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在4 L密闭容器中充入6 mol A气体和5 mol B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3A(g)+B(g)2C(g)+xD(g),5 s达到平衡。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 mol C,经测定D的浓度为0.5 mol·L-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x=1 B.B的转化率为20%
C.平衡时A的浓度为1.50 mol·L-1 D.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 mol·L-1·s-1
2.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与普通高能电池相比,该电池能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放电电压。高铁电池的总反应为:3Zn+2K2FeO4+8H2O3Zn(OH)2+2Fe(OH)3+4KOH,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反应为:Zn-2e-+2OH-=Zn(OH)2
B.充电时阳极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
C.充电时,蓄电池的负极应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
D.放电时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减弱
3.物质的量均为1 mol的气体A2和B2放在1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C,2 min后,测得c(A2)=0.58 mol·L-1,c(B2)=0.16 mol·L-1,c(C)=0.84 mol·L-1,则C的分子式是
A.AB2 B.A2B C.A3B2 D.A2B3
4.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高温分解水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C.光伏发电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D.手机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5.已知常温下,N2(气)和H2(气)生成2mol NH3(气)放出92.4 kJ热量。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恒容的密闭容器,在常温下:①向密闭容器甲中通入1 molN2和3 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1kJ。②向密闭容器乙中通入0.5 mol N2和1.5 mol H2,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2kJ。则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是
A.Q1=2Q2=92.4 B.92.4 >Ql>2Q2 C.92.4=Q1>2Q2 D.92.4 >Q1=2Q2
6.已知分解1molH2O2放出热量98kJ,在含少量I-的溶液中,H2O2分解的机理为
I:H2O2+I-→H2O+IO- 慢
II:H2O2+IO-→H2O+O2+I- 快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速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历程II B.反应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
C.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2v(H2O2)=2v(H2O)=v(O2)
7.NH3可通过催化氧化反应制取NO,再由NO进一步制取NO2和HNO3。调控反应条件会对NH3的催化氧化反应产生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小O2的浓度会加快反应的速率
B.适当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的速率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不改变反应的速率
D.反应足够长的时间,可以将反应物完全转化
8.下列说法不能说明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同一物质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C.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达到最大限度
D.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9.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四大运营商颁发了5G商用牌照,揭示了我国5G元年的起点。通信用磷酸铁锂电池其有体积小、重量轻、高温性能突出、可高倍率充放电、绿色环保等众多优点。磷酸铁锂电池是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的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M1-xFexPO4+e-+Li+=LiM1-xFexPO4,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电流由石墨电极流向磷酸铁锂电极
B.充电时,Li+移向磷酸铁锂电极
C.放电时,负极反应式为LiC6-e-=Li++6C
D.电池总反应为M1-xFexPO4+LiC6LiM1-xFexPO4+6C
10.在N2+3H2 2NH3的反应中,经一段时间后,NH3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加了0.6mol L-1,在此时间内用H2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45mol/(L s),则反应所经过的时间为
A.0.2s B.1.0s C.1.5s D.2.0s
11.已知断开1molH-H吸收的能量为436kJ,断开1molN-H键吸收的能量为391kJ,根据化学方程式N2(g)+3H2(g) 2NH3(g) △H=-92.4kJ/mol则断开1molN≡N吸收的能量是
A.945.6kJ B.694kJ C.431kJ D.869kJ
12.对于如图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如果将铜片换成铁片,则锌片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B.如果将稀硫酸换成葡萄糖溶液,也能使电流表指针偏转
C.装置中电子流动方向“锌电极→电流表→铜电极→锌电极”,形成闭合回路
D.银锌纽扣电池的放电反应:Zn+Ag2O+H2O=Zn(OH)2+2Ag,其中Ag2O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二、填空题
13.将3 mol A和3 mol B混合于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3A(g)+B(g)xC(g)+2D(g),经5 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 mol/L,
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5 mol/(L·min)。试求:
(1)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2)x的值为__________。
(3)5 min后,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
14.用纯净的锌粒与100mL2mol/L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请回答:
(1)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________段化学反应速率最快。若经过10分钟的反应时间共消耗锌0.65克(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用盐酸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
