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5-03-08 10: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1勾股定理 导学案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 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
2、理解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并能简单的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勾股定理,理解证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知识概览图
勾股定理
新课导引
如果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17米长的梯子可以达到该建筑物的高度是多少?
根据题目的意思,我们画出如右图所示的图形,已知AB=17米,AC=5米,
∠ACB=90°,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BC边的长呢?
教材精华
知识点1 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
古时候,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因此有勾3、股4、弦5之说.历史上,周朝数学家商高对周公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意思是说:矩形以其对角线相折所成的直角三角形中,如果勾为3,股为4,那么弦必为5.这足以说明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
知识点2 勾股定理的探索
让我们通过计算面积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
观察图18-1,正方形A中有9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中有9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正方形C中有18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是18个单位面积.可以发现,C的面积=A的面积+B的面积.
知识点3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拓展】 (1)勾股定理存在的前提是直角三角形,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之间就没有这种关系了.
(2)勾股定理把“形”与“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直角三角形这一“形”与三边关系这一“数”结合起来,是数形结合思想的典范.
(3)勾股定理的证明.
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有许多,现在给出几种证法(拼图法):
证法1:如图18-2所示,因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所以面积为,而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为c2,周围四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为4×,故有+4×,整理得.
证法2:如图18-3所示,图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a+b,所以它的面积为,又因为该正方形的边长与如图18-2所示的正方形的边长相等,所以面积也相等.
故有+4×=c2+4×,整理得.
证法3:如图18-4所示,该图是由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以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
∵S梯形,S梯形×2+=ab+,
∴,整理得.
证法4:如图18-5所示,该图是由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且中间是正方法.
∵以c为边的大正方形面积是c2,而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4×,且中间的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c2=4×+(b-a)2,整理得.
知识点4 勾股定理的应用
(1)运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求斜边长.
(2)运用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数量关系的变式,即勾股定理变式.由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①;②;③;④;⑤.
课堂检测
基础知识应用题
1、在△ABC中,∠C=90°.
(1)若a=5,b=12,求c;
(2)若c=26,b=24,求a.
2、在一棵树的10 m高处有两只猴子,其中一只爬下树走向离树20 m的池塘,而另一只爬到树顶后直扑池塘,如果两只猴子经过的路程相等,那么这棵树有多高
综合应用题
3、如图18-10所示,在△ABC中,∠A=60°,AB=15 cm,AC=24 cm,求BC的长.
4、如图18-11所示,A,B两个村子在河CD同侧,A,B两村到河的距离分别为AC=1 km,BD=3 km,CD=3 km.现要在河边CD上建一水厂,向A,B两村输送自来水,铺设水管的工程费用为每千米2000元.请在CD上选择水厂的位置O,使铺设水管的费用最省,并求出铺设水管的总费用.
探索创新题
5、已知Rt△ABC中,∠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设△ABC的面积为S,周长为l.
请你完成下面的表格;
a,b,c a+b-c
3,4,5
5,12,13
8,15,17
(2)仔细观察上表中你填定的数据规律,如果a,b,c为已知的正实数,且a+b-c=m,那么= (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
(3)请说明你写的猜想的推理过程.
体验中考
1、图18-19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是3,5,2,3,则最大正方形E的面积是 ( )
A.13 B.26
C.47 D.94
2、如图18-20所示,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B与点C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A爬到点B,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 )
A.5 B.25
C.10+5 D.35
学后反思
【解题方法小结】
(1)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应用割补法把图形分解为特殊的图形.
(2)四边形中常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利用勾股定理.
(3)点到线的最短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在同一题中可能反复应用勾股定理.
附: 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
课堂检测
1、解析 利用勾股定理来求未知边长.
【解题方法】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求第三边长,关键是先弄清楚所求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再决定用勾股定理原式还是变式.
解:在△ABC中,∠C=90°,所以.
(1)因为,a=5,b=12,
所以,所以c=13.
(2)因为,c=36,b=24,
所以.所以a=10.
2、解析 如图18-9所示,设A为树根,D为树顶,B为猴子所在处,则AB=10 m,C为池塘,设BD=x m,已知两只猴子走过的路程相等,即DB+CD=AB+AC,就可以应用勾股定理求出CD,继而求出树高AD.
解:如图18-9所示,B为猴子初始位置,则AB=10 m,C为池塘,则AC=20 m.
设BD=x m,则树高AD=(10+x)m.
∵BD+CD=AB+AC,∴x+CD=20+10.
∴CD=(30-x)m.
在Rt△ACD中,∠A=90°,由勾股定理得,
∴202+(10+x)2=(30-x) 2,∴x=5.
∴树高AD=10+5=15(m).
3、解析 本题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直角三角形,可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已知∠A=60°,因此作AB边上的高或AC边上的高,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进行求解.
解: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所以∠ADC=90°.
因为∠A=60°,所以∠ACD=30°.
所以AD=AC=×24=12(cm).
又因为AB=15 cm,
所以BD=AB-AD=15-12=3(cm).
在Rt△ADC中,.
在Rt△BCD中,.
所以BC==21(cm).
4、解析 若最省钱只需AO+BO最小,可将A,O,B放在一条线段上考虑,故只需找到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A′B交CD于O,则水厂建在O点处即可,构造直角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就可求出各边长.
解:作点A关于CD的对称点A′,连接A′B交CD于点O,则O点就是水厂的位置.
过A′作A′H∥CD交BD延长线于H,
∴△A′HB为直角三角形.
在Rt△A′HB中,A′H=CD=3,
BH=BD+DH=BD+A′C=BD+AC=1+3=4,
由勾股定理得A′B==5,
∴总费用为2000×5=10000(元).
5、解:(1)表格中左栏从上至下依次填2,4,6,右栏从上至下依次填,1,.
(2)
(3)推理过程如下:
因为,
所以
=.
又因为S=,所以,即.
体验中考
1、C 解析 由正方形面积和勾股定理可得E的面积为(32+52)+(22+32)=47.
2、B 解析 空间为AB==5,而此题蚂蚁是在长方体表面爬行,因此不能选A.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知识精点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若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关系式,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作用: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3.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疑点
重点:掌握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难点: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疑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问题.
典例精讲
例1 试判断: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指导:先确定最大边,再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
解:∵,

