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赤壁赋
——作者:苏轼(宋)
新课导入
是谁在江边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
是谁在月下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的思念;
是谁在沙场上豪言:“西北望,射天狼”的威武;
是谁在赤壁诵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
是一生坎坷永不服输的苏轼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3. 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新课导入
知人论世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
苏洵、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唐宋八大家(文)
辛弃疾
苏辛(词)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苏黄米蔡(书法)
三苏
创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被贬黄州之后,苏轼生活贫困,行动不得自由,过着半囚徒的日子。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自己黄州的生活:“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之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苏轼在此期间写下了光耀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新课导入
文化常识
关于“赤壁”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关于“赤壁”
东坡赤壁(文赤壁)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赋的特点:
内容上“体物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形式上,赋“铺采摛文”,即注重铺叙,辞藻华美,浓墨重彩。
赋将散文章法与诗歌韵律合二为一,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以铺陈事理、保存诗意。
关于“赋”
赋的发展:赋出现于战国后期。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
骚赋为楚辞体,是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的《离骚》。
汉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的形式,韵散夹杂,喜用典故,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骈赋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如江淹的《别赋》。
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
文赋是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而产生的,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的《赤壁赋》。
关于“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关于“文化知识”
1.望 古人根据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来记月,称为晦、朔、弦、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每月初一叫朔,每月初七、初八叫上弦,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叫下弦,每月十五(有时是十六或十七)叫望,望日后一日叫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
2.斗牛 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3.舳舻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舳,船尾;舻,船头。
新课导入
初读课文
文言知识梳理
学习字词
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xū
zhào
niǎo
hè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piān
páo
fúyóu
zàng
jí
jiè
初读课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初读课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初读课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词语积累
1.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悲苦。
2.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3.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米,形容非常渺小。
5.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动用法 使...···起舞;泣,使动用法 使......落泪)
2.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复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一词多义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 (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望
扣舷而歌之(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 (歌声)
歌
一词多义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如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于
一词多义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
何为其然也 (这样)
然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表转折)
侣鱼虾而友麋鹿 (表并列)
而
一词多义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长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 (代词,代指“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独立性)
之
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
于斗牛之间徘徊
其为何然也
而今在安哉
曹操受困于周瑜
特殊句式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而又羡何乎
凌茫然之万顷
是......
予怀渺渺兮
新课导入
初读课文
文章翻译、解读
理清思路
主客
情感
变化
主与客
苏子
客
于是饮酒乐甚(第二段)
苏子愀然 (第三段)
客喜而笑(第五段)
月下泛舟
吊古伤今
阐述哲理
第一段
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rén xū):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缓缓地。
兴:起。
属(zhǔ):倾注,引申为劝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窈窕(yǎo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少焉:一会儿。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横贯江面。
“纵一苇”二句: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凌,越过。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粤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改为“凭”,但原文应为“冯”。虚,太空。御,驾御。
遗世:离开尘世。
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吟咏着窈窕的诗句。
理解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水波平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共饮,吟诵着明月的诗篇,吟咏着窈窕的诗句。
理解全文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白茫茫的水气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我们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理解全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浩浩然仿佛要凌空乘风飞去,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飘飘然像要脱离了人世,飞入仙境。
理解全文
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理解全文
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
理解全文
一、写夜游赤壁——乐
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月出
白露
水光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景
事
情
理解全文
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彩以喜悦为主。
一个字概括诗人此时的情感,
乐
第二段
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扣舷(xián):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溯:逆流而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和:同声相应,唱和。
怨:哀怨。慕:眷恋。
余音:尾声。袅袅(niǎ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理解全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于是,我们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内心想得远啊, 眺望美人,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理解全文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像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使独坐孤舟上的寡妇听了哭泣。
美人香草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壁于君。......
汉·王逸《<离骚>序》(屈原) 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他将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他又将贤臣比作香草。“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一朱光潜《经典常谈·辞赋》
美人香草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儒家的积极入世
理解全文
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箫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理解全文
二、先写歌声,后写箫声——由乐转悲
乐
歌
箫声
怨 慕
泣 诉
理解全文
第1段写了“乐”情之后,本段为何又转入写“悲”情?
诗人高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写出了自己的忠君的殷切,希望能重用自己,为朝廷分忧,然而现在遭受贬谪,理想无法实现,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浩渺的赞美之乐引出了对人世不如意的“悲情”,并借客人悲凉的箫声反映出来。
理解全文
赏析“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先是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怨、慕、泣、诉” 四字抓住了箫声幽咽哀怨的特点。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
理解全文
苏子之悲
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理清思路
主客
情感
变化
主与客
苏子
客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第三段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缪(liáo):通“缭”,盘绕。
郁:茂盛的样子。
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方其”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我不禁容色改变,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 ”
理解全文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 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理解全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当曹操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战船相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酌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是一代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理解全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匏尊互相劝饮。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米。
理解全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要与神仙一起邀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想法)不可能屡次得到,(只好把自己的无奈)通过箫声寄托在这悲凉的秋风中
理解全文
请概括第三自然段的内容
主客问答 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理解全文
客因何而悲?
理解全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理解全文
客之悲: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
曹操
(怀古)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客曰
英雄随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是何等的黯然。
这是客悲伤所在。
理解全文
客除了悲叹英雄不在,还有何悲?
