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4张PPT。走近细胞第一章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第一章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3.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4.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5.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如植物就无系统这个层次。
6.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目标预览: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重点)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重、难点)
情境导入:
在漫长的岁月里,地球上的生命从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进化成今天的藻类、菌类、植物、动物甚至人类,这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奇迹般的重大突破。大约在6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完成了向多细胞生物进化的过程。不同的细胞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后来复杂生物的基础。现在不少国家的研究人员都试图重复当年单细胞的最初组合过程,目前还没有人完全获得成功。
(一)问题探讨
1.提示: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2.提示:SARS病毒侵害了人体的上呼吸道细胞、肺部细胞,由于肺部细胞受损,导致呼吸困难,患者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SARS病毒还侵害人体其他部位的细胞。
(二)资料分析
1.提示: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2.提示: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父亲产生的精子和母亲产生的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
3.提示:完成一个简单的缩手反射需要许多种类的细胞参与,如由传入神经末梢形成的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相关的骨骼细胞等。人的学习活动需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细胞参与。由细胞形成组织,由各种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多种系统协作,才能完成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涉及人体的多种细胞,但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参与。
4.提示:例如,胰岛细胞受损容易导致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脊髓中的运动神经元受损容易导致相应的肢体瘫痪;大脑皮层上的听觉神经元受损可导致听觉发生障碍等。
5.提示:例如,生物体的运动离不开肌细胞;兴奋的传导离不开神经细胞;腺体的分泌离不开相关的腺(上皮)细胞,等等。
(三)思考与讨论
1.提示:如果把龟换成人,图中其他各层次的名称不变,但具体内容会发生变化。例如,心脏应为二心房、二心室;种群应为同一区域的所有人等。应当指出的是,生物圈只有一个。如果换成一棵松树,图中应去掉“系统”这个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种群的具体内容也会改变。如果换成一只草履虫,细胞本身就是个体,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
2.提示:细胞层次;其他层次都是建立在细胞这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细胞就没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另一方面,生物体中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独立完成一系列的生命活动,某些生物体还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3.提示: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生命系统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单靠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是不可能完成生命活动的。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不同生物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__________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自 主 预 习活细胞 各种生命活动 分化的细胞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名称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________; (5)________; (6)________。
2.最基本的生命系统:__________。
3.最大的生命系统:___________。
4.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____________。细胞 组织 系统 种群 群落 生物圈 细胞 生物圈 单细胞生物 1.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与H1N1型流感是甲型流感中的一种,于2013年3月底,在我国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试想能否直接用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来培养甲型H1N1和H7N9流感病毒?
2.你认为稻田中的水稻和青蛙具有相同的生命系统的层次吗?
3.以下几种描述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哪个结构层次?①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②一段朽木上所有的生物;③一片森林。互 动 探 究
提示:1.不能。因为病毒不能独立进行生命活动,必须用活细胞来培养。
2.不具有。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水稻无“系统”这一层次,而青蛙有。
3.①为种群;②为群落;③为生态系统。1.病毒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病毒是营专性寄生生活的生物,其所有的生命活动特别是代谢和增殖必须在活细胞内进行。离开了细胞,病毒将变成普通的有机大分子从而丧失生命力。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要 点 归 纳2.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体。因此,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个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细胞膜的外周具有纤毛,纤毛的有规律摆动,使其在水中游动。草履虫的细胞分裂,使其一分为二,由一个草履虫变为两个草履虫,这实际上是草履虫的繁殖。
