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本单元前两篇课文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侧重于反映社会文化面貌。
第一篇《大卫·科波菲尔》以客观描述为主,运用环境、人物外貌、人物行为等外部描写,推动情节跌宕发展;
第二篇《复活》更重视主观描写与分析,添加了大量人物心理描写和全知视角的心理诠释等内部刻画,集中展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艰难探索与蜕变。
本单元后两篇课文都是现代小说,更关注人类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故事情节更为迭宕变化甚至奇幻色彩,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
但不能被打败。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委员会的评价是:勇气是海明威的中心主题。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展现的却是一个世界。
厄纳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当代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富有传奇色彩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作家,通常称他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所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
《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
《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乞力马扎罗的雪》等。
青年时代的海明威
1899年出生在美国芝加哥一个医生的家庭,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母亲喜爱文学。
人生经历
1918年5月,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到意大利战场。7月初海明威在战场上为拯救一个意大利士兵而被炮击伤,一个膝盖被打碎,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7块。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死都留在体内。 被授予十字军功勋章和勇敢勋章,这时他刚满19岁。
人生经历
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中,海明威以记者身份活跃在欧亚战场。1941年海明威曾来中国采访,在重庆秘密会见过周恩来,并写过6篇有关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驾驶着它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时达两年。他还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二战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人生经历
他是一位出色的角斗士:海明威不畏惧死亡,自幼喜欢冒险。他是无畏的猎手和渔夫,经常出没于野兽成群的丛林和莽原;他还是拳击的爱好者、狂热的酒徒、身材魁梧的汉子;有一次汽车失事他深受重伤,头上缝了57针。他一生受了十几次脑震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在飞机上,由于机舱着火,门被夹住,他用头把门撞开,在非洲养伤时读到了关于自己的讣告。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约翰·肯尼迪:“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是“文坛硬汉”,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人生经历
冰山原则 Ice-berg Theory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说:“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只要作者写的真实,读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是海明威对自已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在语言风格方面,作家采用干净利落、简洁精练的句子进行叙述,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一次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富做了海明威私人游艇“皮拉尔”号的船长,他们经常一同驾驶着游艇出海打渔。
写作背景
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于是海明威在《乡绅》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碧水之上:海湾来信”的散文,其中一段记叙了一位老人独自驾着小船出海捕鱼,捉到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但鱼的大部分被鲨鱼吃掉的故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当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硬汉”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这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桑迪亚哥,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
作品简介
故事梗概:
主角是一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这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一连84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几乎都快饿死了;但他仍然不肯认输,而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85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5.48米),体重一千五百磅(680公斤)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仍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三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栓在船边。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架。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梳理概括五次搏斗场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搏 二搏 三博 四搏 五搏
鲨鱼类型
数量或规模
使用武器
战况如何
自读深思,整体感知
一搏 二搏 三博 四搏 五搏
鲨鱼类型 灰鯖鲨 加拉诺鲨 铲鼻鲨 加拉诺鲨 鲨鱼
数量或规模 1 2 1 2 一群
使用武器 渔叉 绑着刀子的船桨 绑着刀子的船桨 短棍 短棍、舵柄
战况如何 杀死灰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两条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鲨, 刀子被折断。 两条鲨受重伤,大鱼的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下残骸。
本文通过哪些方法来塑造老人的形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并概况这些语段展现了老人怎样的性格。
合作讨论
人物塑造方法
行动描写
细节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老人与鲨鱼的五次搏斗
老人的心理活动
赏析语段,小组探究
通过赏析内心独白,概括主人公桑迪亚哥的精神特征。
请选择令你感触最深的心理独白并进行分析,概括出老人形象的精神特点。
①“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12段)
②人不抱希望才愚蠢呢。(21段)
③真希望这是一场梦,他想。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47段)
④“跟他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71段)
(人要有面对挫折的准备和勇气)
(永不言败)
(乐观坚强)
(永不绝望)
特点: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
作用:展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
老人是在大海中独自与大鱼、鲨鱼斗争,与海洋斗争,通过独白来展示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老人硬汉子性格形象,突出了重压下依旧优雅、精神上永不可被战胜的主题。
桑地亚哥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孤独、背运、贫穷、年老体衰
经验丰富、聪明机智、坚强勇敢、
自信乐观、坚韧不拔、永不屈服、永不放弃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
硬汉形象
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勇敢正直、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能忍受苦难与折磨,表现出一种不怕失败、视死如归的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
老人实现了愿望,捕到了鱼,但是,尽管他费尽力气,勇敢搏斗,但是最终的结局,得到的却是一副残骸。
有人说,老人成功了,
也有人说,老人失败了。
通读全文后,你认为老人到底是失败还是成功?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因此他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形象。
1.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2.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
深入探究
(一)“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是一个活的胃口。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25段)
——如何理解老人对鲨鱼的赞美?
