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训练(有解析)-高二生物学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综合训练(有解析)-高二生物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技版(2020)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28 20:21:17

文档简介

第一节 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选题
1.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师融合网络“萌文化”趋势, 将“冰墩墩”与“没有腰线” 的圆胖熊猫形象贴合, 既代表了中国人的敦厚与友善,也体现了冬奥会运动健儿呈现的强壮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 匹克精神。图为熊猫进化示意图,其中始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都已经灭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
的是( )
A .熊猫适应能力肯定强于比它低等的生物
B .巴氏大熊猫和现代大熊猫曾在距今一万年并存过,说明适应的阶段时效性
C .始熊猫在小种大熊猫出现后逐渐灭绝,主要原因是后者个体生殖能力提高
D .熊猫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如果将熊猫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那里有充足的食物, 没有天敌, 该熊
猫种群的个体总数一定会增加
2 .田鼠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动物, 为防治农田鼠害, 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稻田, 在边界 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
后,测得稻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 .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剩下的流入分解者体内
C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D .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3 .南极企鹅在繁殖地集群可改变群内温度和风速,减少自身散热。下列关于企鹅集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使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 B .使低温气候对种群的影响力增大
C .使病原体在种群中传播速率降低 D .使种群同化能量更多用于生长繁殖
4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 .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
C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会发生非常激烈的种内斗争
D .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个体成员不发生变化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B .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山羊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6 .我国科学家发现蝗虫聚集成灾与信息素 4-乙烯基苯甲醚(4VA)有关。 4VA 对蝗虫有很强的吸引力, 能
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4VA 是一种化学信息
B .防治蝗虫应在 K/2 以后采取措施
C .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D .利用 4VA 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7 .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
B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D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8 .某大型水库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 养殖期间其成鱼未达到生殖期且未被捕捞。统计养殖期间该种鱼的
相关指标,并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①甲曲线能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②乙曲线能表示个体含有的有机物量③丙曲线能表示鱼个体的数量④
甲曲线能表示种群密度
A . 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③
9 .下列有关生物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热光源照射
D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10 .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通过引入鸲鹆,且禁止捕捉鸲鹆来防治蝗虫;
明代时期因蝗虫独不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所以广种榆桑和菱芡以防治蝗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 .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 .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 K 值
D .生物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11 .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 .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 .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 S 型
12 .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等。而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 ,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 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 (填“物种丰
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 )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3)北美西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等动物,图为食物网,图中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 其中海藻、藤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数字表示海星 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百分比。在一个 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
据优势数量最多,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
(4) 在上述实验中,再过一段时间,贻贝又代替藤壶成了该群落最终占优势的物种。由此可见,说明捕食、 种间竞争在群落中的相互联系是: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 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
密度。第一节 种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一、单选题
1.北京 2022 年冬奥会吉祥物设计师融合网络“萌文化”趋势, 将“冰墩墩”与“没有腰线” 的圆胖熊猫形象贴合, 既代表了中国人的敦厚与友善,也体现了冬奥会运动健儿呈现的强壮身体、坚韧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 匹克精神。图为熊猫进化示意图,其中始熊猫、小种大熊猫、巴氏大熊猫都已经灭绝,下列相关表述正确
的是( )
A .熊猫适应能力肯定强于比它低等的生物