草履虫的细胞膜上有眼点,能够感受外界光线的刺激,能根据外界光线强弱变化,作出不同的生理反应。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单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的完整性为基础完成的。又如原核细胞等。
3.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
人体是由很多个细胞构成的,但人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形成大量细胞组成的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胎儿出生后继续发育,最后形成具有与父母相似性状的成年个体。很显然,人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密切相关。(1)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仍能在细胞中进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病毒属于生物。
(2)细胞并不是都能完成所有生命活动的,在单细胞生物中可以完成所有生命活动,而在多细胞生物中只有依靠细胞间的合作才能完成所有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B.最近在全球首次发现的H7N9型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C.除病毒外,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D.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典 例 导 析1
[解析]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其生命活动的完成必须依赖于细胞,即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活细胞就不能长时间生存,更谈不上完成生命活动。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是机体代谢与功能执行的基本单位。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复杂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必须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答案] B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
C.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没有生命活性
D.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种生命活动
[答案] B
[解析] 病毒虽然不具有细胞结构,但是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病毒的生命活动是离不开细胞的。11.生命系统中几个结构层次的理解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要 点 归 纳2.生命系统九个层次间的联系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命系统;
(2)细胞→个体体现了高等多细胞生物个体的发育历程,也体现了生命的进化历程,即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
(3)个体→种群→群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4)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体现了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非所有生物都具有生命系统的九个层次
①病毒虽然是生物,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②单细胞生物不具有组织、器官、系统等层次,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
③植物体不具有“系统”这一层次。 (2014·兰州一中)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只变形虫只能参与构成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
B.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都具有器官和系统层次
C.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具有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D.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生命活动,因此也属于生命系统典 例 导 析2
[解析] 变形虫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个体,故A错误。高等植物没有系统层次,故B错误。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具有层次性,也越来越复杂,同时还有多样性,故C正确。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层次,故D错误。
[答案] C下列关于对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如细胞和生物圈
B.组织、细胞等都是生命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
D.生物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答案] A
2
[解析] 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要研究生命系统的生物圈或生态系统,不但要研究各种生物,还要研究各种生物需要的环境条件,所以它们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H7N9流感病毒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H5N1禽流感病毒,这三种病毒都是甲型流感病毒,但是它们之间有明显不同。H7N9和H5N1都是动物流感病毒,偶尔感染人类。H1N1流感病毒则分为通常感染人类和通常感染动物两类病毒。H7N9流感病毒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以及H5N1禽流感病毒 2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各层次的含义 探究点 验证性实验结果的预测
——病毒生存方式和对人类的作用
[案例] H1N1流感病毒中甲型H1N1流感占较大比例并逐渐成为流感优势毒株,但流行水平明显低于2010~2012年同期,市民不必过度恐慌。请分析回答问题:
(1)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它的主要生命活动必须在细胞内实现。病毒与细胞在起源上的关系是人们很感兴趣的问题,目前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①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②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根据上述资料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你支持第________种观点,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青霉素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起到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艾滋病病人能否通过注射青霉素抑制病毒的增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说H1N1流感康复者血清能治疗H1N1流感。下面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过程,请完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验证H1N1流感康复者的血清能治疗H1N1流感。