(2)为了加快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和_______。
A蒸馏水 B氯化铜固体 C氯化钠溶液 D浓盐酸
15.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发生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O物质的量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上述反应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在第5s时,NO的转化率为_______。
(3)0-2s内,用O2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v(O2)=______mol/(L·s)。
16.在体积为1 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和3 mol ,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和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1)从3 min到9 min,_______。
(2)第4 min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填“>”“<”“=”)。
(3)平衡时的转化率为_______。
(4)反应达到平衡,此时体系内压强与开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
17.已知下列两个反应:
反应Ⅰ I2+I-I ΔH1
反应Ⅱ II2+I- ΔH2
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K1与温度的关系如表所示。
T/℃ 5 15 25 35 50
K 1 100 841 689 533 409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反应Ⅱ的化学平衡常数为K2,在相同温度下,K1·K2=___________。
(2)反应Ⅰ的ΔH1___________(填“>”“=”或“<”)0,若采用升温,则I2的溶解速率会__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3)能判断反应Ⅰ已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容器中的压强不再改变
B.溶液的颜色不再改变
C.I-浓度不再变化
D.正、逆反应速率均为0
(4)某温度下,反应Ⅰ的化学平衡常数为800.在该温度下,向甲、乙、丙三个容积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I2和I-,这两种物质的起始浓度如下。
起始浓度(mol·L -1) 甲 乙 丙
c(I2) 0.1 0.2 0.2
c(I-1) 0.2 0.1 0.2
反应速率最快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下同),平衡时I2的转化率最大的是___________。
18.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下列反应方程式正确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
A.KOH+HCl=KCl+H2O B.Cu+Fe3+=Fe2++Cu2+
C.Na2O+H2O=2NaOH D.Fe+H2SO4=FeSO4+H2↑
(2)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两个实验(如图)。有关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
B.图I和图II中温度计的示数相等,且均高于室温
C.图I和图II的气泡均产生于锌棒表面
D.图II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比I慢
(3)图II中,正极电极反应式:____;电子流向:____极沿导线流入____极(Zn或Cu)。
(4)电动汽车上用的铅蓄电池是以一组充满海绵状态铅的铅板和另一组结构相似的充满二氧化铅的铅板组成,用H2SO4作电解质溶液。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负极电极反应式为:Pb-2e-+SO=PbSO4。
①写出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
②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质量将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9.某化学反应中,设反应物的总能量为,生成物的总能量为。
(1)若若,则该反应为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可用反应图_______(填“A”或“B”)表示。
(2)若若,则该反应为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该可用反应图_______(填“A”或“B”)表示。
20.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I.化学能与热能
(1)反应后①中温度_______,②中温度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由此判断①反应是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②中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_______(填“高”或“低”)。
(2)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II.化学能与电能
分析下图所示的四个原电池装置,回答问题
(3)①中负极材料是_______,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
(4)②中负极反应式是_______。
(5)③中Cu棒为_______极,正极反应式是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达到平衡时,生成了2molC,D的物质的量为4L×0.5mol/L=2mol;
3A(g)+B(g)2C(g)+xD(g)
起始:6mol 5mol 0 0
转化:3mol 1mol 2mol xmol
平衡:3mol 4mol 2mol 2mol
A.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计量数之比,可知x=2,故A错误;
B.B的转化率为20%,故B正确;
C.平衡时A的浓度为=0.75mol/L,故C错误;
D.B表示该反应在5min内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05mol·L-1·s-1,故D错误;
答案:B
2.C
【分析】根据题中高铁电池是一种新型可充电电池可知,本题考查电化学知识,运用电化学原理分析。
【详解】A.根据电池的总反应可知,高铁电池放电时必定是锌在负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
Zn-2e-+20H-=Zn(OH)2,A项正确;
B. 充电时阳极发生Fe(OH)3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即反应为:Fe(OH)3-3e-+5OH-=FeO42-+4H2O,B项正确;
C.充电时,蓄电池的负极应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C项错误;
D.放电时,锌在负极失去电子,电极反应式为Zn-2e-+20H-=Zn(OH)2,所以负极附近溶液的碱性减弱,D项正确。
答案选C。
3.A
【详解】设开始A2和B2两种气体的浓度均为1mol/L,在密闭容器内反应生成气体C,达平衡后,测得:c(A2)=0.58mol/L,c(B2)=0.16mol/L,c(C)=0.84mol/L,
故△c(A2)=1mol/L-0.58mol/L=0.42mol/L,
△c(B2)=1mol/L-0.16mol/L=0.84mol/L,
△c(C)=0.84mol/L,
故A2、B2、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0.42mol/L:0.84mol/L:0.84mol/L=1:2:2,
故该反应可表示为A2+2B2 2C,根据原子守恒可知,C为AB2;
