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8 22:1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论语》十二章 练习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重义轻利,是不言私利,反对见利忘义,不想因利而害义的观点。从孔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中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求富”、“恶贫”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的观点,也阐明了人们在待人接物中,只有先讲求了“义”,才可追求没有副作用的大利的道理。后来董仲舒讲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讲的“必以仁义为先”也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关于人的利欲问题,儒家诸子欲于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重义轻利、以义为先。其主旨就是主张在合乎“义”的前提下,去取得正当的、更长远、更大的“利”,从而在这个支点的基础上平衡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发展出一套修身治国之道。由此可见,孟子的义利观着实开创了义与利理论的新篇章,为后世儒家诸子“义”的学说的生生不息奠定了基础。
中国儒家“义”的思想千年不衰,其中必然有值得我们当世借鉴的理论。虽然有人认为儒学只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过时的东西,如同“义”这种准则性的学说于当世已经没有价值,但是这些人忽略了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没有人文精神的调治,社会的发展可能是畸形的。孟子大义为先的思想,激励着近代革命人士为民族大义前赴后继、舍生取义,让民族于危难中重义轻利,不论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还是在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重“义”的思想已然成为中国人血液中的因子,融入到危难之时的志士心中。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见义勇为、大义为先”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然而,当今社会中一些人在价值观念上产生混乱,这些人金钱至上,弃精神道义于不顾,发不义之财,得不义之利。此类以利为上的功利主义,是一种缺乏诚信、道义的危险信号。对于生活在和平时期的我们,我们的“义利观”应该与时俱进,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应该欣赏、钦佩并推崇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行为。退一步讲,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义”与“利”的冲突时,我们应该合理地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把“义”放在首位,以义统利。毕竟“好义”和“欲利”是两种人性,其中虽有交集但并不是不可共存。于个人而言,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我们不可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为人处事应见利思义,应在道德与利益的抉择中站到“义”的一方。
正如《礼记·纂言序》讲“其截然而裁制也谓之义”。对于此处之“义”,我认为,截然者,乃界限分明之意;裁制者,乃束缚之意。“义”于我们,更多的应是一种道德的准则与精神上追求的目标,有了“义”的准则约束,我们在“利”的道路上才不会迷失自我。朱子《大学·章句序》中说“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或许也是在表达后世的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浅薄,知者已鲜矣。而《大学》的结语又重在义利之辨,颇具深意。或许我们着实需要铭记《大学》的结语,“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由是则使国人以义为先、见利思义;由是则得以国泰民安而天下平;由是才可以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当今需要传承与发展儒家文化“义”中以仁义为先、利益在后的精华思想,让“义”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用“义”这种价值观来引导社会稳步发展,这无疑对当世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选自杨喆《义者,宜也——对孟子义利观的思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强调的义利观,可以引导人们在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找到一个平衡义与利的支点。
B.孟子重“义”轻“利”,提倡“以义为先,不必曰利”,是否定人求“利”,认为“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该舍“利”。
C.孔子看来,追求富有和高贵的地位,厌恶贫穷和低贱的地位,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合情合理,不主张“重义轻利”。
D.董仲舒的“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与朱熹的“必以仁义为先”都阐明了只要先讲求了“义”,就可追求大利的道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及孔子关于“富贵”与“贫贱”的言论,旨在阐明儒家并不是杜绝求利的欲望,一味追求义的。
B.文中先贤们有关“义”“利”的观点内容不尽相同,但都论证了在利欲问题上,儒家倡导重义轻利、以义为先。
C.文章运用例证法、引证法,从儒家义利观对各时期人们的不同影响的角度,论述了人们对经典的理解越来越淡薄。
D.文章论述近代革命人士舍生取义之举,为阐述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的民族思想性格、行为方式的深远影响提供了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的义利观。
B.儒学对我们民族性格、生存处世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觉地遵守它。
C.当今社会,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儒家的义利观,鄙视那些追求正当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人们。
D.现代的人们应该理解、继承和发扬儒家义利观,从而在思想行为中避免唯利是图,践行以义为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
《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有约束义,有抑制义。克己,约束己身也。或曰:克己去私。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也就是从我做起,仁不待人。既然明摆着“从我做起”的意思,那么“克”字,还是取“任”义为好。“四勿”不是约束,“克己”解为“任己”也就说得通了。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而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教诲颜回说:“如何为仁呢?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颜回问:“有哪些注意事项?”孔子说:“这还用说吗?视听言动,日常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把“克”解作克制,可以附会成超越自我,相当时髦,但是,这样一来,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就可能千回百折地180°大转弯,演绎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比如,批评社会上诸多恶俗,都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拿人微言轻作为托辞,并且以能“克制”为有修养。这可能跟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吧。
这一则是颜回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克己复礼、“四勿”,都是针对“如何仁”的问题的。夫子把“四勿”作为“克己复礼”的规范,作为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而不是“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并且,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请事斯语,这一则体现的是力行思想,说仁是做出来的,不是克制出来的。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固然已经摆脱了“克制”的错误,但是如此一来,却把“克己复礼”解作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一则勉强,二则言虽近于“从我做起”,但意思仍然不够明晰。
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好比人之饮食,消化器官功能不尽相同,相同的营养物质未必补充相同的营养。所以《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即取其用,有时也不免、不妨脱离文本。所以,当克制被认为是美德的时候,“克制自己”的意义流通天下,这也很好。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价值所在。