B .巴氏大熊猫和现代大熊猫曾在距今一万年并存过,说明适应的阶段时效性
C .始熊猫在小种大熊猫出现后逐渐灭绝,主要原因是后者个体生殖能力提高
D .熊猫是濒临灭绝的生物, 如果将熊猫种群释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 那里有充足的食物, 没有天敌, 该熊
猫种群的个体总数一定会增加
1 .B
【详解】高等动物某些大熊猫灭绝的现象说明,在进化地位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不一定强于比它
低等的生物。 A 错误;两种大熊猫曾经共存,以及巴氏大熊猫后来灭绝信息,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
比如只在特定时间段适应,即适应的阶段时效性, B 正确;始熊猫在小种大熊猫出现后逐渐灭绝,使后 者种群有更多的机会保留适应当时环境的后代,从而使始熊猫被淘汰导致, C 错误;如果将熊猫种群释 放到一个新的环境中,那里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敌,该熊猫种群的个体总数也未必会增加,因为还
会受气候等其他因素限制, D 错误。故选 B。
2 .田鼠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动物, 为防治农田鼠害, 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稻田, 在边界 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处于食物链顶端的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
后,测得稻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选项表述错误的是( )
A .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B .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剩下的流入分解者体内
C .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D .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有关
2 .B
【详解】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数量的基本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A 正确;猛禽同化量的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猛禽 在生态系统中一般是最高消费者,其同化量不会流向下一营养级, B 错误;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 环境中设桩距离小,猛禽栖息场所多,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 正确;b 点以后由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
避天敌和食物来源逐渐增多,导致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 D 正确。故选 B。
3 .南极企鹅在繁殖地集群可改变群内温度和风速,减少自身散热。下列关于企鹅集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使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 B .使低温气候对种群的影响力增大
C .使病原体在种群中传播速率降低 D .使种群同化能量更多用于生长繁殖
3 .D
【详解】企鹅呈集群分布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方式关系不大, A 错误;南极企鹅在繁殖地集群可改变 群内温度和风速,减少自身散热,使低温气候对种群的影响力减小, B 错误;集群分布使病原体在种群 中传播速率增大, C 错误;同化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
繁殖,集群分布可减少自身散热,则可有更多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D 正确。故选 D。
4 .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
B .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
C .种群内的个体之间会发生非常激烈的种内斗争
D .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个体成员不发生变化
4 .D
【详解】种群中的个体之间可相互交配繁殖,实现基因交流, A 正确;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有新的 个体不断产生,老的个体不断死亡,因此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 B 正确;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为了争夺相同的生活资源会发生非常激烈的种内斗争, C 正确;在一个稳定型的种群内,由于有新的个
体不断产生,老的个体不断死亡,因此种群内的个体成员是不断变化的, D 错误。故选 D。
5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B .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C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 .山羊在草原上成群活动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特征
5 .B
【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构) 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A
错误;资源空间一定时,种群数量增多会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但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B 正确;群落中的
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错误;山羊是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 D 错误。故选
B。
6 .我国科学家发现蝗虫聚集成灾与信息素 4-乙烯基苯甲醚(4VA)有关。 4VA 对蝗虫有很强的吸引力, 能
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4VA 是一种化学信息
B .防治蝗虫应在 K/2 以后采取措施
C .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D .利用 4VA 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6 .B
【详解】信息素 4-乙烯基苯甲醚(4VA)属于化学信息, A 正确;防治蝗虫应在 K/2 之前采取措施, B 错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温度等非生物因素也会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变
化, C 正确; 4VA 属于信息素,利用 4VA 对蝗虫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 D 正确;故选 B。
7 .调查法是生态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关于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该植物分布密集的地方取样
B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C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D .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7 .C
【详解】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 A 错误;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稀释的 菌悬液中吸取样液,通过血细胞计数板统计酵母菌的数量, B 错误;调查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 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C 正确;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
查其丰富度, D 错误。故选 C。
8 .某大型水库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 养殖期间其成鱼未达到生殖期且未被捕捞。统计养殖期间该种鱼的
