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世界的地形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3 世界的地形 课件(共39张PPT内嵌视频) 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10-29 11: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2.3 世界的地形
湘教版七上·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1
2
3
2.3 世界的地形
学习目标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地形、地势、地形区等概念,学会在地图上读取海拔和计算两地相对高度。
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基本特征,能在地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能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
4
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组成。
318国道—一条让世界沸腾的景观大道!











驾游318,探地形之美
陆地地形
1
A
B
概念明析
在欣赏美景之前,同学们先来了解几个地理概念:
海拔:
相对高度:
据此解释下图两个箭头的含义
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海拔差。
AC两点
相对高度
A点海拔
概念明析
1210
650
210
350
80
【活学活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33活动题
① A、B、C、D、E各点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② A、B两点和D、E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分别是多少?
平原
盆地
丘陵
高原
山地
由于各地海拔和相对高度有差异,造就了地表千姿百态的地形景观。
地形:
地势:
地形区:
概念明析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的总称。(如下图)
陆地地形分为 、 、 、 和 五种基本类型
地表高低起伏的趋势(如下图)。
给某种地形类型所在的区域取个名称。(如青藏高原)
透过景观图感知地形起伏状况
青藏高原(局部)
▲高原内部相对平坦
写给“织女”的情话
横断山脉航拍照片
透过景观图感知地形起伏状况
四川盆地(局部)
▲盆地内部低平,周围被山地环绕
写给“织女”的情话
东南丘陵航拍图
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
长江中下游平原(局部)
▲平坦、起伏小
透过景观图感知地形起伏状况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但从图片中我们只能看到某种地形的局部景观,并不是某个地形区的全景,也感知不到具体的海拔高度。我们通过下图可以直观感受318国道途经地形区的起伏状况,读取大致海拔高度。
我们主要通过这两个特征来区分五种陆地地形的。
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
五种陆地地形
五种陆地地形
【提取信息】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35图文,划出五种陆地地形的基本特征,完成下表填空。
地形名称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海拔高度
起伏状况
用简笔画表示出来

(<200m)
起伏
很小
内部平坦
边缘陡峭
地表崎岖不平
中间低四周高
地表崎岖不平
较高
( > 500m)
较高
( > 500m)
较低
(200-500m)
1210
650
210
350
80
【活学活用】请同学们在课本P33的图中指出A、B、C、D、E各点所在地的地形类型。(判读依据:海拔高度、起伏状况)
五种陆地地形
山地
高原
盆地
丘陵
平原
世界陆地上著名的地形区
【找一找】请同学们在课本P35的文字段落中划出世界陆地上著名的山脉、平原、高原、盆地并对照下图在地图册P18-19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并圈出来。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刚果盆地
青藏高原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巴西高原
亚马孙平原
世界陆地上著名的地形区
【对答如流】请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记忆你刚才在地图册上圈出的著名地形区,然后对照下图相应位置答出它们的名称和所在大洲。
喜马拉雅山脉
阿尔卑斯山脉
刚果盆地
青藏高原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巴西高原
亚马孙平原
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
海底地形
2
海底地形
同学们有去过海边游玩吗?我们一眼望过去的海面,时儿平静,时儿波涛汹涌。其实在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请同学们对照课本P36,了解海底地形的基本组成并思考牛老师游玩的海滨是属于海底地形的哪个部分。
A
B
C
D
E
大陆架
大陆坡
大洋中脊
大陆沟
海岭
跟随“蛟龙号”去海底走一遭
【拓展视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也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大研究专项。它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它是中华民族进军深海的号角。
蛟龙号下潜5千米拍摄稀奇生物
蛟龙号"拍摄的深海海底
蛟龙"号用机械手操作取样器获取海底沉积物样品.
蛟龙号发现27处海底 黑烟囱
跟随“蛟龙号”去海底走一遭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海底的持续探索和研究,海底世界神秘的面纱将渐渐被揭开。
地形图带你揭开庐山的美
学看地形图
3
1
2
3
2.3 世界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学习目标
了解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山体的基本部位;会判读坡的陡缓,能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能应用等高线地形图来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请同学们观察课本P37-38 图2-45 图2-46 图2-47思考:
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1、地形图有哪些类型?
2、它们分别是通过什么信息来判别不同地形类型的?
类型一:等高线地形图
判读依据
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等高线:把陆地上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和等深线
类型一:等高线地形图
判读依据
线太多,看起来费劲
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等高线:把陆地上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 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等高线和等深线
海拔
深度
类型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判读依据
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不同颜色、陆高、海深
一般情况下
蓝色代表: ;
绿色代表: ;
黄色代表: ;
棕褐色代表: ;
浅紫色代表: ;
颜色越深,表示海拔越 。
水域(河湖海)
平原
低山、丘陵
山地、高山
积雪、冰川

