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宋朝。” ---汤因比(英国)
“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 ---余秋雨(中国)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基于宋代社会发展,提出“唐宋变革论”。认为唐宋间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飞跃,包括贵族政治衰落,门第观念弱化,社会经济繁荣,人身控制松弛,平民社会到来等 。
繁荣的集市
农业
耕种方式:稻麦复种制
耕作手段:灌溉、耕作工具
优良品种:占城稻等
宋纺织图
手工业
制瓷业:五大名窑、青花瓷
矿冶业:煤作为燃料
印刷业:活字、造纸业发展
南海一号
拉煤驴车
一、经济的发展
商业
大众化、基层化
市场
唐朝长安城
北宋东京城
两宋时期的榷场
市的发展
宋:“市”不再有时间、地点限制
为大众服务成为商业主流,城镇和乡村“草市”更加普遍
边境地区设立榷场,与辽、夏、金进行贸易往来
一、经济发展
商业的发展
“交子”、“会子”、纸币
“交子”
“会子”
纸币
商家更注重包装、广告、品牌效益
广告牌
商铺、邸店、酒楼、食店
商铺
食店
勾栏瓦肆等与文化有关的商品增加
说书
算命的
一、经济的发展
海外贸易
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外贸税成为重要财源
(明州、泉州、广州)
城市变化
城市的类型和职能:以政治、军事为主的传统中心城市进一步向复合性城市转变,城市商业、经济职能逐步加强,有的已转变为以经济、商业职能为主;
城市的人口结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
城市的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一、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的南移
阶段 表现 原因
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亩产提高 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北人南迁,带去劳动力和技术;民族融合;统治者政策;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 唐朝后期,扬州、成都的经济地位远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后,中原人口南迁第二次高潮 北方战乱;隋朝开通大运河;南方政权相对稳定
两宋:最终完成 南宋时“苏湖熟,天下足”,江南农业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北方战火蔓延,自然灾害频繁;南方农业、纺织业发达,商业繁荣;南北气候普遍变冷
明清: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统治者的政策;科技进步、人民勤劳;前代奠基
一、经济的发展
元朝运河取直
为了将南方财富顺利北运,元朝时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大大缩短了航程,同时创造性的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一、经济的发展
材料:在宋代,众多相关因素促使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局面:人口的流动、新技术的出现、城市的发展、货币的广泛流通以及贸易的增长。
------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变化,其变化实质是什么?
“农商社会的经济特征”:个体小农经济由自给性向自给性和交换性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市镇兴起与
城市化进程加速,贸易市场容量扩大,经济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带有近代色彩的新经济因素已然出现并有所成长(交子、货币广泛流通)。
北宋时期中国南北地区科举入仕官员人数变化趋势图
材料: 据欧阳修统计,治平三年(1066年),河北五路发解试合格比例是“十人取一”。而东南地区发解试合格比例是“百人取一”,“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
———欧阳修《论逐路取人札子》
思考:上述图文史料与前一事件有关联吗?请结合教材知识加以说明?
经济变动带来文化变动
文化与经济相伴相生,紧随着经济重心南移之后,是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化的发展迫使北宋中后期开始南北分卷,以兼顾地区差异。
苏轼朋友圈分类表 分类 代表人物
共进步的政治盟友 富弼、张方平、王巩
政见相左却私交甚笃 王安石、章惇
文坛朋友 恩师欧阳修、苏门四子
佛道友人 佛印、道潜、吴复古
平民百姓 卖酒的潘子、卖药的郭生、金华墨工
思考:请给苏轼的朋友圈分类贴标签,他为何能交友众多?
潘子久不调,沽酒江南村。郭生本将种,卖药西市垣。古生亦好事,恐是押牙孙。
------《东坡八首》其七
金华墨工潘衡于1099年渡海赴儋向苏轼学习制墨。———《书潘衡墨》
苏轼的“朋友圈”有家人、师长、官场同僚、还有师门友人、方外友人、更有潘子、郭生、古生和金华墨工这样的素人。金华墨工为了制墨不远千里来到海南儋州,说明北宋时期对
人身管控的放松,人员可以自由流动。
二、社会的变化
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
今之所为奴婢者,概本良家。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凡人诉论田业,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
释其耒耜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材料: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材料组。
思考:这组材料反映了两宋哪些社会变化?请结合教材内容加以说明?
教材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管控相对松弛三个方面叙述社会新变化。这些变化其实是农商社会经济对人们观念和生活生产产生影响的反映。
思考:这种变化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体现了社会怎样的特点?结合材料,试分析其根源何在?
