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上语文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同步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 雕琢:
(2) 雕虫小技:
(3) 离群索居:
(4) 炉火纯青:
(5) 格物致知:
(6) 技进乎道: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1)_____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2)_____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3)_____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②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1) 在选文第①段中的画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
(1) (2) (3)
(2) 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品读选文中第②段画线的句子。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观点?
(3) 请简要概括课文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4) 请结合课文,阐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内涵。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奴隶与盗贼
梁启超
自回銮后,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诚如孝子之事父母矣。公使夫人偶遭儿童指目,辄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辄下罪己之诏;何其恭顺一至此甚也!民间如顺从朝旨乎,则奴隶而已矣。奴隶犹可,两重奴隶,何以堪之!如稍有不屈乎,则盗贼而已矣。盗贼犹可,两重盜贼,何以堪之!今日为中国之百姓者,奴隶盗贼,二者必居一于是。呼呼!何以使我民至于此极也?悲夫!
(1) 请将“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诚如孝子之事父母矣”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文章就什么新闻事件发表的评论?
(3) 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1) 雕虫小技( ):
(2) 离群索居( ):
(3) 炉火纯青( ):
(4) 格物致知:
(5) 技进乎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
汪道衍
某县有个分房小组负责人,在分房会议上振振有词地讲:这次分房的原则是县委常委定的。分新房,就要交旧房,先交旧房钥匙,才能领取新房钥匙,等等。他的话还未讲完,人们就窃窃私议起来:“他自己没交旧房就住了新房,说一套做一套咋能服人啊!”原来,这位干部不但未交旧房,还在外单位又占了一套,加上县委分的一套,一家六口人就占了三套房。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1) 造成“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原因是什么?根除这种现象的办法是什么?
(2)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试分析本文的论述结构。
(3) 《台上他讲 台下讲他》一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
郝斌生
“彭市长,你别往正门走,有一群上访的人正堵在那里。”“那我从哪儿走?”“后门。”“后门要是也堵了呢?”工作人员被武安市市长彭学增问得哑口无言。他来到上访群众中,提高嗓门喊道:“我是彭学增,大家要反映什么问题,请说吧!如果时间短,我就地答复;如果时间长,请大家先回去,留下几个代表到我办公室来。”上访群众听了市长这番话语,憋在心里的气消了一半,围得水泄不通的大门顷刻畅通无阻,而后大家心平气和地酝酿代表人选。
“刘县长,你们快改道吧,有几个村民要截车。”易县县长刘建军从呼机上读完这条“十万火急”的信息后,命令司机加速,把车开到村民要设卡的凌云册乡路口等候群众。过了一会儿,远远地走来一个村民,问清刘县长是在等他们之后,急忙招呼后面的人,“呼啦”一下,涌来一大帮。大家听说刘县长已在此等候他们多时,深受感动,一再催促县长快赶路程,他们的事回乡里找乡长说去。
这是我省农村工作中的两组“特写镜头”,情节不复杂,但发人深思。
为什么看似马上会激化的干群矛盾会瞬间平息?道理并不深奥,领导干部只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矛盾就能降温,对立就会变为对话,即使尖锐化了的矛盾也是可以妥善解决的。人民公仆不能怕群众、躲群众,不能“支应”群众。为什么有些地方原本不大的矛盾竟闹得不可收拾?恐怕与那里的领导者不懂得“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有很大关系……看来,处理干群矛盾的方法,已不再是一般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关乎大局、关乎党的原则的大问题。群众直接找领导者反映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是群众相信我们、依靠我们的表现;如果有了问题却不找我们,那才是不正常的、危险的。所以,群众来了并不可怕,哪怕是“民告官”,也不可怕。这往往正是给领导者提供了调查研究的好机会,提供了开展群众工作的好机会。工作做好了,干群关系中的摩擦、冲撞,还能成为建立干群鱼水关系的契机。所以,哪里有老百姓我们就到哪里去,哪里老百姓问题多、意见大、困难重,我们尤其要注意到哪里去。现在,有些干部把躲避老百姓视为一种“聪明”或“领导艺术”。群众要求直接见张书记,张书记却把李书记推到前沿;群众要求李县长来答复,李县长却让秘书去和群众捉迷藏。如此拉锯、推诿、踢皮球,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加剧矛盾冲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人民公仆,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应该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群众反映的各种实际问题,并努力帮助解决,为之排忧解难,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不在焉,敷衍塞责,漠然处之。更不能居高临下,动辄训人,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对待群众的态度,应当成为新时期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一块试金石。
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绝不是说可以不讲原则,绝不是提倡违法上访、集体上访。相反,我们干部以积极的姿态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从而使我们成为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近闻涉县县委在旧城改造中,面对群众上访事件,县委书记杨志科没有回避矛盾,而是主动来到告状者中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组织告状群众代表到外地参观。告状的群众大都是一辈子没有出过太行山的人,他们到市里、省会和京城走了一遭后,观点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他们说,我们涉县这儿哪像个县城,不动大手术,连马车都过不去,怎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在这里变成了一堂最切实、最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课。
(1) 本文是一篇新闻评论,请仔细阅读文本,思考并简要分析本文是针对怎样的社会现实写作的。
