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印度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8 18:10:02

文档简介

第3课 古代印度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通过对种姓制度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分析归纳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点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 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认识亚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文明再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出现。
3.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
(1)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2)经济:农业和工商业比较繁荣,出现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内容:
等级 阶层 权利或义务
第一等级 婆罗门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 吠舍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贱民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在古印度创立佛教,他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外传:
(1)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
(2)路线。
【思辨启智慧——悟森严等级】
材料一
(1)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种姓制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森严的种姓制度感悟颇深。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想象,把吠舍对婆罗门的抱怨写成一段文字。(4分)
答:吠舍:我们终年劳作,不得休息。我们生产了大量的粮食,养肥了成群的牛羊,制造了精美的生活、工艺用品,并把它们运到各地供你们享受,凭什么我们却不能与你们一样拥有特权,甚至连我们的孩子与你们的孩子恋爱都要遭到你们的反对 (意思相近即可)
【故事触宗教——知佛教发展】
材料二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您出家吗 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 ”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2)尼提看到佛陀为什么想避开佛陀 (2分)佛陀劝尼提随他出家,这与种姓制度什么规定相冲突 (2分)
答:因为尼提是“贱民”,属于低级种姓。依据种姓制度,低种姓的人不能与高种姓的人享受同等的社会地位,即使是行路也要避让。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佛陀与尼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2分)
答: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备受歧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佛陀反对种姓制度,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所以获得广泛支持,传播迅速。
易错易混
1.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国家,它与今天的印度不是一回事。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地点是印度河流域。
2.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刹帝利,属于第二等级,而非第一等级。
历史分析
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共同之处 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失落了
提示:共同之处: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宜于农耕;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社会的国家或区域。失落原因:过度的农业开发导致环境恶化;新兴文明的征服,外族的入侵;灌溉农业带来的土地盐碱化;地势的平坦,无天然的屏障抵御外族侵入等。
思维构建
一、选择题
1.“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 (D)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2.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图片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B)
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D)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首都是华氏城 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4.(2022·深圳模拟)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制度 (B)
A.都诞生在中国 B.都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C.都是封建等级制度 D.都被称作“种姓制度”
5.(2022·烟台中考)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经》将种姓制度的等级描述得很具有艺术性,说是诸神们齐心协力一起灭了一个体型庞大的巨人,然后巨人的嘴演化成了婆罗门,巨人的手臂演化为刹帝利,巨人的腿部演化出了吠舍,巨人的脚部变成了首陀罗。据此可知,种姓制度 (D)
A.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B.是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C.反映了“众生平等” D.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6.(2023·深圳期中)婆罗门教下的印度,神的性质也随着人世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始崇拜时期的天神梵伦娜因为雅利安人法庭的出现而化身为天上的司法之神,过去的雷电和战神纷纷成为诸邦国王公们的保护神。从以上材料能推导出的观点是 (C)
A.雅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古印度原生文明
B.刹帝利阶层利用宗教加强权力
C.婆罗门教信仰有社会现实的烙印
D.婆罗门教教义催生了古印度国家的出现
7.古印度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辱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辱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耳中。”这表明了古印度 (D)
A.法律制度严苛 B.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
C.加强对人民言行的控制 D.维护上层种姓的特权
8.(2023·茂名月考)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0%,起源于婆罗门教,至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D)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9.(2023·湛江雷州月考)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哪一句台词是错误的 (D)
A.“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10.(2022·广东模拟)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B)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11.佛教的创始人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不承认种姓由前生决定,主张所有人都能以今生的修行进入极乐世界。佛教追求宗教领域的“众生平等”,对受压迫的民众特别有吸引力。上述材料体现出的观点是 (A)
A.佛教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B.乔达摩·悉达多的种姓为婆罗门
C.佛教的教义受到印度社会全体支持 D.佛教产生后在欧洲国家广泛传播
12.(2023·汕头月考)孔雀帝国时代,保存了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雕刻和优美绘画。佛经中保存有不少医学知识,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沙门、婆罗门用“针灸药石”治疗各种疾病。上述反映了 (B)
A.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佛教促进印度医学的发展
C.印度的雕刻艺术受佛教影响较大 D.印度的文化艺术非常繁荣
13.(2023·佛山南海期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在东方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构成了“东方佛教文化圈”。佛教在古老的东方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C)
A.提出“众生平等” B.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二、非选择题
1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培养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2分)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4分)
答:职业、所居地区不同,所居聚落不同等。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
答: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材料三 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3)据所学知识,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代印度国教的原因。(4分)
答: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很多国王利用其“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第3课 古代印度
素养导学
