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比较 跷跷板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二单元 比较 跷跷板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10-28 15: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跷跷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第二单元 轻重的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过程与方法: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在比较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活动中帮助学生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精确性;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学难点: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轻重大小相当的苹果和橘子各8各个(橘子稍小、苹果稍重); 天平9架;糖果2包。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说一说(7分)
1、师:孩子们,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
(生:跷跷板)喜欢玩吗?(喜欢)现在我邀两位做的最好的孩子来玩,(彭硕、林飞扬)现在他们俩去玩跷跷板,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呢?
(生1:林飞扬上去,彭硕下来。生2:彭硕沉下来,林飞扬会翘上去,因为彭硕重,林飞扬轻)那现在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老师一起玩?(彭硕)现在老师和彭硕玩跷跷板,孩子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1:老师这边低,彭硕这边高。生2:老师沉下来,彭硕会翘上去,因为老师重,彭硕轻)那请大家想一想,老师、彭硕、林飞扬相比,谁最轻,谁最重呢?
(生:任老师最重,林飞扬最轻)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老师比彭硕重,彭硕比林飞扬重,所以老师最重,林飞扬最轻……)孩子们真厉害,能看出谁轻谁重。今天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认识轻重(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2、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小组表现的非常棒,老师奖励他们一枚笑脸。孩子们想不想为你的小组争得更多的笑脸?(想)那就继续加油!(动作)刚才我们用看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轻重,现在用我们的两只小手,也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想)
二、动手操作,掂一掂(8--10分) 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1、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
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2、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引导发现,称一称(10---15分)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它们的轻重,愿意吗?(愿意)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实验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苹果和梨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猜一猜这两个水果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你觉得它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苹果重)
到底谁轻谁重呢,赶快动手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 生1:苹果重 生2:橘子重 生3:一样重
5、师:不管是猜一猜,还是掂一掂,咱们的答案都不一样啦,那可怎么办?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谁又能想出好的办法呢?
6、小组讨论,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1:用秤来称就知道啦 生2:用跷跷板 ……
7、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二)实验二
1、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孩子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课件出示天平,秤)
2、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两边托盘里没放东西或两边放东西一样重时,天平的两边是一样高的,平平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苹果和梨究竟谁重谁轻(生操作)谁能看出来啦?
学生自由发言,说明理由( )
3、师:你们想不想自己称一称?
要求:找一位小组内的小朋友合作,比一比俩人的东西,谁重谁轻。 小组汇报,师适时给予鼓励,其他同学也可以说说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汇报的学生给予评价。
生1:我们是用天平称的,铅笔在上面,书在下面
生2:我们是用弹簧秤称的,这拉的越长就越重 4、孩子们辛苦啦,请你们站起来活动活动,听音乐 5、孩子们,还想接着玩吗?
a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b老师这里有两包糖果,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两包糖果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c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d.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那就请做的最好的同学来试试吧!
8、请你来用天平称一称(生操作,下面的学生看到比较的结果和他们说的相反后,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发出惊叹声)
9、你明白什么道理?想对大家说什么?(立刻就有学生举手)
生1:我想说,大的东西不一定重,小的东西不一定轻,要称一称才能知道。
生2:比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四、应用拓展,做一做(6分)
1、教材第23页第一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师:你为什么在香蕉后面画圆,橘子后面画勾?(生说明理由)
2、教材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最轻谁最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总结延伸,说一说(2分)
1、孩子们,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要过去了,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又有哪些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表现的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3、小调查
比一比,在你的家里,你的爸爸、妈妈和你,谁最重?谁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