作提纲的范例,包括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四个部分, 中间部分内容的列举, 提示学生列习作提纲时,可以分段来写, 把想到的例子写在后面,用关键词或简单的句子写出大意。教材还提示了习作提纲和习作之间要紧密联系, 即按照自己编写的习作提纲进行习作,习作时分段叙述,要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及修改的建议。本次习作的重点是能按编写的提纲,分段叙述, 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其中,列提纲是新的学习要求, 要重点落实。写完后提示学生互换习作, 既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又要在别人的建议中修改自己的习作。在同伴互助中提高习作的评价和修改能力。
学 情 分 析 本次习作受认知经验和社会阅历的影响,五年级小学生对家乡现实状况可能关注不够, 对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也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展开想象, 可以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二十年前家乡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和现在家乡快速发展、进步的有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变化, 对家乡的环境面貌生活状况有一些感性认识, 为习作积累素材。
教 学 目 标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重难点 分析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写习作提纲,行文中要做到详略得当。
预 学 任 务 单 查阅资料,搜集并了解当前科技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感受科技带给人类的变化。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环境面貌、生活状况等有感性的认识,围绕“巨变”一词,为习作积累素材。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2)出示二十年前民居、交通、景色等和二十年后的对比。 看了这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图片的方式导入,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到二十年间家乡的变化,能激发学生兴趣,并有利于引导进入本课教学。】 生交流感受。 师:我们发现,二十年的时光,景在变,人在变。瞧,我们身边的楼房越来越高,人们身上的衣服越来越漂亮。二十年前手机、电脑还很少,可是现在基本都普及了。二十年的变化真大呀!那么二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今天,我们就以“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出示课件3) 板书:二十年后的家乡 二、指导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1.指导审题 (1)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的习作? 板书:想象习作 (课件出示4) (2)关于想象习作,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5) A首先在现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象。 B要融入感情,合理想象。无论什么样的文章,离开了感情,就会缺乏生气和真实感。 (3)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说得很好。本次习作的题目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说明写作对象是自己的家乡,不应该写家乡之外的。那应该写些家乡的什么呢? 板书:写什么 生交流、总结(课件出示6) 师:是呀,我们可以从景物、建筑、人、交通、学校、商场等方面写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明白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明确写作要求,这样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指导想象,书写变化。 1.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有哪些?你又会以怎样的身份回到家乡呢?让我们来一次时空穿越,到二十年后的家乡去看一看。(课件出示7) 板书:写变化, 融入感情 师提示: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家人。(环境、出行等方面)
  ⑵二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饮食、居住条件等方面)
  ⑶二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交通工具、穿着、职业等方面)
生组织材料,并汇报。 2.汇报自己的材料。 (1)请习作较好的同学先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做出合理的评价。 (2)再请中等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3)请习作稍差的同学做汇报,教师和同学们共同指导。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共同探索表达方法,能对学生的习作在写作方法上加以指导,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课件出示8)  板书:怎样写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出示课件9)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4.叙述过程中要详略得当。 为了突出重点,我们要把材料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次要材料略写,也就是要做到详略得当。同学们思考自己收集的材料,看看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板书: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自主习作 (出示课件10) 1、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2、利用课后时间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行修改习作,能提高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二课时 一、例文展示,引导修改 1、教师组织习作:上节课,我们按照要求进行了“二十年后的家乡”的习作。同学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对未来家乡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畅想。这节课,我们要评一评大家的习作,看看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佳作赏评(出示课件12) 教师根据批改浏览的基本情况,选择佳作,让学生点评写得好的地方。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所写的习作进行展示、评价,为下一环节的修改习作、总结修改方法作了铺垫。】 二、交流评价,修改习作(出示课件13) 教师组织活动:下面请和同桌交换作文,请同学们根据评改标准,修改文章。 要求: 1.要使用作文评改符号。 2.要写出评价。 评改标准:(出示课件14) 写出的是家乡 写出了多个方面的变化 恰当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④能抒发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力量,引导学生在评价中提升审美与鉴赏品味,组内成员相互合作,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交流感受,形成习惯 1、教师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提纲,通过习作练习,谁来说说列提纲对习作有什么帮助?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列好提纲我就知道该写些什么,思路更通顺了。) (预设2:列了提纲,就能始终围绕一个点来写,不会跑题了。) 2、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列提纲可以让我们心中有数,不会遗漏素材,避免杂乱无章。同时,还防止了主次不分、重点不突出的情况。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要不断练习,养成列提纲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通过在班级内分享优秀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借鉴范例。学习、点评后再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间的指导帮助,也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 四、全课总结(出示课件15) 这节课我们根据习作建议,完成了习作练习,并且学会了列提纲。二十年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有太多的畅想,但这些都需要我们的努力才能实现。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读书、学习本领,长大为家乡作贡献,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要阐述自己的设计意图)
板书 设计 写什么----写变化,融入感情 二十年后的家乡怎样写--—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要修改
教学 反思
指导 教师 意见
(此教学设计,A4纸正反面打印,表内文字小四号宋体,行距23磅)
附:课后作业设计
“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 (项目化作业、实践性作业、能力提升作业、基础作业等)
分层布置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时长
基 础 性 作 业 根据互评的情况,再次认真、耐心地修改自己的习作,然后工整的誊抄在方格稿纸上,注意标点符合的正确占格格式。 在反复借鉴、学习、修改中学生才能对本次习作的主题准确把握,想象的空间也会更广阔,思路更清晰。
拓 展 性 作 业 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为二十年后的家乡绘制一幅科技画,规划家乡未来的发展蓝图。 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家乡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和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