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三单元《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属于高中语文18个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对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表述如下: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情境引导,帮助学生领会诗人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归隐前后的思想情感,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2.通过合作探究,自由鉴赏,使学生能自主地从语言技巧、人物形象、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等方面找到鉴赏古代诗歌的切入点和方法。
3.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初步方法。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根据情境语文的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授课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为:
1.诗境化人法:关联相关诗句,以诗境启迪诗意。
2.情境学习法:老师引导学生置身文境,缘境明情。
3.交流分享法:学生进入诗境,交流分享。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教学过程:
一、简述作者之境况,以引学生入背景之境,读中寻找诗眼。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明确:诗眼,归,以“归”切入,鉴赏诗歌。
二、简述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知人论世,以让学生设身处地,研读文本前八句:“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为何:“归田园”?交流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个人原因和社会背景。
1.背景一: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混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想实现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2.引导学生入背景之境后,帮助学生抓关键词,重点词,以此为切入点,交流分析作者归隐原因。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诗境化人(1):
“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陶渊明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晋书·陶潜传》
由此可知:
无适俗韵:指作者适合官场的腐败,不适应官场的阿谀逢迎;
性本爱丘山:指作者天性自然,天生喜好宁静简单的田园生活。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背景二: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29岁,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隆安二年(398年),34岁,加入桓玄幕府。
隆安五年(400年),36岁,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隆安七年(402年),38岁,三年丁忧期满,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晋安帝义煕元年(405年),41岁,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
义熙元年(405年)八月,41岁,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天。
义熙二年(406年)春夏间,作《归园田居五首》。
入境体会:作者对官场,对为官生活的极其厌倦之情。
“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彻底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感。
尘网:比喻官场。汉代东方朔《与友人书》:“不可使尘网名缰拘锁。”
三十年:应为十三年。
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问:学生如何理解“故”?
诗境化人(2 ):“故都的秋”VS“北平的秋”、“北国的秋”……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
所以“故”,具有感彩,亲切,眷恋……,可见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特殊的情感,像故人,像亲人,似至交,印证了 “性本爱丘山”句。
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问:“归园田”何以见得就是“守拙”?
诗境化人(3):
“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菜根谭》:
“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晋朝《闲居赋》
明确:
守拙,封建士大夫自诩清高,不做官,清贫自守,叫守拙。
前八句总结:作者宣告辞别旧我!
三、多角度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从语言技巧、描写手法、思想内容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认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此八句诗,标志中国田园诗在产生时,已达到了诗歌艺术的巅峰。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方法点拨:让学生合作讨论,自主赏析,开放解读本诗的写景艺术,并展示分享,老师予以点评。
四、要点明确:
(一)意象美:捕捉农村中惯常的景象:庭院、方宅、草屋、榆柳、桃李 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自然悠闲,宁静,与诗人所在的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艺术美:多种描写手法的运用,情景交融、白描、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常见的乡村景物顿时充满美感,入诗成画,一幅恬静幽美、清新自然、闲适宁静的田园风光图呼之欲出,无不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生活、悠然淡泊的心境与情怀。
(三)语言美:叠词的运用使语言清新淡雅,意蕴无穷:
诗境化人(4 ):
“一丽女兮,碧渚之崖。暧暧也,非云非雾,如烟如霞。
——南朝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
暧暧:迷蒙隐约貌。
诗境化人(5):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景似有情,欢迎作者归来,实则是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一种深情。
五、置身诗境,体会后四句。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方法点拨,让学生置心于诗中的桃花源,凝神闭目,思考“尘杂”“虚室”两个词语的内涵。
诗境化人(6):
“虚室生白”晋代史学家司马彪解释说:“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空明的心灵才能生出光明来。——《庄子》
虚室:表面上是指空灵的房间,实指淡泊宁静的心灵。
尘杂:官场上的烦心事。
此四句是迎接新我,回归田园的颂歌!
六、拓展延伸阅读,练习鉴赏山水田园诗。
2015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风声衬托山谷的幽静,用月光深远衬托山谷的空阔。描绘出一幅风声划破山谷的寂静,月光遍洒山谷的幽寂景色。
(2)作者用“兰径”“幽珮”“槐庭”“暗金”写尽了傍晚山家景色的幽美,表达了作者对山家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人把官场比作“樊笼”,并认为“樊笼累”,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鄙弃之情;“唯馀松桂心”表达了诗人受山家美景以及山家人高洁品格的熏染,意欲远离俗世,归隐山林,追求自由闲散生活的知趣。
七、作业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试写一篇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