(二)“他把毯子盖到肩上,又裹住脊背和两腿,就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的。”(97段)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探究一.“它不是一个吃腐烂东西的动物,也不像有些鲨鱼似的,只是一个活的胃口。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 如何理解老人对鲨鱼的赞美?
“鲨鱼”是什么?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鲨鱼”——大海中的生物,和老人一样靠捕鱼为生;
又象征着大海(人生)中时刻存在着的厄运凶险
赞美“鲨鱼” ——表现了老人的仁慈;
也表现了老人的幽默、乐观
还表现了老人对大海、对生命的热爱
想得开
探究二.“他把毯子盖到肩上,又裹住脊背和两腿,就脸朝下躺在报纸上,手心朝上,两只胳膊伸得挺直的。”
——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
战斗到极致,筋疲力竭
战斗是常态,云淡风轻
战斗到失败,坦然豁达
放得下
海明威笔下的老人形象
拿得起
想得开
放得下
是一种勇气
是一种智慧
是一种胸怀
这就是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
是战斗后的舍弃,是磨难后的超脱。
探讨象征意味
1.老人的形象极具概括性,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人的存在,而成为了人生的一种象征。老人圣地亚哥就是“硬汉”的代表,有一种英雄气概,象征了完美的人格,一切有信仰的人们都将经受多灾多难的坎坷命运,最终在精神上获得胜利和永生。
2.大海则是人生舞台的象征,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和人生的战场,它变幻莫测、时刻充满挑战,带给我们种种可能,让人充满期待。
3.鲨鱼代表着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阻止人们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各种破坏力的集合,是各种邪恶势力的象征。是我们人生中的挫折、厄运和劫难的象征。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走在人生路途中,不可避免我们都要遇到挫折,被厄运种种劫难所阻挠和困扰,只有经历与“鲨鱼”的较量,人才能成为强者,唱出最美的歌。
4.大马林鱼则象征了人的理想,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反差,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必将遭受种种艰难险阻,但只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经过千百次的锤炼,我们必将收获百折不挠的意志、永不服输的精神。
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就是人类与自然、与危险困难的抗争。正如小说的主题:“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的生活信条。他正视失败,表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奋斗精神。他展现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人类的进取精神。
1.唤起民族意识觉醒的鲁迅;
2.立志要“升国旗,奏国歌”的铁榔头郎平;
3.与钢琴相爱一生,《梁祝》钢琴部分作曲者、首演者巫漪丽;
4.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
5.川航事件机长刘传健、梁鹏、徐瑞辰;
6.叫我们没事不要去武汉,自己去逆行奔赴武汉的钟南山……
寻找打不败的中国硬汉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5.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诗词中打不败的硬汉精神
1.情节结构上,采用线性时间顺序叙写5次搏斗,而且只用简明的视角描写标志情节的推动与发展——情节推动显得简洁明晰;
2.内心独白上,只是用“他说”“他想”进行标明,没有修饰语,
忠实传达老人内心的真实感受;
3.场面描写上,少用形容词、副词,将看到的、感觉到的东西不加修饰地直接呈现,写得真实且干净;
4.细节描写上,很真实,和新闻一样精确且客观;
5.语言描写上,简短、口语化,多用重复词,符合人物的身份。
总结
文章主旨:节选部分是《老人与海》的核心情节之一,这一部分通过老人智斗鲨鱼、勇斗鲨鱼、百折不挠斗鲨鱼的过程,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形象,歌颂了圣地亚哥英勇顽强的精神,体现了人要顽强斗争夺取胜利,并勇敢地面对失败的态度。
作业
1. 节选中没有老人的外貌描写,你能发挥想象给老人写一段
外貌吗 可根据前面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展开想象,抓住某一
个特征来写,如可写老人的手、老人的面庞等,字数
50——100字。
2. 观看电影《老人与海》。
3. 完成《学案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