实验材料:健康小白鼠、H1N1病毒液、未患过H1N1流感的小白鼠血清(A)、患H1N1流感后康复的小白鼠血清(B)等。
实验步骤:
①取年龄、体重、性别、身体状况相同的若干健康小白鼠,平均分为两组,标记为甲、乙。
②绐甲、乙两组小白鼠同时注射__________________,
使其患H1N1流感。
③给甲、乙两组小白鼠分别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二 病毒全部营寄生生活,必须依靠其他活细胞才能进行增殖。故应先出现细胞后出现病毒
(2)不能 病毒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而不含肽聚糖,故青霉素对病毒的增殖不能起抑制作用
(3)实验步骤:②等量的H1N1病毒液
③等量的血清A、B
④观察两组小白鼠的康复情况
预测结果:乙组小白鼠康复情况明显好于甲组[方法警示] (与[案例]中问题序号对应)
得分要点:
(1)必须是第二种。
(3)实验步骤:②必须呈现出“等量的H1N1病毒液”。
③必须呈现出“等量的血清A、B”。
④必须呈现出“康复情况”。
预测结果:必须只呈现一种情况“乙组小白鼠康复情况明显好于甲组”。
[错因案例] (1)第一种。(错因:认为生命起源一定是从结构简单到复杂)
(3)实验步骤:②答为“病毒液”。(错因:忽略“等量”原则)
③答为“A、B”。(同上)
④答为“死亡情况”。(错因:没有搞清楚衡量实验结果的正确指标)
预测结果:答为“①乙组康复情况较甲组差。②乙组康复情况好于甲组。③乙组康复情况与甲组相同。”
(错因:误认为是探究性实验而将所有可能实验结果写出)
[技法提炼] (1)确定病毒与细胞出现顺序的方法:
从结构上看细胞的结构复杂,病毒的结构简单,从常规思维上由简单到复杂来考虑,则首先想到先有病毒然后有细胞。这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由于病毒的结构较为简单,必须依靠活细胞,离开了细胞不能生存,所以细胞应该先出现。
(2)实验步骤中操作的确定:
从实验的目的出发,验证的是H1N1流感康复者血清的作用,所以应观察H1N1流感康复小白鼠血清对患病小白鼠的治疗效果,为了排除是不是血清都有这样的效果,所以要设置未患过H1N1流感的小白鼠血清作为对照,来比较治疗的效果。同时注意在使用病毒液和血清时,量必须是相等的,这样实验结果才具有说服力。
(3)验证性实验结果的预测:
根据实验的类型对预测结果进行相应的描述,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与实验目的是完全对应的,只有一种实验结果,即与实验目的相一致,而不是描述所有可能的实验情况。课件71张PPT。走近细胞第一章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第一章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原核生物主要有细菌、蓝藻、支原体等。
3.细胞的统一性表现为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与遗传有关的核物质。
4.英国科学家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5.细胞学说的主要观点:①细胞是结构单位;②细胞是功能单位;③新细胞从老细胞中产生。
6.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目标预览:
1.学会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重点)
2.对比说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点。(重点)
3.了解细胞学说的内容和科学发展史。情境导入:
关于人体内最大的细胞有各种说法:按细胞直径来说,要数卵细胞,其直径约200 μm;以细胞长度而言,当为骨骼肌细胞,长的可超过4 mm;而以细胞突出的长度来划分,当之无愧的是神经细胞。神经细胞的轴突,长的可达1 m以上,故神经元可称之为体内最大的细胞了。
你还了解哪些细胞?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一)问题探讨
1.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细胞。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提示: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二)实验
1.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2.提示:这些细胞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是: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各种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产生的差异。
3.提示:从模式图中可以看出,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三)思考与讨论
提示:绝大多数细胞有细胞核,只有少数细胞没有细胞核。例如,人的成熟的红细胞就没有细胞核,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蓝藻以单细胞或以细胞群体存在,它们的细胞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比较,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而有拟核。拟核与细胞核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拟核没有核膜,没有核仁;(2)拟核中的遗传物质不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而是直接以DNA的形式存在。
(四)资料分析
1.提示: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2.细胞学说主要阐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提示:细胞学说的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的研究过程。自 主 预 习低 中央 转换器 反光镜 细准焦螺旋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分类标准及实例
(1)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例:
①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____________等。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植物、动物、真菌 细菌、蓝藻 蓝藻 拟核 藻蓝素和叶绿素 细菌 鞭毛 细胞质 细胞壁 细胞膜 腐生或寄生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1.细胞学说的建立者
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________发育而来,并由________________所构成。
(2)________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________中产生。
3.意义
揭示了细胞的________和生物体结构的________。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 细胞和细胞产物 细胞 老细胞统一性 统一性
1.为什么在观察标本时,要先用低倍物镜,再换高倍物镜?
2.在换用高倍镜前,为什么将观察的目标移向视野的中央?
3.观察细菌和蓝藻两种细胞,它们有哪些相同的结构?