理解全文
曹操
(怀古)
诗句:月明、乌鹊
写景: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叙事: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
议论: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客曰
吾与子
(伤今)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之悲: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
客之悲:悲个人渺小,人生短暂
理解全文
主客之悲
客之悲: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
客之悲:悲个人渺小,人生短暂
苏子之悲: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第四段
理解全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适)。”
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斯,指水。
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卒:最终。消长:增减。
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
食: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清风明月,耳得成声,目遇成色。故曰“共食”。易以“共适”,则意味索然。当时有问轼“食”字之义,轼曰:“如食吧之‘食’,犹共用也。”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理解全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我说:“客人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水像这样(不断流去),却并没有流走;月亮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
理解全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理解全文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理解全文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它们。”
理解全文
找出能让客释怀的语句
主客之悲
悲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悲英雄不复,功业不永。
悲个体渺小,生命短暂
物与我皆无尽也?
客喜而笑
新课导入
品读课文
解“变与不变”之理
明“取与不取”之志
变与不变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事物状态变化
性质不变
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绝对运动的(动态永恒)
理解全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我说:“客人你也知道那江水和月亮吗 水像这样(不断流去),却并没有流走;月亮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
理解全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变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来看,那么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变与不变
面对客人的回答,苏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从“变与不变”的角度阐发,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
从不变的角度看,物我无尽,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
因此,用不着羡慕江水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理解全文
物我同变,无常为常
命运多变,价值永恒
个体短暂,人类永恒
变与不变
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虽短暂渺小,但也可以长久而伟大
即使生命逝去但其创造的价值,其伟大的精神、人格将永存
理解全文
初唐四杰王勃
六岁能诗,九岁写论文的神童,一篇《滕王阁序》名传千古,渡海溺水而死,死时27岁。
理解全文
西楚霸王项羽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垓下之战失败突围后于乌江自刎,死时31岁。
理解全文
冠军侯霍去病
西汉名将,常胜将军,大破匈奴,死时年仅24岁。
理解全文
为新中国成立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们!
取与不取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秋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的便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便成为色彩,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它们。”
理解全文
不取他物,皈依自然
取与不取
理解全文
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驳?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变”与“不变”是相对辩证的。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而悲伤。
二、“取”与“不取”也是辩证的。知足常乐,非我所有者一毫莫取,可取用不竭者 ,如清风明月, 则尽情享用。
理解全文
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不取他物,皈依自然
理解全文
四、写苏子说理
—喜
变:水流逝、月盈虚
不变:未尝往、莫消长
水与月
曾不能以一瞬
物与我皆无尽也
又何羡乎?
且夫
吾与子之所共适
旷达乐观的态度
清风、明月
第五段
理解全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肴核:菜肴、果品。
枕藉:相互靠着。
理解全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光,酒杯盘碟杂乱地摆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舟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显出白色
理解全文
五.终写矛盾解决,主客皆大欢喜
但作者的这种超脱,却是政治失意后的精神苦闷的自我排遣,在旷达的外表下,潜藏着作者的抑郁和悲伤。
理解全文
此时,客之心情如何变化?
客喜而笑——感情一扫悲伤而变得开朗乐观
理解全文
此处的喜与之前的乐有何不同?
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暂时摆脱现实苦闷的轻松愉悦
客喜而笑 ——参悟万物,通透古今人事后的大自在
理解全文
文中的“客”真有其人吗?
文中客和“我”对话,实质是苏轼让从前的苏子和现在的苏子通过文章进行一场超时空的链接。
客的回答,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的苦闷与迷惘的写照。在《念奴娇》词里不也说“人生如梦”吗?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佛家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新课导入
品味探究
艺术特色
美学意蕴
聚焦“水月”
解读意象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理解全文
自然水月
水月
第一段
诗中水月
哲理水月
第二、三段
第四段
水月”是文中的主要意象,阅读课文,找出相应的语句。
理解全文
语句 特点 作用
自然水月 壬成之秋,七月既望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清新柔美 空阔朦胧 抒发了苏子与客月下游赤壁之乐。
诗中水月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美丽而遥远 透露出现实的哀愁
引出对历史人物及自身命运的感慨并引出下文苏子借水月悟人生。
哲理水月 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须臾而永恒 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阐述人生的变化与永恒。
引出作者对自我人生选择的阐述,成为作者的精神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
理解全文
借景抒情
借物说理
依理述志
水月——文中描写的主景、抒情的发端、议论的载体
寻三家思想
探复杂情志
理解全文
关于“水”的三家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
——《慧海请问经》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清净避世
佛家的超脱出世
理解全文
语句 表达的思想感情
儒家思想 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舶千里,旌旗蔽空,酬酒临江横梨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忠君殷切;情怀幽远。
羡慕曹操建功立业;
渴望经世济民,为国效力。
道家思想 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渴望超尘出世,通世避俗。
抒发希望与神仙相交往,与明月同在的幻想。
佛家思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随缘自适
旷达洒脱
苏轼的人生观宇宙观
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
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理解全文
关于“水”的三家思想
水月——包含了苏轼儒、道、释互补的处世哲学更是其逍遥精神与刚健风骨的象征。
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王国维
理解全文
关于“水”的三家思想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慧海请问经》
理解全文
水月
描写的主景、抒情的发端、议论的载体
苏轼儒、道、释互补的处世哲学
苏轼逍遥精神与刚健风骨的象征
新课导入
写作特点
理解全文
一、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
二、情感起伏变化脉络清晰
三、行文偶散结合,错落有致
新课导入
小结
总结全文
赤壁之景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夜游之行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乐
客
苏子
乐极生悲 , 释悲生议
借景议理,解客之悲
悲
喜
美景
苦情
哲理
无论何种风浪,百般刀剑,都不能动摇他思想的坚定,精神的高贵,人格的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