故答案为A。
4.A
【详解】A.高温分解水时,应该是热能转化为化学能,A错误;
B.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在生物体内储存,B正确;
C.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C正确;
D.手机电池放电时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A。
5.B
【分析】N2(气)和H2(气)生成2mol NH3(气)放出92.4kJ热量,可知1molN2和3mol H2完全反应放出热量为92.4kJ;合成氨为可逆反应,则①②中均不能完全转化,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恒容的密闭容器,结合物质的量与压强成正比、物质的量与热量成正比来解答。
【详解】甲、乙两个容积相同且恒容的密闭容器,①中物质的量为②中物质的量的2倍,则①中压强大平衡正向进行的程度大,则Ql>2Q2,合成氨为可逆反应,则①②中均不能完全转化,①中生成氨气小于2mol,则92.4>Ql;
故选:B。
6.B
【详解】A. 慢反应是决速反应,该反应速率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反应历程I,故A错误;
B. I-参与反应,反应速率与I-的浓度有关,故B正确;
C. 分解1molH2O2放出热量98kJ,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故C错误;
D. 反应的总方程是:2H2O2 2H2O+O2,v(H2O2)=v(H2O)=v(O2),故D错误;
故选B。
7.B
【详解】A.减小O2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减小,则反应的速率减慢,故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会加快反应的速率,一般来说每升高10℃,反应速率加快2~4倍,故B正确;
C.使用合适的催化剂,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能加快反应的速率,故C错误;
D.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足够长的时间,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8.D
【分析】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分析,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质量、体积分数以及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说明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A;
B.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故不选B;
C.在给定条件下反应达到最大限度,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一定达到平衡状态,故不选C;
D.反应物的浓度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不能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不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了平衡状态,故选D;
答案选D。
9.C
【分析】根据电池装置图知,石墨为负极,反应式为LiC6-e-=Li++6C,磷酸铁锂为正极,反应式为M1-xFexPO4+xLi++xe-=LiM1-xFexPO4,充电时,阴极、阳极反应式与负极、正极反应式正好相反,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放电时,电子由负极石墨电极流向正极磷酸铁锂电极,则电流由正极磷酸铁锂电极流向负极石墨电极,A错误;
B.放电时,Li+移向正极磷酸铁锂电极,充电时Li+移向负极石墨电极,B错误;
C.放电时,石墨电极为负极,负极反应式为LiC6-e-=Li++6C,C正确;
D.根据电池结构可知,该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M1-xFexPO4+LiC6LiM1-xFexPO4+6C,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明确充放电各个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解本题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反应原理,注意放电时负极与充电时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放电时的正极与充电时的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10.D
【详解】用H2物质的量浓度表示的平均速率为0.45mol/(L s),由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NH3的反应速率为0.45mol/(L s)×=0.3mol/(L s),则0.3mol/(L s)=,解得△t=2s,故选D。
11.A
【详解】H-H键能为436kJ/mol,H-N键能为391kJ/mol,设N≡N的键能为x,对于反应N2(g)+3H2(g) 2NH3(g) H =-92.4kJ/mol, H=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故x+3×436kJ/mol-2×3×391kJ/mol=-92.4kJ/mol,解得:x=945.6 kJ/mol,断裂1molN≡N吸收945.6kJ的能量,A正确;
答案选A。
12.D
【详解】A.将铜片换成铁片,锌比铁活泼,则锌作负极,铁为正极,故A错误;
B.葡萄糖是非电解质,其溶液不导电,不能构成原电池,不能使电流表指针偏转,故B错误;
C.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经导电流向正极,再利用溶液中的离子做定向移动构成闭合回路,故C错误;
D.由电池总反应可知,该纽扣电池的反应中Zn为还原剂、Ag2O为氧化剂,故Zn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g2O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3.(1)
(2)3
(3)3:5
【详解】(1)经5min后,测得D的浓度为0.5mol/L,v(D)==,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2)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x=3,故答案为3;
(3)由信息可知,
则5min后,A、B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即。
14. EF 0.02mol L-1 min-1 B D
【分析】
(1)根据图像斜率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根据v= 计算反应速率;
(2)根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判断选项。
【详解】
(1)根据图像斜率判断反应速率的大小,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是EF段反应速率最快,0.65g Zn的物质的量为:=0.01mol,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为0.02mol,盐酸浓度变化为:=0.2mol/L,故v(HCl)==0.02mol L-1 min-1;
(2)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原电池反应可加快反应速率;
A.加蒸馏水,盐酸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小,故A不符合题意;
B.加氯化铜固体,锌把铜置换出来,铜、锌和盐酸构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B符合题意;
C.加氯化钠溶液,溶液体积增大,盐酸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减小,故C不符合题意;
D.加浓盐酸,盐酸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D符合题意;