互 动 探 究
提示:1.使用低倍物镜是因为低倍物镜下视野相对较大,易于找到目标;换用高倍物镜是为了清晰观察标本。
2.高倍镜的视野小,若在低倍镜下目标不在视野中央,换用高倍镜后有可能不在视野中。
3.细胞膜、细胞壁、核糖体、细胞质等。1.显微镜的结构1显微镜的使用 要 点 归 纳
(1)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2)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镜头的结构及放大倍数
(1)目镜与物镜的结构:①图1为目镜,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即镜头B的放大倍数大于镜头A。
②图2为物镜,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且有高倍镜和低倍镜之分。
(2)放大倍数:
①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②显微镜放大的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
3.显微镜成像
(1)原理:类似于凸透镜的成像,映入眼内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2)物像与实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如图。分析:
①图中若A表示实物在装片上的位置,则B表示物像在视野中的位置,它们两者是关于圆心呈点对称关系,所以将物像旋转180°后与实物的位置是相同的。(关键词:中心对称)
②若将视野中的物像B移至视野中央,则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使A移向圆心,按照上述原则即物像向哪偏离,装片往哪移动,就可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关键词:向偏离方向移动)
(3)光源(天然光或人工光源)→反光镜→光圈→物体→物镜(凸透镜)→在镜筒内形成物体放大的实像→目镜→把经物镜形成的放大实像进一步放大。
4.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取镜与安放
①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稍偏左。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能看到白亮的视野。
(3)低倍镜观察
①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②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当看物镜镜头与标本之间,以免物镜与标本相撞)。③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高倍镜观察
①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观察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②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③调节光圈,使视野亮度适宜。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1.注意事项
①使用高倍物镜时,必须先在低倍镜下将目标移到视野中央,然后换用高倍镜。因为低倍镜下看到的物像放大倍数小,但看到标本的实际面积大,容易找到目标。若不移动玻片,高倍镜下看到的只是低倍镜视野的中心部分。
②用显微镜看的是物体放大后的倒像,所以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2.判断视野中污物存在位置的方法
①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是:物镜、目镜或装片。
②判断方法: (2014·天津高一检测)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典 例 导 析1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
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解析] 选项A,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而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所以②③的放大倍数分别大于①④;所以选项D中,要想放大倍数最大则应选择的是②③⑤;选项C中,若将图中的乙转为丙则提高了放大倍数,所以正确调节顺序应该是: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其中换用高倍镜③后应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物镜与载物台的距离。
[答案] D在低倍镜下,如果一个细胞偏向视野的右前方,要将其移到视野中心,应将玻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
A.左前方 B.右前方
C.左后方 D.右后方
[答案] B
[解析] 通常我们使用显微镜所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虚像,左右前后均是颠倒的。细胞偏向视野的右前方,实际上是玻片偏向左后方,所以应将玻片向右前方移动。1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2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要 点 归 纳
2.细胞的统一性
(1)真核、原核细胞的共性:均有细胞膜、细胞质,均以DNA分子做遗传物质。
(2)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细胞质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
3.细胞结构统一性和差异性的图解生物名称与所属生物类型的几个误区
①含有“菌”字的不一定属于细菌,如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中的真菌。
②单细胞生物不一定属于原核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它们属于真核生物中的原生生物。
③含有“藻”字的不一定属于原核生物,只有蓝藻类属于原核生物,而其他藻类属于真核生物,如衣藻、小球藻等。 如下表所示,a、b、c、d最有可能是( ) 典 例 导 析2
A.病毒、植物、动物、细菌
B.植物、动物、细菌、病毒
C.细菌、动物、植物、病毒
D.动物、植物、细菌、病毒
[解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d属于病毒;原核生物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c属于原核生物;动物细胞相比植物细胞不存在细胞壁,所以b属于动物,则a属于植物。
[答案] B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 )
①蓝藻 ②酵母菌 ③草履虫 ④小球藻 ⑤水绵 ⑥青霉菌 ⑦葡萄球菌 ⑧链霉菌
A.①⑦⑧ B.①②⑥⑧
C.①③④⑦ D.①②⑥⑦⑧
[答案] A
2
[解析] 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等。酵母菌和青霉菌属于真菌。草履虫属于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属于真核生物。小球藻、蓝藻和水绵虽然都属于藻类,但小球藻、水绵属于真核生物。葡萄球菌属于细菌(细菌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因此,带有“球”“杆”和“螺旋”字的菌为细菌)。链霉菌属于放线菌。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3细胞学说的建立与意义 要 点 归 纳