4.下列关于“克己复礼”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克制、约束己身”,又把它解释为“任己”即“由己身肩任”,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就是“从我做起”的意思。
B.作者认为,“克己”就是“任己”,克己复礼,就是“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这才是正确的解释,符合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
C.傅佩荣先生以“克”为能,既勉强又模糊地把“克己复礼”解释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这种解释值得商讨。
D.由于历来大家都犯了错误,于是对《论语》中“克己复礼”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随之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5.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或许与歪曲了孔子的“从我做起”的思想有关,许多国人有一个缺点,遇到不如意的事,好发牢骚,指责他人,而怯于用行动改变它。
B.钱穆先生把“克己”解释为“任己”,又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这是作者说他走到了真理的边缘又与真理擦肩而过的理由。
C.针对“如何仁”的问题,孔子答克己复礼,答四勿。孔子认为“四勿”是实践中需要排除的不良因素,并非“克己”即是“四勿”,“四勿”即是“克己”。
D.古人的一句话作何解释,往往见仁见智,因而有关《论语》的意义、经典的意义、实际的意义,为了即取所用,有时我们也可以脱离文本释义。
7.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形象性地描写钱穆先生走到真理边缘,抬手拉门,连把手都没摸到就自嘲走开。这是讽刺钱穆先生并未真正找到注释“克己复礼”的正确方法。
B.作者认为“君子动口不动手”这种认识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克制自己”的过度理解,这就会与孔子“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正好相反。
C.颜回问仁,孔子回答说,要从我做起践行礼的要求,仁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是靠别人成就的,还要注意日常的一切行为都不违于礼。
D.钱穆先生把“四勿"看成是“克己”的具体化,把“请问其目”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作者否定这种说法,认为它与孔子的“从我做起”的力行思想相违背。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也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最直接、最显明的论说。
孔子把学习“诗”“乐”放到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突出的地位,认为“不能诗,于礼谬;不能乐,于礼素”,“不学诗,无以言”。他把“文”列为“四教”之首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尽管这里的“文”多指“文献”,不完全指文学,但文学、文字、文章、文化的意义也是不能排除的。
孔子把“诗”和“礼”并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道德修养、言辞应对等多方面说明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孔子主张“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现欢乐和悲哀的感情应该适度,不能过分;反过来,认为无度的郑声“淫”是应该摒弃的,主张“放郑声”,这是孔子思想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映。他还提出“思无邪”,确立了儒家评诗的标准;倡导“中和”之美,建立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开创性的。
孔子文学观既尚文,又尚用,“惟其尚文,所以不同于墨家;惟其尚用,所以又不同于道家”(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在春秋纷乱的大时代,孔子既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说能被国君采纳,“尚用”就是很自然的。
孔子文学观和他的总体思想一致,都是以仁爱为核心。“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礼制)的言行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孝悌”为“仁”之本),从品德素养的角度说,“仁”又是恭、宽、信敏、惠这些品德的总称。尽管如此,对人的普遍的关怀,仍然是“仁”的思想中重要的内容。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但却超越了他的时代。
孔子的文学观与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紧密相联。孔子在仁爱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为与言谈,作文与学诗,都要守礼。“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美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子也强调中和之美、中庸之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就是既不是不及,也不是过,而是恰到好处,是中正、平和。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就是一种中庸之关、中和之关,当然乜是一种克制之美。孔子在这里,实际上讲出了一个文学艺术的真谛,那就是凡是真正约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受限制”的工作,一种克制的创造。这里面,还强调什么呢?就是与社会规律的协调,与自然规律的协调,与人自身的情感、道德的协调。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首先己方要克制,要理性,不要走极端。
孔子文学观中的仁、礼、中庸、和、美善统一等思想核心,事实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约基本要素,惠及后世,也会对当今世界文明有所贡献。
(摘编自祝晓风《〈论语〉中的人文思想与文明精神》)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诗”,认为“诗”与“乐”“礼”并列,并将文学列为“文行忠信”四教之首。
B.孔子确立了儒家“思无邪”的评诗标准和“温柔敦厚”的诗教,提出了文质统一的观点。
C.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既是符合礼制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
D.孔子的文学观关联着他的教育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包含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要素。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孔子论“郑声”,来论述文学的美感、认识和教育这三方面作用要保持平衡,不可偏废。
B.文章以郭绍虞的评价说明了儒家与墨家、道家的不同,指出了孔子文学观尚文又尚用的特点。
C.文章论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以此阐明文学艺术的真谛:真正的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克制的创造。
D.文中在论述时多引用《论语》,是为了说明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论语》有直接的关系。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论语》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文化等方面内容,也可以了解孔子的文学思想与艺术精神。
B.孔子指出了学习文艺的重要意义,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对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做了全面论述。
C.孔子“仁”的思想包含多种品德,但核心是“克己复礼”,这种关怀和主张,与孔子的时代并不协调,超越了他的时代。
D.将孔子的“中庸”运用在国际关系中,有助于各国相互克制,保持理性,协调各方利益,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1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至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其谁可而为之/君知其难也
B.午非子之子邪/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后遂无问津者
D.伤人者刑/同予者何人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四、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的句子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表现文采和质朴兼备才有人格魅力的两句是“ , ”。