历史解释:通过对种姓制度目的和特点的学习,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时空观念:通过《古代印度示意图》,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分析归纳大河流域古代文明的相同点 史料实证:通过学习佛教教义,了解佛教发展的原因和佛教的实质 家国情怀:通过对亚非文明古国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分析,认识亚非古代文明形成的原因,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 流域。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文明再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出现。
3.鼎盛时期: 王朝统治时期。
(1)版图: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
(2)经济:农业和工商业比较繁荣,出现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3)城市:首都 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内容:
等级 阶层 权利或义务
第一等级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刹帝利 掌管军事和 权力
第三等级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首陀罗 主要由 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触者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3.特点: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 。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在古印度创立佛教,他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 ”,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外传:
(1)时间:公元 世纪后。
(2)路线。
【思辨启智慧——悟森严等级】
材料一
(1)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种姓制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对森严的种姓制度感悟颇深。结合所学知识,大胆想象,把吠舍对婆罗门的抱怨写成一段文字。(4分)
【故事触宗教——知佛教发展】
材料二 在舍卫城,有个姓名叫尼提的挑粪者,当他在路上遇到佛陀时赶快躲开,但佛陀却主动去找尼提,让尼提跟他出家修行。尼提大惊,答道:“我是个卑贱污秽的人,有资格随您出家吗 听说您的僧团都是刹帝利的王族和婆罗门的行者,我能和他们一样做伟大佛陀您的弟子吗 ”佛陀微笑着说:“……我的法好像深广的大海,无论什么都能包容。在我的法中,贫富、贵贱、种姓、阶级都是虚妄的假名……”
(2)尼提看到佛陀为什么想避开佛陀 (2分)佛陀劝尼提随他出家,这与种姓制度什么规定相冲突 (2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佛陀与尼提的对话说明了什么。(2分)
易错易混
1.古代印度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国家,它与今天的印度不是一回事。古代印度早期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地点是印度河流域。
2.在印度种姓制度下,国王属于刹帝利,属于第二等级,而非第一等级。
历史分析
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共同之处 为什么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都失落了
提示:共同之处: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宜于农耕;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社会的国家或区域。失落原因:过度的农业开发导致环境恶化;新兴文明的征服,外族的入侵;灌溉农业带来的土地盐碱化;地势的平坦,无天然的屏障抵御外族侵入等。
思维构建
一、选择题
1.“这个国家在她最富强的时候就像一个大动物园,一个自给自足、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动物园……姓哈尔维的人做糖果、姓牛倌的人放牛、贱民挑粪。”这段话中的“这个国家”位于 ( )
A.两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尼罗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2.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图片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3.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下面对孔雀王朝的表述有误的是 ( )
A.由雅利安人建立 B.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C.首都是华氏城 D.统一了整个印度半岛
4.(2022·深圳模拟)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制度 ( )
A.都诞生在中国 B.都维护了奴隶主利益
C.都是封建等级制度 D.都被称作“种姓制度”
5.(2022·烟台中考)婆罗门教圣典《吠陀经》将种姓制度的等级描述得很具有艺术性,说是诸神们齐心协力一起灭了一个体型庞大的巨人,然后巨人的嘴演化成了婆罗门,巨人的手臂演化为刹帝利,巨人的腿部演化出了吠舍,巨人的脚部变成了首陀罗。据此可知,种姓制度 ( )
A.是艺术创作的产物 B.是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C.反映了“众生平等” D.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
6.(2023·深圳期中)婆罗门教下的印度,神的性质也随着人世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原始崇拜时期的天神梵伦娜因为雅利安人法庭的出现而化身为天上的司法之神,过去的雷电和战神纷纷成为诸邦国王公们的保护神。从以上材料能推导出的观点是 ( )
A.雅利安人的入侵毁灭了古印度原生文明
B.刹帝利阶层利用宗教加强权力
C.婆罗门教信仰有社会现实的烙印
D.婆罗门教教义催生了古印度国家的出现
7.古印度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辱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辱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耳中。”这表明了古印度 ( )
A.法律制度严苛 B.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
C.加强对人民言行的控制 D.维护上层种姓的特权
8.(2023·茂名月考)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其教徒约占印度总人口的80%,起源于婆罗门教,至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其核心教义就是教导信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据此可知 ( )
A.印度的顶层大多来自普通劳动者 B.婆罗门打压印度教徒以维护统治
C.婆罗门是刹帝利的统治工具 D.印度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9.(2023·湛江雷州月考)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哪一句台词是错误的 ( )
A.“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10.(2022·广东模拟)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古印度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这说明早期佛教 ( )
A.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神仙方术 B.反对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地位
C.将长期遭受苦难的犹太人解脱出来 D.解决水源与牧场的资源之争
11.佛教的创始人是古代印度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佛教不承认种姓由前生决定,主张所有人都能以今生的修行进入极乐世界。佛教追求宗教领域的“众生平等”,对受压迫的民众特别有吸引力。上述材料体现出的观点是 ( )
A.佛教的产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B.乔达摩·悉达多的种姓为婆罗门
C.佛教的教义受到印度社会全体支持 D.佛教产生后在欧洲国家广泛传播
12.(2023·汕头月考)孔雀帝国时代,保存了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细雕刻和优美绘画。佛经中保存有不少医学知识,在《长阿含经》中曾提到沙门、婆罗门用“针灸药石”治疗各种疾病。上述反映了 ( )
A.佛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B.佛教促进印度医学的发展
C.印度的雕刻艺术受佛教影响较大 D.印度的文化艺术非常繁荣
13.(2023·佛山南海期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在东方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构成了“东方佛教文化圈”。佛教在古老的东方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
A.提出“众生平等” B.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二、非选择题
14.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部分,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培养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材料一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南亚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以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1)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印度社会划分不同种姓的主要依据。(2分)怎样理解种姓制度的“等级森严” (4分)
材料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列国纷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随着经济地位上升,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极力主张取消特权阶层在种姓和宗教方面的特权。
(2)据材料二,概括佛教诞生的历史背景。(2分)
材料三 到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已经有150多年了,此时佛教已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全国推广佛教,并把佛教立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3)据所学知识,指出佛教“广泛传播到印度次大陆的广大地区”和阿育王把佛教立为古代印度国教的原因。(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