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10.水的分布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 第 2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若干典型水体的图片和文字作为提示,希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能举例说出更多的水体类型,从而对地球上水的分布情况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本课的拓展与应用是引导学生强化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认识,同时通过数据对比,对地球上的总水量、淡水量、人类能够利用的淡水量,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认识人类活动导致水体污染,加剧水资源危机的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知道人类生活离不开淡水、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这一学习目标。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知道,在地球上除了有海洋,还有陆地上的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但对冰川、地下水等离生活较远的水体类型以及大气中也存在着水,可能认识不足。学生在其它课上曾接受过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但实际上学生对于水资源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总觉得节约用水离自己很遥远。因此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身边有用的科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时,可联系密云水库来学习。一方面修建水库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另一方面密云水库也是调水的重要环节,加深学生对北京地区缺水的理解。通过身边水污染浪费图片,加深学生对周边地区水环境的理解,使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真正落实到实处。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学生基于实际观察和活动体验,能说出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和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不同的水体类型。 科学思维: 在认识不同水体类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分类能力。 科学探究: 学生在不同的体验活动过程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力。 态度责任: 1.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 2.在体验活动过程中激发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在不同的体验活动过程中,如实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概括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方法获取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概括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设计 10水的分布 水体 海洋 河流 湖泊 冰川 大气水 地下水 太平洋 长江 洞庭湖 南极冰川 雨、雪 龙脉温泉 大西洋 黄河 昆明湖 北极冰川 雾、云 趵突泉 印度洋 尼罗河 密云水库 霜、露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过渡语:同学们发现水存在于太平洋、洞庭湖、昆明湖、密云水库、南极的冰川、趵突泉、龙脉温泉、雨、雪中。人们把这些水的集合叫做水体。它们是地表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相对稳定的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 这么多的地方都有水,你能把这些有水的地方分类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进行班级汇报,教师及时板书。 【预设】学生分类结果: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而对雨、雪属于哪一类则无法做出判断。 二、认识陆地表面有哪些水体 1.组织学生汇报:学生尝试分类,并说明理由。可以通过追问昆明湖、密云水库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湖泊。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板贴进行调整,并板书水体名称。 2.谈话:请你想一想:雨雪中的水来自哪里? 学生尝试解释,教师播放雨的成因视频,学生明确雨雪中的水来自大气。 【学生活动】了解雨的成因,并根据雨雪中的水来自于空气,将雨雪归为大气水。 3.教师小结:地球表面除了海洋、湖泊、河流和冰川中存在水以外,大气中以及地表以下都有水。 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水体,知道地球上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大气中和地表以下都有水。 4.请将地球上一些水体的名称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的气泡图中,并用彩笔画一画它们的样子。 【学生活动】学生在明确什么是水体的基础上通过写、画的方式加深对水体的认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不同状态的水,进一步明确水是生命之源。 三、拓展与应用 地球上的淡水有多少 1.讲解:在常温下,地球上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教室里找出相应的物体,例如桌子、水、空气。请举例说明你见过水的哪种状态。 2.想一想,如果没有了水,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汇报。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进一步明确:水是生命之源。 板书:水是生命之源 3.谈话: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水覆盖着,为什么很多地方还缺水呢? 4.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5.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6页第2自然段。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利用1000毫升的烧杯、50毫升的烧杯和10毫升的量筒分别出示相应的水量。学生观察、比较后说一说感受。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观察、比较活动,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现状。 6.谈话: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量并不充足,一些地区的人们正面临着水资源危机。对于淡水的使用,我们有哪些建议? 【设计意图】意识到和浪费、污染、淡水资源相对较少等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对水资源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
作业布置 1. 2.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