士农工商阶层观念在两宋时期淡化,纵向阶层流动加快,因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发展带来的人员横向流动也更加频繁,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国家对人身控制的放松。
经济之变
社会之变
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商业和城市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门第观念淡化
社会成员身份
趋向平等
国家对社会
控制松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流动
人员的流动
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新发展推动了农商社会的初步成型。
1春秋3西汉4魏晋应运而生正统思想面临挑战2秦朝遭到打击宋代理学兴起5隋朝三教合归儒6唐朝三教并行孔子创立孟子荀子战国发展焚书坑儒儒学独尊佛道盛行儒学的发展过程三、儒学的复兴问题①:北宋时为什么会出现儒学复兴运动,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背景: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目的:通过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问题②:儒学复兴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派,这一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观点:a.宇宙观:“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b.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c.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d.认识论: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南宋理学家,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
他的学说被称作心学。.
三、儒学的复兴
材料2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1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
材料3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问题:程朱理学有什么历史影响?
原因:程朱理学将宇宙观和人生观结合在一起,一方面“理”具有本体地位,相当于“天道”;另一方面“理”又无处不在,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中,也体现于社会人际关系当中,也即儒家伦理道德秩序。这样,就将儒家纲常伦理提高到本体地位,为专制统治提供了哲学论据。
思考:分析程朱理学在当时受到官方尊崇的原因。
儒学教育: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成“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4 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学习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
①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②为封建阶级秩序作辩护,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消极:人死于法,犹有人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由是酷焉矣! ——谭嗣同三、儒学的复兴问题:程朱理学有什么历史影响?1.宋词①兴起: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②原因:读者: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词迎合了这一阶层的审美品味。创作者:宋代重文轻武,文治兴盛,大量文人士大夫投入到词曲的创作中。③特点: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④代表: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四、文艺的繁荣(二)文学艺术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豪放派:风格豪放激愤,气势宏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1.宋词四、文艺的繁荣(二)文学艺术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叹咏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雨霖铃·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1.宋词四、文艺的繁荣(1)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2)杂剧:①特点: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②地位: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③代表:关汉卿、王实甫2.元曲四、文艺的繁荣◎《西厢记画谱》◎杂剧演出壁画元曲四大家有: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白朴、代表作《墙头马上》。另外王实甫的《西厢记》也非常有名。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元曲四、文艺的繁荣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3.小说话本: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实际上就是早期的白话小说。4.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5.绘画四、文艺的繁荣苏轼《次辩才韵诗帖》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四、文艺的繁荣米芾《新恩帖》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四、文艺的繁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四、文艺的繁荣宋徽宗赵佶《写生珍禽图》不强调写实,而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四、文艺的繁荣瑞鹤图四、文艺的繁荣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北宋文人山水画,体现了国家统一之后的开阔心态。四、文艺的繁荣马远《梅石溪凫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马远、夏圭作图多作“一角”、“半边”之景,构图别具一格,不求对称,墨色恬淡 。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故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写景照。四、文艺的繁荣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结合材料和教材,相比于唐朝,宋朝文艺有何新特色?原因何在?
*新的艺术形式-
*新的消费对象-
*新的内容风格-
*词曲杂剧话本风俗画-
*市民阶层贩夫走卒;
*注重情感注重个性。
四、文艺的繁荣
代 表 朝代 表 现 印刷术 宋朝 火 药 宋朝 指南针 宋朝 沈 括 北宋 郭守敬 元朝 王 祯 元朝 文字 辽 西夏 金 蒙元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量制造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型射击火器。
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如简仪;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编撰的《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
契丹大小字
西夏文
女真文字
女真科举
畏兀体蒙古文
八思巴文
这一时期实践经验总结性领先的中国古代科技始终保持服务于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
五、科技与少数民族文字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五、科技与少数民族文字
以上文字的共通之处?
在汉字基础上创制,
同时保留本民族个性。
主板书
五、科技与少数民族文字
宋元文化小结
一个核心:天理万物本源。
两个重点: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三大思想家:程颐、程颢、朱熹。
四书超越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种市民文化:宋词、元曲、杂剧、话本。
四个民族文字:契丹、女真、西夏、蒙古。
五大科学成就:三大发明外传,梦溪笔谈百科全书、授时历世界领先,王祯农书集合南北、活字印刷未能推广。
主板书
小练习
1.“元代第一通儒”许衡是程朱理学在元代的主要传承者。元朝皇庆二年六月(许衡逝世三十三年),官府特以许衡及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等从祀孔子庙。材料表明元朝时( )
A.孔孟儒学的地位下降 B.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C.程朱理学逐渐官学化 D.统治者实现了汉化
小练习
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当时被看作是道教化的人物,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一派又被后人视为禅学;程颐说其兄程颖的学术是“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这一现象表明
( )
A.理学官方哲学地位得以确立 B.民众对儒学的认同感增强
C.儒学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D.理学适应了现实政治需要
小练习
3.宋代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据此能说明( )
A.活字印刷术是当时主要印刷技术 B.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领先
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 D.印刷术发展促进学术传播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