(3)儒学经典《大学》开篇就明确了大学的宗旨:“ , , 。”
五、选择题
16.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B.请事斯语矣 事:听从
C.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D.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20.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B.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D.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B.天下归仁焉
C.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D.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六、语言表达
22.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你所知道的孔子的事迹或思想,按照对联写作要求,完成下列对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 “圣人”“天之木铎”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孔子死时,鲁哀公亲制诔文悼念他,称他为“尼父”。到汉平帝刘衍,追孔子为公爵;北魏孝文帝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北周静帝封孔子“邹国公”;隋文帝则称为“先师尼父”;唐太宗尊他为“先圣”“宣父”;唐明皇加封孔子到王位“文宣王”……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上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
下联: , 。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之所以看重读书,多半是因为“学而优则仕”, ?武将不一定要读多少书,有十八般武艺,照样可以“货于帝王家”;但若也有几分文采成为“儒将”,岂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野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说。不过,这也足以说明, ,同样会令人高看一眼。
2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任选一句,谈谈该句内涵。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所获得的启示。要求:①内容具体;②句式较工整;③语言简明,得体;④40-60字。
七、小阅读-课内
25.《<论语>十二章》中这一章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6.理解下列语句的内涵。《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7.根据孔子在《论语·雍也》一章中的阐述,“文”和“质”的关系是什么?
八、选择类
28.下列句子为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
A.克己复礼为仁
B.敏于事而慎于言
C.文胜质则史
D.如礼何
29.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子曰:“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
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3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B.任重而道远    道:道路
C.就有道而正焉    正:匡正、纠正
D.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省:反省,检查
九、非选择类
31.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君子食无求饱
“无”同“ ”, 。
(2)知者不惑
“知”同“ ”, 。
32.通假释义
①可谓好学也已
“已”同
②知者不惑
“知”同
3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
(1)见贤思齐焉:
(2)就有道而正焉:
(3)譬如平地,虽覆一篑:
(4)请事斯语矣:
十、判断题
34.判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我们平时要注意食无求饱,不能暴饮暴食。( )
(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史为鉴,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己。( )
(3)如果每个人都能发扬温润敦厚的君子之风,那么社会风气也会文质彬彬、和谐包容。( )
(4)刘笑任重道远,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让对方得到满意的答复。( )
(5)我们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疫苗研发问题,虽然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控制,虽然疫苗研发也不宜死而后已。( )
(6)电视剧《鹤唳华亭》以“礼”制营造出了克己复礼的整体氛围,展现了以含蓄、克制、隐而不发为特点的多重情感关系。( )
十一、填空题
35.重要字音。
①八佾( ) ②譬如( ) ③未成一篑( )
④子罕( ) ⑤迩之事父( )
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佾( ) 彬彬( )( ) 弘( )毅( ) 譬( )如 一篑( )
迩( ) 怵( )惕( ) 内( )交 要( )誉 羞恶( )
37.请将下面的文字抄写一遍。
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十二、名著阅读
38.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概述:
思想:
十三、材料作文
3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
③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
⑤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礼记》)
请以上述经典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C 3.B
4.D 5.D 6.A
9.A 10.B 11.C
12.①B ②C 13.A 14.B
15.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16.B
17.B
18.C
19.B
20.A
21.C
22. 同天并老 文章道德圣人家
23. 可见国人是如何地看重读书了 不饱读诗书又如何能做官呢 商人若有文化(或商人多读书了)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相处要和善,将心比心把位换,如果自己不情愿,为何要让别人干。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不愿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于他人。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成功,就应该学会促进他人成功;自己想要进步,就应该帮助他人进步。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他人,就是促进自己,他人的成功,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25.章解: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26.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27.孔子所言之“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所言之“质”,指内在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应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28.B
29.D
30.A
31.(1)毋 不要
(2)智 聪明,智慧
32. 矣 语气助词 智 聪明
33.(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2)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3)正:形容词用作动词,匡正。(4)平:形容词用作动词,填平。(5)事: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4. √ √ × × × √
35. yì pì kuì hǎn ěr
36. yì bīn bīn hóng yì pì kuì ěr chù tì nà yāo wù
37.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②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38.概述:
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同样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一个是听到不能马上去做,要询问父兄;一个是听到就去做),通过回答公西华解释了原因(二人性格进退有别)。(括号里的内容可有可无)
思想: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3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