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四)(第四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 )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2.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评价是把“启蒙之水”洒向“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 )
A.救亡图存 B.民主科学
C.自强求富 D.实业救国
3.在古文中没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提倡白话文之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了“她”字。刘半农诘问反对白话文的人:“假使后来的人不能造前人的字,为什么无论哪一国的字书,都是随着年代增加分量,并不是永远不动呢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兴起
C.戊戌变法兴起 D.新文化运动兴起
4.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拟定的汇报提纲。如果要为这个提纲确立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 )
主题:
一、洋务运动
二、百日维新
三、辛亥革命
四、新文化运动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地主阶级的抗争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民主制度的实践
5.1919年5月18日,为声援发生于十几日前的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武汉三千多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向省政府请愿,递交公函,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外抗强权、内惩国贼”。文中“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指的是 ( )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6.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7.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一百多年前的这场运动中,“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 ( )
A.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B.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先锋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反对一切外来的西方文化
8.1920年,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热卖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除门市销售外,书社还应读者要求采用邮购和借书的方式为读者服务。这一现象说明五四运动后 (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巨大
9.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对“转折点”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B.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C.资产阶级革命派起了领导作用
D.推翻了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
10.他是湖北红安人,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赴上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此后成为武汉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1920年春他在武昌办起了武汉中学;10月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 ( )
A.毛泽东 B.董必武 C.李大钊 D.陈独秀
11.位于浙江嘉兴南湖湖心岛东南岸,有一艘红色的画舫。下列解说词中,最符合此船的是 ( )
A.党的诞生 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万众一心 同仇敌忾
D.革命胜利 举国欢庆
12.“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时,可以选择作为背景音乐的歌曲是 ( )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五月的花海》
C.《遵义会议放光芒》
D.《春天的故事》
13.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
选项 史实 历史解释
A 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 五四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中共一大的召开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D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4.有人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阶段,并赋予各阶段不同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阶段④的时代主题是 ( )
A.巨痛与自强 B.剧变与转折
C.启蒙与觉醒 D.维新与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2分,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32分)
15.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 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材料三 1920年6 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即后人所称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其后,《新青年》成为党的刊物,陈独秀邀请早期党员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先后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二号出版,内容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
——摘编自田子渝、徐方平、马建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
(1)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李大钊、鲁迅批判的矛头指向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4分)
16.光辉奋斗路,青春正当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8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的转变。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其他著名的学生领袖如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也先后走上了这条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一大的十三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二十八年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并开始建设新社会的实际探索。这个事实有力地表明:凡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事物,尽管最初力量很小,尽管在成长进程中,难以避免种种困难和挫折,会经历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但它终究是任何陈腐力量阻挡不住的。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4分)
17.小明同学在节假日经常到博物馆或者图书馆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12分)
材料一 小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看到了一幅油画和介绍(见下图)。
《宽容》,又名《北大钟声》,作者:沈嘉蔚 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和主张旧学的人物(辜鸿铭、黄侃等)同校讲学的场景
(1)材料一的画作先后取名为《宽容》和《北大钟声》,任选一个名称说说作者取名的理由。(4分)
材料二 小明到图书馆搜索资料,因为老师布置了以下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五四运动的扩大 五四运动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经过有目的的阅读,小明搜索到如下资料:
(2)请你仿照示例,帮助小明分别选取研究主题和对应的一则材料,并说明选择这则材料的理由。(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理由不得照抄材料。8分)
示例:
研究主题2:五四运动的影响。
选择材料:⑤
理由:本书从社会思潮演变、社会习俗现代化等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单元素质评价(四)(第四单元)
(60分钟 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在此背景下 (C)
A.义和团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彻底的思想变革”反映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兴起。
2.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评价是把“启蒙之水”洒向“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的“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B)
A.救亡图存 B.民主科学
C.自强求富 D.实业救国
【解析】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因此“启蒙之水”指的是民主科学。
3.在古文中没有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提倡白话文之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创造出了“她”字。刘半农诘问反对白话文的人:“假使后来的人不能造前人的字,为什么无论哪一国的字书,都是随着年代增加分量,并不是永远不动呢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D)
A.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B.洋务运动兴起
C.戊戌变法兴起 D.新文化运动兴起
【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提倡白话文”“破旧立新,创造出了‘她’字”可知,“她”字的创造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倡导文学革命和男女平等思想。
4.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拟定的汇报提纲。如果要为这个提纲确立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 (A)
主题:
一、洋务运动
二、百日维新
三、辛亥革命
四、新文化运动
A.救亡图存的探索 B.地主阶级的抗争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民主制度的实践
【解析】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是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中国民族危亡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故要为这个提纲确立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
5.1919年5月18日,为声援发生于十几日前的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武汉三千多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向省政府请愿,递交公函,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外抗强权、内惩国贼”。文中“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指的是 (D)
A.洋务运动 B.公车上书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题干中“1919年5月18日”“十几日前的北京学生爱国运动”“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收回青岛、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反映运动的时间、参与者和口号,指向五四运动。
6.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D)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解析】题干中关键信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反映的学者观点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因为没有发动民众而失败;五四运动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的工人阶级广泛参与,并展现了强大力量,D符合题中学者观点。A、C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B以偏概全,不能完全体现该学者观点。
7.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一百多年前的这场运动中,“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是指 (A)