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
类型三: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它能直观地表现出地面的起伏、地势的变化和坡度的陡缓.还能形象地显示出一个地区的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地形图的主要类型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探究活动1】探讨等高线特点
请同学们通过视频仔细观看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结合课本P39图2-48,以4人小组为单位从线的数值、形态和疏密探讨等高线有哪些特点。
数值上看:
同线等高
全图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高差(即等高距)相同
形态上看:
等高线都是闭合的曲线
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
疏密上看:
线疏坡缓;线密坡陡,线密到重叠即为陡崖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探究活动2】如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识别山地不同部位
请同学们通过课本P39图2-49 ,以4人小组为单位从线的数值、形态和疏密探讨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有哪些特点。
数值中高周低
等高线弯曲
凸向小数值
等高线弯曲
凸向大数值
等高线重叠
两山峰之间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归纳总结
数值
形态
疏密
判读把握等高线三个点
估算
海拔和相对高度
判读
坡度:密陡疏缓
中高周低
凸低为脊
凸高为谷
两山峰之间
等高线重叠
识别
山体部位
课本39活动2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山顶
山顶
山脊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知识点考察和应用
地图知识
判读方向(两地方位,河流流向等),估算实地距离
地形类型判读
以海拔高低(看数值)和地势起伏(看疏密)为依据
选点
水库坝址、港口、航空港、气象站、辽养院等
选线
公路、铁路;引水路线;输油、气管线;爬山路线等
选面
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旅游资源开发、聚落分布等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归纳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读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题。
1. 该区域等高线图的等高距是( )
A.50m B.100m C.200m D.300m
2.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
A.城镇分布 B.矿产分布
C.河流流向 D.地形起伏
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城镇所在地主要属于于哪种地形 ( )
A. 高原 B. 盆地
C. 平原 D. 丘陵
B
D
C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4.图中“ABCE”三处地形名称判断正确的是( )
A.“B”山脊 B.“A”陡崖
C.“E”山顶 D.“C”山谷
5.要想到达图中“A”,比较容易攀爬是从图中的( )
A.“B” B.“D”
C.“E” D.“F”
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6.图中李庄在周庄的( )方向.
A.西南 B.西北 C.东南 D.东北
A
D
A
7.假设李庄的海拔是50米,那么G山峰与李庄的相对高度是( )米.
A.800 B.900 C.850 D.50
8.图中小河的流向大概是( )
A.自南向北流 B.自东向西流 C.自西向东流 D.自北向南流
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A
A
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9.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A点的海拔为____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_____米。
(2)村镇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村镇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_____。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___千米。
(3)图中C.D两处,适合攀岩的是_____处。
600
150
山脊
鞍部
3
D
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4)桃溪干流的流向是_ _______。
(5)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________。
(6)图中甲村和丙村易遭受洪涝灾害的是____村,试分析其易遭受洪涝灾害的原因。
自西北流向东南
山地

甲村位于河流沿岸,河水上涨时容易溢到两岸;
地势低平,地表水较多时排水不畅,易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