∴为三角形的最大边.
又∵,

∴.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先确定最大边,再看最大边的平方是否是另两边的平方和.若是则是直角三角形,反之不是.
举一反三 试判断:三边长分别为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解:∵m>n>0,
∴.
∴为三角形的最大边,
又∵,

∴.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例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是BC的中点,F为CD上一点,且.求证:△AEF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指导:要证△AEF是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证即可.
解:证明: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则,,.
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

同理在Rt△ABE中,由勾股定理得:

在Rt△CEF中,由勾股定理得:

∴.
∴△AEF是直角三角形.
方法总结:利用代数方法,计算三角形的三边长,看它们是否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这是解决几何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
举一反三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90°,AB=BC=4,CD=6,DA=2,求∠DAB的度数.
解:连接AC,
在Rt△ABC中,∠B=90°,AB=BC=4,
∴∠BAC=45°,.
在△ADC中,,
∴△ADC是直角三角形,∠DAC=90°.
∴∠DAB=∠BAC+∠DAC=45°+90°=135°.
例3 如图,△DEF中,DE=17cm,EF=30cm,EF边上的中线DG=8cm,求△DEF的面积.
方法指导: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题.
解:∵EF=30cm,∴,
∵,,

∴.
∴△DGE是直角三角形,即DG⊥EF,
∴.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两线垂直.
举一反三 已知如图,∠B=∠D=90°,∠A=60°,AB=10,CD=6,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延长AD、BC交于点E.
在Rt△ABE中,∠B=90°,∠A=60°,AB=10,
∴AE=20.
由勾股定理可得:

∴.
在Rt△CDE中,
∠CDE=90°,∠E=30°,CD=6,
∴.
∴.
∴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例4 已知△ABC的三边长为a,b,c,且满足,试判断△ABC的形状.
方法指导:要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应从已知条件入手,分析各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解:∵,
∴.
∴.
∴或.
当时,有.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此时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当时,有a=b,此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综上,△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方法总结:此题易犯的错误是由得,漏掉这种情况,从而漏掉等腰三角形这种可能性.
举一反三 若△ABC的三边满足条件,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
∴.
∴a=5,b=12,c=13.
∴,∴△ABC是直角三角形.
例5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C=90°,AB=13,BC=4,CD=3,AD=12,求证:AD⊥BD.
方法指导:可将直线的互相垂直问题转化成直角三角形的判定问题.
解:∵在Rt△BCD中,BC=4,CD=3,
∴由勾股定理得:

即BD=5.
在△ABD中,∵BD=5,AB=13,AD=12,
∴,
由勾股定理逆定理知:△ABD是直角三角形,
且∠ADB=90°,∴AD⊥BD.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中的垂直或证明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时候,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只要满足表达式的形式,就可判断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举一反三 如图,在△ABC中,AD⊥BD,垂足为D,AB=25,CD=18,BD=7,求AC.
解:在Rt△ADB中,AB=25,BD=7,
由勾股定理得:.
∴AD=24.
在Rt△ADC中,∵AD=24,CD=18,
∴.
例6 如图,已知△ABC中,AB=AC,D为BC上任一点,求证:.
方法指导:证明线段的平方关系,应注意到勾股定理的表达式里有平方关系,因此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为用勾股定理创造前提条件.
解:过点A作AE⊥BC于E.
∵AB=AC,∴BE=EC.
又∵AE⊥BC,∴,



∴.
方法总结:构造直角三角形是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往往是通过作高来构造直角三角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代数和几何的知识经常结合应用.
举一反三 如图所示,DE=m,BC=n,∠EBC与∠DCB互余,求.
知识网络
学法点津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它不仅可以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还可以判定哪一个角是直角,从而产生了证明两直线互相垂直的新方法: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通过计算来证明,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其中c为最大边,若,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若,则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所以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首先要确定三角形的最大边.
同步练习一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k,4k,5k(k为正整数),则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三角形,理由是__________.
2.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为m+1,8,m+3,当m=__________时,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其中m+3是斜边.
3.在△ABC中,a=2,b=5,则当时,∠C=90°.
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是a,b,c,当时,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_三角形.
5.已知△ABC中,AB=k,AC=2k—1,BC=3,当k=__________时,∠C=90°.
6.我们知道,像“3,4,5”,“6,8,10”,“5,12,13”,“7,24,25”这样的每组三个数是勾股数;已知m、n是正整数,m(1)用含n,m的代数式表示前两个勾股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a,b,c是一组勾股数,并且这三个数没有大于1的公因数,则这样的一组勾股数称为基本勾股数.例如“3,4,5”,“5,12,13”,“7,24,25”.请再写出一组不同于这三例的基本勾股数:__________.
7.如果线段a,b,c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那么( )
A.也能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B.只能组成一个锐角三角形
C.不能组成三角形
D.无法确定
8.以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2cm,3cm,5cm B.2cm,1.5cm,2.5cm
C.7cm,8cm,10cm D.
9.三角形各边(从小到大)长度的平方比如下列各组数据,其中不是直角三形的是( )
A.1:1:2 B.1:3:4 C.9:25:26 D.25:144:169
10.下列各组数中,以a,b,c为边长的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1.5,b=2,c=3 B.a=7,b=24,c=25
C.a=6,b=8,c=10 D.a=3,b=4,c=5
11.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且满足等式,则此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12.给出下列几组数:(1)5,6,7;(2)8,15,6;(3);(4).其中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适合下列条件的△ABC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1);(2)a=b,∠A=45°;(3)∠A=32°,∠B=58°;(4)a=7,b=24,c=25;(5)a=2.5,b=2,c=3.