答案为B和D。
15. 是 65% 0.0015
【详解】(1)从表中数据可知,从3s后NO的浓度就不再发生变化且不为零,故上述反应是可逆反应,故答案为:是;
(2)从表中数据可知,在第5s时,NO的转化率为,故答案为:65%;
(3)0-2s内,可以先求出用NO表示的反应平均速率为:,再根据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系数比,故用O2表示反应的平均速率,故答案为:。
16.(1)0.125
(2)>
(3)75%
(4)5:8
【解析】(1)
从3min到9min,参加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为0.25 mol,则参加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为0.75 mol,,故答案为:0.125;
(2)
第4min之后,反应物的浓度继续减少,则表明反应仍正向进行,所以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为,故答案为:>;
(3)
平衡时的变化量为0.75 mol,则的转化率为,故答案为:75%;
(4)
依题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反应达到平衡,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此时体系内压强与开始时的压强之比为,故答案为:5:8。
17. 1 < 加快 BC 丙 甲
【分析】(1)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反应Ⅰ、Ⅱ互为可逆反应,则其化学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2)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百分含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物理量不变;
(4)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碘的浓度越小,碘的转化率越大。
【详解】(1)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反应Ⅰ、Ⅱ互为可逆反应,则其化学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所以在相同温度下,K1·K2=1;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1。
(2)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0;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加快。
(3)A.该反应中没有气体,压强始终不变,则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A错误;
B.该反应中只有碘有颜色,当溶液的颜色不再改变时,碘浓度不变,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反应前后碘离子浓度降低, 当I 浓度不再变化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 化学平衡状态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故D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选B、C。
(4)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碘的浓度越小,碘的转化率越大,根据表中数据知,丙中反应物浓度最大,所以反应速率最快,甲中碘浓度最小,所以转化率最大;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丙;甲。
18.(1)D
(2)A
(3) 2H++2e-=H2 Zn Cu
(4) PbO2+2e-+SO+4H+=PbSO4+2H2O 增大
【解析】(1)
A.KOH+HCl=KCl+H2O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不选A;
B.Cu+Fe3+=Fe2++Cu2+没有配平,正确方程式为Cu+2Fe3+=2Fe2++Cu2+,故不选B;
C.Na2O+H2O=2NaOH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没有电子转移,不能设计成原电池,故不选C;
D.Fe+H2SO4=FeSO4+H2↑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能设计成原电池,故选D;
选D;
(2)
A.图I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图II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所以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故A正确;
B.图I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图II中化学能主要转化为电能,所以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故B错误;
C.图II构成原电池,铜是正极,气泡产生于铜棒表面,故C错误;
D.图II构成原电池,图II中产生气体的速率比I快,故D错误;
选A;
(3)
图II构成原电池,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锌是负极、铜是正极,氢离子在铜棒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正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电子由Zn极沿导线流入Cu极;
(4)
①放电时,正极PbO2得电子生成PbSO4,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PbO2+2e-+SO+4H+=PbSO4+2H2O;
②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发生反应Pb-2e-+SO=PbSO4,质量将增大。
19.(1) 放热 A
(2) 吸热 B
【解析】(1)
若,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放热,可用图A表示,故答案为:放热;A;
(2)
若,则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反应吸热,可用图B表示,故答案为:吸热;B。
20.(1) 升高 降低 放热 低
(2)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 Mg 2H++2e-=H2↑
(4)Al-3e-+4OH-=+2H2O
(5) 负 4H+++2e-=2NO2↑+2H2O
【解析】(1)
镁与稀盐酸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后①中温度升高,Ba(OH)2·8H2O和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后②中温度降低,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高,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比生成物总能量低。
(2)
Ba(OH)2·8H2O和NH4Cl反应生成BaCl2、NH3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3)
镁的活动性比铝强,①中镁作负极,铝作正极,正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正极反应式为:2H++2e-=H2↑。
(4)
镁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因此铝作负极,铝失电子生成偏铝酸根离子,负极反应式为:Al-3e-+4OH-=+2H2O。
(5)
常温下,铁遇浓硝酸发生钝化,铜遇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因此铜棒作负极,铁棒作正极,正极硝酸根离子得电子生成二氧化氮,正极电极反应式为:4H++2+2e-=2NO2+2H2O。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