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2023-2024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9 07:56:39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核心归纳
1.革命志士的奋斗(1906年冬-1911年4月):
(1)萍浏醴起义: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2)安庆、绍兴起义。(领导人: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4)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1)主要组织: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和同盟会。
(2)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
(4)意义。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②思想上: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易错字】萍浏醴起义、徐锡麟、秋瑾、黄花岗、黎元洪、辛亥革命、闸门
基础训练
1.(2022·福州期末)阅读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C)
人物 事迹
徐锡麟 1907年夏,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年仅34岁
秋瑾 1907年,准备策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年仅32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A.安庆起义是由徐锡麟、秋瑾领导的
B.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C.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武装起义对历史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安庆起义是由徐锡麟领导的,A说法错误;题干中只陈述了黄花岗起义的结果,没有提及它所起的历史作用,排除B;起义中有大量革命者献身,不断有革命者不畏牺牲,继续发动起义,体现了他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C正确;D 说法错误,排除。
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D)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解析】依据题干“七十二健儿”“愁看秋雨湿黄花”等可知,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起义失败后,有七十二具烈士的遗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3.1911年10月13日《申报》刊文:“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汉阳、汉口均为革命党占据……汉阳兵工厂及火药厂亦入革命党之手。”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安庆起义 D.萍浏醴起义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进攻总督衙门,先后占领武昌城、汉口和汉阳。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4.(2022·武汉期末)这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回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这则日记反映出 (B)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北伐战争的进程
【解析】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题干中的日记节选记录了武昌起义后12日、14日、26日长沙、重庆、南昌、西安、广东等地的革命发展状况,属于革命进程的记载。A、C不符合题意,D与题干无关。
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B)
A.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中华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制度的起义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1年,革命派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很快波及全国,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宣告清王朝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但是革命并没有彻底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故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清起义,故A、C均不符合题意。
6.梁启超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C)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认为中国人的事由中国人来管,由不得外人干涉,说明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7.“辛亥革命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D)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解析】“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体现的是人们思想的变化,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8.辛亥百年组歌片段:“一滴泪,强忍心头祭英魂,无惧断头闹革命,一腔血,洒向人间盼春晖,北伐讨逆为百姓,砸碎枷锁反封建,挺直脊梁中国人,旌旗飘扬仰天歌,壮志飞翔伴白云。”对辛亥革命“砸碎枷锁反封建”理解正确的是 (C)
A.结束了封建社会
B.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国主义的使命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有利条件:武昌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革命力量基础雄厚等。
影响: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答:原因: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推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可得出有利条件是武昌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以及革命力量基础雄厚等。依据材料一“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可得出影响是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以及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第(2)题,根据材料二,由“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可知,反清革命活动由来已久;西方民主革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推动;根据材料三,由“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可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实行专制,腐败无能。第9课 辛亥革命
核心归纳
1.革命志士的奋斗(1906年冬-1911年4月):
(1)萍浏醴起义:同盟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2)安庆、绍兴起义。(领导人:徐锡麟、秋瑾)
(3)广西起义。(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4) 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领导人: 、黄兴等)
2.武昌起义( 年10月10日):
(1)主要组织: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和同盟会。
(2)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
(4)意义。
①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 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终结。
②思想上: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 ,打开了中国 的闸门。
基础训练
1.(2022·福州期末)阅读下表,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人物 事迹
徐锡麟 1907年夏,发动安庆起义,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年仅34岁
秋瑾 1907年,准备策应安庆起义,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年仅32岁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收殓到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A.安庆起义是由徐锡麟、秋瑾领导的
B.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
C.革命者具有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
D.武装起义对历史发展没有积极作用
2.“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萍浏醴起义 B.安庆起义
C.广西起义 D.黄花岗起义
3.1911年10月13日《申报》刊文:“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汉阳、汉口均为革命党占据……汉阳兵工厂及火药厂亦入革命党之手。”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 )
A.武昌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安庆起义 D.萍浏醴起义
4.(2022·武汉期末)这是作家叶圣陶1911年日记的部分内容:“10月12日,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14日,急回报纸,见长沙、重庆均为革(命)党所据。26日,课毕后阅报纸,如南昌、西安亦已得手……广东亦有独立之说。”这则日记反映出 ( )
A.辛亥革命的原因 B.辛亥革命的发展
C.辛亥革命的胜利 D.北伐战争的进程
5.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
A.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促使中华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推翻封建制度的起义
6.梁启超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认为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推翻了封建帝制
C.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D.实现了民族独立
7.“辛亥革命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 (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D.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8.辛亥百年组歌片段:“一滴泪,强忍心头祭英魂,无惧断头闹革命,一腔血,洒向人间盼春晖,北伐讨逆为百姓,砸碎枷锁反封建,挺直脊梁中国人,旌旗飘扬仰天歌,壮志飞翔伴白云。”对辛亥革命“砸碎枷锁反封建”理解正确的是 ( )
A.结束了封建社会
B.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完成了反帝国主义的使命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昌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据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有如下一些论述:清朝建立以来,反清活动在地下组织与秘密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活力,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正深深植根于这一传统中……西方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及民族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助推力。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孙中山指出:经庚子“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矣”。孙中山认为,与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相比,清廷仍然实行君主专制政体,王位争夺又是无情的斗争。要破这个怪圈,就必须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度。
——据《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有利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