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
课题 15.声音的变化(一) 授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课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共 2 课时)
教材分析 第 15 课是《声音的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强弱、高低声音的简易装置,研究使物体发出的声音产生变化的因素。根据实验,发现物体发出声音的强弱、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幅度和快慢有关。此外,还将了解什么是乐音与噪声,知道噪声的危害,了解防治噪声的方法以及保护听力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向四面八方传播。声音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也不陌生,尤其是声音的强弱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是音调的变化是学生非常不好理解,他们往往会将音调的高低和声音的强弱相混淆。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基于实践活动能说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幅度小,声音弱。振动速度快,声音高,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科学思维: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幅度小,声音弱。振动速度快,声音高,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探究实践:通过各种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探究,学生描述声音强弱和音调高低的不同现象。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继续研究声音相关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基于实践活动能说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幅度小,声音弱。振动速度快,声音高,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归纳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幅度小,声音弱。振动速度快,声音高,振动速度慢,声音低。
板书设计 15、不同的声音 尺子—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尺子—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皮筋—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皮筋—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鼓面—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鼓面—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教学过程 问题引领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师生活动及设计意图
一、提出和聚焦问题(5分钟)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与声音有关的知识,你还记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 2.同学们,你能做个手势来表示物体振动吗? 3.拍手游戏: 音乐课上,老师怎么教你打拍子?按照强弱弱的节奏拍手或拍桌子。 科学课上,声音大或响,称为声音强;声音小或轻,称为声音弱。 4.你有什么办法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检测学生对声音强弱的认识,可能出现声音强弱与声音高低混淆。 5.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提出研究问题,引出学生的认知冲突。 二、探究声音的强弱变化(30分钟) 1.谈话:为什么声音有强有弱呢?用力声音就强,不用力声音就弱,这是什么原因呢? 2.请你们想一想振动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有的同学想到了振动幅度;有的同学想到振动速度……】 学生试着有用手比划“幅度”,比划幅度的大小。 这个手势可以表示振动,当振动的范围大时,振动幅度就大,当振动的范围小时,振动的幅度就小(做动作)你明白什么是振动幅度了吗? 3.今天我们用尺子、橡皮筋和鼓面来探究声音的强弱。 学生实验: 观察用力、轻轻拨钢尺时出现的现象,振动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关系? 尺子—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尺子—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4.实验方法指导: 用不同的力度拨钢尺悬空的一端,钢尺发声时出现了哪些不同的现象? 提示:观察它们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的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5.用不同的力度拨支架上的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发声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皮筋—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皮筋—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观察用力、轻轻敲击鼓面时豆子的跳动幅度。 6.敲击鼓面,观察鼓面上豆子跳动的幅度。 鼓面—用力—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鼓面—轻轻—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7.小结:同一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就越弱。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收集更多的信息,从这些现象中找到共同点,通过这样的活动发展的分析、比较能力,抽象概况和归纳推理能力。 五、总结(7’) 1.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总结 2.提问: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分,还有什么变化?
作业布置 1.物体振动时,振动的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就( );振动的幅度越小,付出的声音就( )。 2.橡皮筋拉得越紧,发出的声音( )。 A越轻 B越重 C越低 D越高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