A.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B.农民阶级成为运动的先锋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反对一切外来的西方文化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是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正当权益的侵犯,同时,五四运动还坚决要求罢免北洋军阀政府中的卖国官僚,并且进一步主张进行社会改造。这些都表明,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8.1920年,恽代英在武昌创办了利群书社。书社热卖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史》《新青年》《武汉星期评论》《湘江评论》等。除门市销售外,书社还应读者要求采用邮购和借书的方式为读者服务。这一现象说明五四运动后 (C)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宣传影响巨大
【解析】题干中“1920年”“书社热卖的书刊有《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史》《新青年》……”反映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利用进步刊物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A、B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D中国共产党在1920年时还没有诞生。
9.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对“转折点”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 (A)
A.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B.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C.资产阶级革命派起了领导作用
D.推翻了腐朽的北洋军阀政府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转折点”含义理解最准确的是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10.他是湖北红安人,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赴上海,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此后成为武汉地区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1920年春他在武昌办起了武汉中学;10月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他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是 (B)
A.毛泽东 B.董必武 C.李大钊 D.陈独秀
【解析】题干中关键词“湖北红安人”“1920年春他在武昌办起了武汉中学”“他作为代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指向人物董必武。
11.位于浙江嘉兴南湖湖心岛东南岸,有一艘红色的画舫。下列解说词中,最符合此船的是 (A)
A.党的诞生 开天辟地
B.生死攸关 历史转折
C.万众一心 同仇敌忾
D.革命胜利 举国欢庆
【解析】题干“浙江嘉兴南湖”“红色的画舫”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后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2.“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时,可以选择作为背景音乐的歌曲是 (A)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五月的花海》
C.《遵义会议放光芒》
D.《春天的故事》
【解析】题干“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党旗”“十三个人”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的日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28年艰苦卓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验证了一条真理: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建立新中国。
13.下列表格中,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D)
选项 史实 历史解释
A 新文化运动 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B 五四运动 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中共一大的召开 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D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解析】“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对应的史实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一大召开前,马克思主义已经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14.有人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如下阶段,并赋予各阶段不同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阶段④的时代主题是 (C)
A.巨痛与自强 B.剧变与转折
C.启蒙与觉醒 D.维新与革命
【解析】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五四运动后,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三个历史事件显示的时代主题是启蒙与觉醒。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题12分,第16题8分,第17题12分,共32分)
15.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 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
材料二
材料三 1920年6 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即后人所称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其后,《新青年》成为党的刊物,陈独秀邀请早期党员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先后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二号出版,内容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
——摘编自田子渝、徐方平、马建强《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
(1)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4分)
答:原因: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辛亥革命失败;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办杂志宣传新思想。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李大钊、鲁迅批判的矛头指向什么。(4分)
答: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封建道德(或旧道德;或封建礼教)。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4分)
答:意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并作了骨干力量准备。
【解析】第(1)题, 材料一中“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反映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原因是反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努力探寻救亡图存之路,办杂志宣传新思想。第(2)题,材料二“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反映李大钊批判封建专制;“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反映鲁迅批判封建道德。第(3)题,材料三中“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反映《新青年》杂志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组织基础并作了骨干力量准备;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6.光辉奋斗路,青春正当时。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8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的转变。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如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毛泽东在他主编的《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认为这个胜利必将“普及于世界”,“我们应该起而仿效”。毛泽东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其他著名的学生领袖如周恩来、蔡和森、邓中夏等也先后走上了这条道路。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 一大的十三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二十八年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并开始建设新社会的实际探索。这个事实有力地表明:凡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新事物,尽管最初力量很小,尽管在成长进程中,难以避免种种困难和挫折,会经历一些迂回曲折的道路,但它终究是任何陈腐力量阻挡不住的。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思想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答:变化: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歌颂十月革命,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
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4分)
答: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或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或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解析】第(1)题, 材料一中“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思想的转变”“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歌颂十月革命,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第(2)题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一大所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或者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均可;或者根据“二十八年后,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取得胜利”回答建立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也可。
17.小明同学在节假日经常到博物馆或者图书馆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12分)
材料一 小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网站看到了一幅油画和介绍(见下图)。
《宽容》,又名《北大钟声》,作者:沈嘉蔚 作品反映的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和主张旧学的人物(辜鸿铭、黄侃等)同校讲学的场景
(1)材料一的画作先后取名为《宽容》和《北大钟声》,任选一个名称说说作者取名的理由。(4分)
答:取名《宽容》,理由是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物和主张旧学的人物同校讲学,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取名《北大钟声》,理由是图中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敲响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钟声。(言之有理均可)
材料二 小明到图书馆搜索资料,因为老师布置了以下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五四运动的扩大 五四运动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经过有目的的阅读,小明搜索到如下资料:
(2)请你仿照示例,帮助小明分别选取研究主题和对应的一则材料,并说明选择这则材料的理由。(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理由不得照抄材料。8分)
示例:
研究主题2:五四运动的影响。
选择材料:⑤
理由:本书从社会思潮演变、社会习俗现代化等角度说明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
研究主题 五四运动的扩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选择材料 ① ②
理由 报刊反映了五四运动从北京扩展到上海等地,参加者从学生扩展到工人阶级 专著从思想基础、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几个不同的方面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意义,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有逻辑的历史解释。第(2)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分析归纳能力,要求学生立足主题,分析材料与主题的联系,形成合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