相关指标,并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 )
①甲曲线能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②乙曲线能表示个体含有的有机物量③丙曲线能表示鱼个体的数量④
甲曲线能表示种群密度
A . ③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②③
8 .B
【详解】①③④养殖期间其成鱼未达到生殖期且未被捕捞,种群数量先较快增加,随后减慢,最后 趋于稳定,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应该是先增加,后下降最后趋于零,甲曲线能表示种群密度,乙曲线
能表示鱼个体的数量,丙曲线能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 ①③错误, ④正确;
②随着鱼的生长,从幼鱼到成鱼期间,个体含有的有机物量逐渐增多后趋于稳定, 乙曲线能表示个体
含有的有机物量, ②正确。ACD 错误, B 正确。故选 B。
9 .下列有关生物数量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调查草地上蒲公英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C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热光源照射
D .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观察计数
9 .D
【详解】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可以使用样方法,为确保结果精确应遵循随机取样原则, A 正确;标 记物易脱落:可以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 N 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 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 N 总会比真实值偏大。所以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草鱼的种 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 B 正确;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等习性,调查土 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热光源照射, C 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调查酵母菌种群数
量变化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 D 错误。故选 D。
10 .为治理蝗灾,我国古代人们总结出很多方法:五代时期通过引入鸲鹆,且禁止捕捉鸲鹆来防治蝗虫;
明代时期因蝗虫独不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所以广种榆桑和菱芡以防治蝗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引入并保护鸲鹆的目的是增加蝗虫天敌数量
B .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来源
C .上述防治措施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 K 值
D .生物因素是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
10 .D
【详解】由题干信息“ 引入鸲鹆来防治蝗虫”可知,鸲鸽以蝗虫为食,故引入并保护鸲鸽的目的是增加 蝗虫天敌数量, A 正确;蝗虫唯独不啃食榆桑和水中菱芡,故广种榆桑与菱芡可以有效减少蝗虫食物 来源, B 正确;上述防治措施包括引入天敌和减少食物来源,故都能有效降低蝗虫的 K 值, C 正确;
影响蝗虫种群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D 错误。故选 D。
11 .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组成)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 .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 .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 S 型
【解答】解: A、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所以数量较少, A 正确;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 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
(20+20+5+20+25+20)=110 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 B 错误;
C、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
体数,属于衰退型, C 正确;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有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
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 S 型, D 正确。
故选: B。
12 .在相同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等。而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 ,这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若一个物种在群落中具有独一无二且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物种通常被称为关键种。鉴别与验证关键种的 最好方法是把关键种从群落中移除,然后观察和监测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但该方法对于 (填“物种丰
富度很高”或“物种丰富度较低” )的群落是很难实现的。
(3)北美西海岸潮间带分布着海星、藤壶等动物,图为食物网,图中种类均生活在退潮后暴露出的岩石上, 其中海藻、藤壶和贻贝固着于岩石表面,海星、石鳖和石槭则在岩石表面来回爬动、觅食。数字表示海星 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百分比。在一个 16m 的实验样地中,人为去除所有海星,几个月后,藤壶在该样地中占
据优势数量最多,而石鳖和石槭数量大为减少,可能的原因是 。
(4) 在上述实验中,再过一段时间,贻贝又代替藤壶成了该群落最终占优势的物种。由此可见,说明捕食、 种间竞争在群落中的相互联系是: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 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
密度。
11 .(1) 年龄结构(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物种组成
(2)物种丰富度很高
(3)海星的主要食物是藤壶,除去海星后藤壶大量繁殖;藤壶占据了岩石表面,抑制海藻生长,石鳖和
石槭因食物不足而数量减少
(4)竞争的强弱
【详解】(1)种群水平的研究重点在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 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要认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组成是区别
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一方面, 人为主观地选定所谓的关键种来进行去除实验, 在物种非常丰富的群落中很可能会使那 些具有同等重要性的物种被忽视;另一方面,越复杂的生物群落,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去除实验不一
定能观察到对群落结构明显的影响。
(3)由题图信息, 海星的主要食物是藤壶, 当人为除去所有的海星后, 这部分藤壶得以生存, 并迅速
繁殖,占据大量岩石表面,从而挤占了同样固着于岩石表面的海藻,石鳖和石槭因食物减少而减少。
(4)海星与藤壶、贻贝、石鳖和石槭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 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海星之后,藤壶、贻贝、石鳖和石槭之间主要 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
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