2.细胞学说的意义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1)显微镜的发明者和细胞的观察者是同一人,但观察到的是死细胞。
(2)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科学家主要观察的是真核细胞。 以下内容中,不属于细胞学说的是( )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B.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生物整体的生命过程起作用
C.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发现了细胞,并创立了细胞学说
D.新细胞只能由老细胞分裂产生
典 例 导 析3
[解析] 细胞学说主要是研究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同时总结动植物个体结构的统一性。
[答案] C根据细胞学说,所有的细胞来源于( )
A.无机物 B.有机物
C.先前存在的细胞 D.培养皿培养
[答案] C
3
[解析] 细胞学说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二、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三、新细胞从老细胞产生。由此可以看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只能由先前存在的细胞产生。1(以洋葱临时装片制作为例)
①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临时制片的制作 ②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吸管在载玻片的中心滴一滴清水
③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的表皮上,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
④把撕下的薄膜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薄膜展平
⑤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地盖在薄膜上,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探究点 对照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
——细菌的结构及生存方式
[案例]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罪魁祸首”。如图是幽门螺杆菌结构模式图。请回答:(1)幽门螺杆菌与酵母菌比较,二者共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幽门螺杆菌______________。
(2)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因素,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培养该菌过程中,发现了在某种细菌(简称W菌)的周围,该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他们把W菌接种在专门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W菌,在此培养基上再培养幽门螺杆菌,结果是幽门螺杆菌仍然不能正常生长繁殖。
①据材料分析,研究小组的同学对“造成W菌周围的幽门螺杆菌不能生长繁殖”的原因的最可能假设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试参照上述材料设计实验验证①中的假设。
A.方法步骤:
a.制备培养基:取两个培养皿,按相同的营养成分配制成甲、乙两个培养基。
b.设置对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接种幽门螺杆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培养观察: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甲、乙两个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一段时间。
B.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答案] (1)1、2、3、5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①W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②A.b.在甲培养基上接种W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W菌,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除去甲培养基上的W菌
c.在甲、乙两培养基上分别接种相同的幽门螺杆菌
B.甲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培养基上的幽门螺杆菌的生长繁殖不受抑制,正常生长繁殖
[方法警示] (1)答案惟一,必须是“1、2、3、5”,缺一不可。
(2)①必须是“W菌产生了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生长繁殖的物质”。
②A.b.必须呈现“甲培养基上接种W菌,一段时间后除去W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W菌”、“相同条件”。
[错因案例] (1)答为“1、2、5”或“1、2、3”。(错因:对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这一点不明确)
(2)①答为“W菌能杀死幽门螺杆菌”。(错因:审题不清,回答问题不到位,过于笼统)
②A.b.答为“甲培养基上接种W菌培养一段时间,而乙培养基上不接种W菌”。(错因:对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把握不准确,单一变量应为“W菌产生的物质”,而不是W菌,所以应除去“W菌”)
[技法提炼] (1)确定幽门螺杆菌细胞结构的方法:
观察细胞的结构模式图,首先观察的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若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则为真核细胞,若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则为原核细胞;据图分析可知,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与真核生物中酵母菌(真菌)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细胞壁。
(2)确定W菌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方式:
当W菌与幽门螺杆菌共同培养时,在W菌的周围幽门螺杆菌不能生存,说明了W菌对幽门螺杆菌的生存存在着抑制作用,但不明确作用的方式,后面的实验给我们提供了判断的明确信息,当去除W菌后,该培养基仍不能使幽门螺杆菌正常生长繁殖,说明了W菌在培养基上留下了某种物质,该物质会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正常生长繁殖。
(3)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定:
实验目的是确定实验中单一变量的依据,本实验中的实验目的是研究W菌产物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所以W菌产生物质的有无是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根据单一变量可确定实验组中应该加入W菌,过一段时间后除去W菌,而对照组中不加入W菌,进而确定W菌产物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