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祭、乃、熏、杭”等4个生字,会写“祭”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作者创作背景简介
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约生活于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西湖游览志馀》录其诗一首。据《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说:“绍兴、淳熙间,颇称康裕。君相纵逸,耽乐湖山,无复新亭之泪。士人林升者,题一绝于旅邸云云。”清乾隆五十五年编纂的《东瓯诗存》收有《题临安邸》诗。关于该诗的作者林升均注明作者是“平阳人”。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这班寄生虫们的安乐窝。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任务一
发现诗题的“异”与“同”
活动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三首》,感受古诗里诗人流淌的爱国情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本课中有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①借助注释读懂诗题。《示儿》是陆游写给儿子看的诗。《题临安邸》是题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的诗。
②结合资料了解背景。结合资料说一说你了解的南宋。
3.教师小结: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写下《示儿》,林升在都城临安写下《题临安邸》。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从题入手,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或结合背景资料,读懂诗题。
活动2:读通诗句,读懂诗意
1. 出示预学作业,检查预学情况: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三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提疑惑,提出不理解或有疑惑的地方。
2. 指名朗读《示儿》《题临安邸》,要求文通字顺,读出节奏。
3. 指名汇报诗意,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板书:借助注释)
4. 小组质疑解疑,归纳疑点。
5. 初感爱国之情: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预学时四个层次的朗读任务,为学习打下基础。在预学的基础上,检查反馈学生古诗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情况,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任务二
感悟诗歌的“言”与“情”
活动1: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课中学习任务:自由读两首诗,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爱国之情?圈画关键词,四人小组交流。
2.自读思考,圈画批注,汇报交流。
(1)走进第一首诗《示儿》。
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陆游的悲痛。
①抓重点词“悲”,通过对比体会陆游的悲痛和爱国之情。
②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陆游至死不忘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③结合资料,说说为什么不见祖国统一会如此刺痛陆游的心?
④学生补充陆游战乱经历,理解“悲”,指导朗读。
a.结合南北宋版图对比,体会陆游为国家而“悲”。
b.结合百姓生活的社会环境,体会陆游为百姓而“悲”。
c.结合陆游生平事迹,体会陆游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⑤小结:你们仿佛已经走进了陆游的心,感受到他为国、为民、为报国无门而悲伤的爱国之情。看来,光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成长经历,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
结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② 由诗句入手,体会陆游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②结合字理,教学“祭”字,指导书写。
③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陆游,临终之前,你会怎样嘱咐你的儿子呢?
④从诗人的临终嘱托我们感受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继而指导朗读。
(2)走进第二首诗《题临安邸》。
①想象画面“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体会王师们的生活。
②读诗句想象画面:陆游为什么在临终前会有这样的嘱咐呢?看看当时本应收复中原的王师们在干什么?
③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王师还会干什么?
④出示《清明上河图》和两宋地理版图,谈一谈:
a.如果这些统治者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杭州会变得怎样?
b.如果你是诗人林升,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对统治者说些什么?
C.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愤慨。
3.教师小结: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正如艾青所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出示单元导语页)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走进诗境,读懂诗句,结合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情。教学《示儿》时,抓住“悲”这个诗眼,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悲”的原因,再创设“临终遗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满腔悲痛与爱国之情。《题临安邸》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统治者的昏庸、苟且偷生,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了解统治者的不作为,引导学生入境体会,入情朗读。无论是陆游的悲痛还是林升的愤慨,都是对祖国深切的热爱,达到 “诵读一首诗歌,认识一位诗人,了解一段历史”。
活动2: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出示《夏日绝句》《题临安邸》《示儿》《过零丁洋》,学生自由读。
2.这四首诗,串起了南宋的历史,都在传达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3.你从诗中哪里感受到爱国之情?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读懂它们。
【设计意图】古诗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在搜集、阅读、整理中积累同一题材的古诗词,结合资料,整理积累,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亥、恃、擞”等3个生字,会写“哀”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运用学法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拓展阅读,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初步感知本诗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任务一
发现诗题的“异”与“同”
活动1:抓题眼,知不同
1.齐读诗题,说一说:通过预习,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你从题目知道了哪些信息? (从题目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时间。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己在天干的第六位,亥在地支的最后一位。己亥指的是己亥年,即1839年。)
2.板书诗题,重点讲解“己”的易错笔画。
3.过渡: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作者有如此的感慨,你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吗?
【设计意图】抓题眼,聚焦“己亥”,结合预学反馈,引导学生结合诗歌背景资料解诗题,习得学法。
活动2:知背景,说诗人
1.学生汇报。清廷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地位入主中原,为了维护其统治,实行高压政治,屡兴文字狱,汉族士大夫的政治活动受到压制。
2.结合资料读懂诗人龚自珍。出示资料袋: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设计意图】说诗人,结合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走近诗人,为读古诗,悟情感做铺垫。学生自学与教师补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任务二
感受诗歌的“言”与“情”
活动1:读诗文,解诗意
一、读古诗,读出节奏。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划出停顿。
二、读古诗,读懂意思。
3.汇报交流初读收获:你能借助注释和课前搜集的资料读懂什么?
4.学生交流汇报。
(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①“生气”“风雷”和词语的今意相同吗?分别是什么意思?(“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风雷”指的是新兴的社会力量、尖锐猛烈的变革。)
②“万马齐喑究可哀”是一种怎样的局面?(“万马齐喑”指的是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然而沉闷的政治局面终究是一种悲哀。)
④小结学法:注释里多是古今意思不同的词语,学习时我们要学会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2)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①学生讨论交流:当时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理解“不拘一格”。
(a.“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格局。诗人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方面的人才。b.当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陈旧的科举制度,依据“四书五经”。)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可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有用之才。)
④小结学法:结合资料,让我们深入古诗词,不仅了解了意思,还能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结合注释及资料,整体把握诗情。抓语言关键点、内容疑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结合资料、畅谈感受的方式体会情感,将感受用朗读或讲述的方式表达出来。
活动2:品意境,明情感
1.自由读这首诗,圈出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哀)
2.根据字形,结合字理教学“哀”,初步体会诗人情感。
3.诗人之所以“哀”是因为当时沉闷的政治局面,当时的局面到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做补充。
4.“我劝天公重抖擞”中诗人劝的是谁?(劝的是当朝统治者。)
5.诗中运用了哪些想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和情感?(诗人运用了“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宏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字“哀”,结合创作背景,品诗歌意境。在反复诵读中,通过想象画面的方式探讨诗意,感受深切的爱国情感,体会诗歌表达特点。
任务三
迁移运用“思”与“说”
活动1:拓古诗,探技巧
1.拓展积累,自读体会。同样是龚自珍的诗,同样运用了想象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你读一读《己亥杂诗·其五》,说说感受。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2.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品读了《己亥杂诗》,并感受到作者恢宏奇特的想象和诗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都借诗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活动2:跨时代,谈感受
1.陆游、林升与龚自珍三位诗人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他们有忧患意识,他们用诗词表达爱国情感。我们今天生活在新时代,还需不需要忧患意识呢?你会用什么表达你爱国情感呢?
【设计意图】课后拓展练习设计归类学习方法,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运用同类古诗的拓展阅读,激发探究欲,增强语言素养。学生结合实际,在语言实践中,学方法,用方法,悟情感,促表达,结合资料深入感受诗人爱国情怀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