14.一个三角形三边的长分别是15cm,20cm,25cm,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 )
A.12cm B.10cm C. D.
15.如图18.2-4,四边形ABCD中,AB=3,BC=4,CD=12,AD=13,∠B=90°,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6.已知:如图18.2-5,在△ABC中,AC=5,AB=12,BC=13,求BC边上的高AD.
17.初春时分,两组同学到村外平坦的原野上采集植物标本,分手后,他们向不同的两个方向前进,第一组的速度是30m/min,第二组的速度是40m/in,半小时后两组同学同时停下来,而此时两组同学相距1500m.(1)两组同学行走的方向是否成直角?(2)如果接下来两组同学以原来的速度相向而行,多长时间后能相遇?
18.如图18.2-6,长方形ABCD中,AB=3,BC=4,E,F分别在AB,BC上,且BE=BF=1.问△EFD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19.先阅读下列文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图18.2-7,在△ABC中,CD⊥AB于D,且,∠A,∠B都是锐角.在Rt△ABC中,.所以,即,.如果在Rt△BDC中,按照上述推理可得到什么结论呢?进而可得到△ABC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同步练习二
1.如图,长方形ABCD的长AB=12,宽CB=10,E是BC的中点.那么AE=_________.
2.如图,正方体ABCD—A′B′C′D′的棱长是3,那么,.
3.一只蚂蚁从长、宽都是3,高是8的长方体纸箱的A点沿纸箱爬到B点,那么它所爬行的最短路线的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人师傅常用如下方法来检验电线杆是否垂直于地面.现测得拉线AB=10m,BD=8m,AD=6m.问此时电线杆是否与地面垂直?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7cm,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的和是_____________.
6.如图,一块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则CD等于( )
A.2cm B.3cm C.4cm D.5cm
7.如图,正方形ABCD中,AO⊥BD,OE,FG,HI都垂直于AD;EF,GH,IJ都垂直于AO.如已知IJ=1.求BD的长.
8.△ABC中,AB=m—5,AC=m+11,BC=24,则当m=_____________时,∠B=90°.
9.△ABC中,三边a,b,c满足,那么△ABC是_________三角形.
10.如图,四边形ABCD中,∠BAD=90°,AD=3cm,AB=4cm,BC=5cm,CD=6cm.
(1)连接BD,判别△CBD的形状.
(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11.(1)如图(1),一个梯子AB长2.5m,顶端A靠在墙AC上,这时梯子下端B与墙根C距离为1.5m,梯子滑动手停在DE的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得BD的长为0.5m,问梯子顶端A下落的距离是否也为0.5m?为什么?
(2)如图(3)梯子AB靠在墙上,梯子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是2m,梯子顶端B到地面的距离是7m.现将梯子的底端A向左移动到A′,使梯子的底端A′到墙根O的距离为3m,同时梯子的顶端B下降至B′,那么BB′;①等于1m;②大于1m;③小于1m.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同步练习一
1.直角;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14 3.29 4.直角 5.2.5 ,即,则,解得k=2.5. 6.(1)因为,而,,所以.(2)20,21,29 7.A 设c为斜边,则,两边同乘以,得,即 8.B 要注意D中的,即9,16,25三边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因为 9.B 10.A 11.B 12.B 13.B 14.A 15.连接AC,则AC=5,可证△ACD为直角三角形. 16. 17.(1)第一组行走,第二组行走.因为,所以行走方向成直角.(2)设再经过xmin相遇,则(30+40)x=1500,故.
18.是.在Rt△AED中.同理求得。所以,所以△EFD是直角三角形。
19.,进而
,所以△ABC为一个直角三角形.
同步练习二
1.13 2.18,27 3.10 4.垂直;略 5.49 6.B 设CD=x则DE=x,因为AE=AC=6,所以BE=10—6=4.因为CD=x,所以BD=8—x.在Rt△BDE中,,即.解得x=3cm. 7.16 在Rt△IAH中,∠IAH=45°,所以∠AIJ=45°,所以AJ:IJ=1,同理JH=1,所以AH=2,AF=4,AO=8,DO=8,∴DB=16.
8.15 由勾股定理知,即,解得m=15.
9.直角.把化简,得,即.所以△ABC为直角三角形.
10.(1)△CBD是等腰三角形,可求出BD=5,所以BC=BD,即△BCD为等腰三角形.(2)18 把四边形ABCD分为△ABD,△CBD的面积之和,△ABD的面积为.在求△BCD的面积时作高BE,求得BE=4,,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
11.(1)梯子顶端A下落的距离是0.5m,在Rt△CDE中,,即,所以.∵,∴AC=2.∴AE=AC—CE=0.5(m) (2)③解法同上,先求出,即,然后求出.估算,故.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公式(c为斜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