(2) 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3) 本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请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 从写作的角度,指出本文的一个亮点,并加以评析。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一则新闻。
要求:见解独到,是非分明,不少于 30 字。
2 月 14 日,在长沙世界之窗,拍到了惊人一幕:一名年轻女游客在同伴的帮助下爬上毛主席雕像,并骑在雕像的肩膀上拍照。19 日,网友“沉默的麻雀”在某论坛上发出题为“一个可耻的中国人”的帖子,该帖点击率已飙升至 15000 余人次,同时,全国各地的网站纷纷转载该帖。该女子的行为引来网友的一片讨伐之声。有人甚至提出要“人肉搜索”出这个“脑残”。从论坛发布的两张图片看,这名骑上雕像的女孩年龄在 20 岁左右,与她同行的一名男孩帮助她爬上雕像,另外两名女孩则拿出手机为她拍照。
为纪念辛亥革命 100 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志士的姓名及相应的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 25 个字的按语。
答案
1. 【答案】
(1) 指过分地修饰(文字);对某事物进行修改使其更为完善。
(2) 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
(3) 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4)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5) 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6) 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
2. 【答案】
(1) 并不是;也不是;而是
(2) 炉火纯青的技术掌握,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专注、物我两忘的境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3)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 【答案】
(1) 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 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作家和普通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论述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3) 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从作家的话引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4) 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4. 【答案】
(1) 对待外国人能在无形之中有所察见,能在无声之中有所听闻,确实像孝子对待父母一般。
(2) 针对“清朝政府频下懿旨、欲治罪儿童、下罪己之诏”这三件新闻事实发表的评论。
(3) 这是针对清政府行为的评论,指出中国人不仅要当清政府的“奴隶”,还要当洋人的“奴隶”,成为双重奴隶;一不小心不仅要当清政府的“盗贼”,还要当洋人的“盗贼”,实在是可悲可恨。
5. 【答案】
(1) diāo;
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
(2) suǒ;
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
(3) lú;
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4) 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5) 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便接触到了“道”,即天地规律。
6. 【答案】
(1) 原因:领导不以身作则,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致。办法:领导要以身作则,不以“声”作则。
(2) 论点:不以身作则就会失去人民的信任。论述结构:先以个别新闻实例入手,一分房小组负责人不以身作则,导致老百姓不满。继而由个别到一般,扩展到社会上的普遍现象。最后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以及解决办法。
(3) (1)本文语言富含讽刺幽默的意味。“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一字之易,神来之笔,进一步勾画出了少数领导干部口是心非、言行相悖的嘴脸;把个别言行不一的领导讲话形容成在台上背“台词”,而台下的听众将其当作“演员”,形象幽默,嘲讽辛辣。(2)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语言朴素精练,以大众化的语言揭示严肃的问题,如“台上他讲,台下讲他”,几个字不同组合,意趣迥然。
7. 【答案】
(1) 本文是针对当时群众,特别是农民集体上访事件较多,干群关系紧张,矛盾激化的现实问题而写作的。
(2) 针对当时干群关系紧张的热点问题,摆事实,讲道理,阐述了领导干部要“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深入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正确引导群众的道理。
(3) 作者通过两则事实材料,生动地表明了干部“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就能使群众心平气顺,缓和矛盾。然后承接上文,提出问题,亮出论点:为什么看似马上会激化的干群矛盾会瞬间平息?接着又论述了为什么有些地方原本不大的矛盾会闹得不可收拾,并指出恐怕与那里的领导者不懂得“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有很大关系,与上文形成对比。最后进一步明确,“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绝不是说可以不讲原则,相反,干部以积极的姿态到群众中去,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1)以小见大,这篇评论首先由两个看似简单的小事入手,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情中挖掘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论述了应该怎样处理干群矛盾的重大政治主题。(2)情真意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这篇评论论述的是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主题,但不是那种“必须”“要”的套路,也不是训导者的口气,而是有感而发,为党立言、为民说话,字里行间充溢着强烈的情感。(3)就事论理,昭示大义。作者叙述了两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明了干部“迎着老百姓的方向走”,就能使群众心平气顺,矛盾得以缓和。然后从这两个新闻事实出发,对如何处理干群矛盾的重大主题进行了论述,观点鲜明,针对性强,具有说服力。(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抓其一两点即可)
8. 【答案】与毛主席雕像合影,是对伟人的尊重,但骑在上面就有伤大雅,甚至有些龌龊,这位时尚少女完全是出于“到此一游”的动机才做了这样的惊人之举,但却肤浅得很,无知得很。这样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行为,但也希望网友不要遵循“文革”遗风将此现象政治化,愤而斥之为“脑残”,去“人肉搜索”置其于死地而后快。
9. 【答案】夏瑜《药》;
示例一: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示例二:继承先烈之遗志,光大志士之精神,为中华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