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同步练习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06:0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上语文 9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
同步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 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述画线句的作用。
(2) 结合词中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词中为什么称周瑜为“周郎”“公瑾”?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结合课本书下注释梳理词中的典故。
(2) 如何理解词中的画线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 这首词选取了哪些意象?试着用五个短语概括词中包藏的图画。
(2) 谈谈对词中“黄花”意象的理解。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怎么表现“豪放”词风的?试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几个角度分析。
(2) 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处用典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作用。
(3) 《声声慢》一词的词眼是哪个字?这种情感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4) 鉴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的抒情效果。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 这是一首 (体裁)。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词中表达了作者对三国时英雄人物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赞颂与怀念。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起笔两句写作者登临北固亭,发出呵天一问,意谓中原土地已非我有,涌起千古兴亡之感。
C.“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
D.“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实写史事,周瑜“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表现了周瑜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3) 词人借赞美周瑜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 根据字数,这是一首 (体裁)。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题为“记梦”,却从梦前现实写起,虚实结合,将现实与梦境交织起来。
B.“十年”“千里”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写作者与妻子死别之久、相隔之远。
C.“纵使”句假设夫妻相逢不识之状,融入自己宦海浮沉、仕途不顺的身世之感。
D.“小轩窗”句记叙梦中妻子梳妆一如当年,排解了作者的思念,引起无限欣喜之情。
(3) 分析这首词的意境。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故垒西边 B.已而遂晴,故作此
C.故国神游 D.故人西辞黄鹤楼
下列不存在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羽扇纶巾 B.一尊还酹江月 C.贏得仓皇北顾 D.尚能饭否
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多情应笑我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客有吹洞箫者 D.烽火扬州路
下列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B.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却是旧时相识
文学常识填空。
(1) 清代沈谦赞叹婉约派“词家二李”“极是当行本色”,“词家二李”指的是 和 。清代王士祯将 与并 称为“济南二安”。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的句子是 ,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化用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句子是 , , 。《声声慢》中直抒胸臆的句子是 ,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①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②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试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 词中的“秣陵”和“建康”都是 (地名)的旧称。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貌写闺情,实蕴国恨,连叠三个“深”字,最后一个“深”字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B.“柳梢梅萼渐分明”写作者敏锐地感受到早春万物复苏的时令变化,十分欣喜。
C.“感月吟风多少事”两句紧承上阕,作者触景伤怀,追忆往昔,今昔对比,无限感喟。
D.“试灯无意思”两句与上阕“云窗雾阁常扃”相呼应,进一步表露了作者的落寞无奈。
(3) 试赏析“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注]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注】杨慎(1488—1559),明中叶文学家,因“大礼议”受廷杖,削夺官爵,谪戍于云南永昌卫,年七十二,死于贬所。
(1) 这是一首 (体裁)。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前两句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B.“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青山”象征永恒,“夕阳”象征变化,在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下,词人用自然界的这样一幅画面传达出生命易逝的感慨和历尽荣辱的悲哀。
C.“白发渔樵”是乡野农夫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晚年生活的落魄,而“一壶浊酒”以“秋月”春风”为背景,则显示出作者淡泊、高雅的襟怀和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
D.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者感受到苍凉悲壮的同时,也能在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中品悟到词中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3) 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在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词,揣摩作品的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读脚本,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
搜集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和词作编年,品读梳理。你能感受到李清照在不同阶段词作风格的变化吗?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李词,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方法,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文学短评。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怀古词,试比较这两首词在情志和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
1. 【答案】
(1) 上阕描绘赤壁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阕写周瑜做了铺垫。
(2)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形象,突岀他英姿雄健、风度翩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在周瑜从容潇洒的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表现出周瑜指挥若定,战功卓著的才干。称“周郎”更显周瑜风流潇洒、年轻有为,称“公瑾”表达了作者对周瑜成就英雄事业的敬佩。
2. 【答案】
(1)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仲谋,即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他始置京口镇。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刘裕生长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指宋文帝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450),草率出师伐北魏,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功劳。仓皇败还,结果是只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斗争,烽烟四起。
(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是拓践焘的小名。
(6)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被免职后,到了魏国。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想再起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一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还可以继续任用。
(2)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在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他的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所处时代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
3. 【答案】
(1) 选取了酒、黄花、秋风、黄昏、雁、梧桐、雨等意象。
画面概括:独守清闺图、秋寒风急图、北雁南飞图、黄花凋损图、孤窗细雨图。
(2) “满地堆积”的“黄花”既是眼前景物,又是词人自喻,词人由“满地堆积”的“憔悴损”的菊花无人怜惜,联想到自己的无人同情、无人安慰、无人关怀的悲惨命运。花的命运和人的命运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自叹自怜的悲愁情感。
4. 【答案】
(1) (1)景物描写的豪放:“大江东去”“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2)周瑜形象的豪放: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指挥才能三个方面,塑造了一位少年得志、叱咤风云的豪迈儒将。(3)感时伤今的豪放:作者借赞颂周瑜功成名就,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无成的感慨。想到“风流”如周瑜也被历史长河淘尽,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苍凉豪放。
(2) 用孙权典故慨叹当世没有英雄能力挽狂澜,振兴宋室;借刘裕挥师北伐,气吞山河建立刘宋的典故,表达自己想建功立业的愿望;借宋文帝仓促北伐,招致失败之典,提醒主持朝政者吸取历史教训,认真备战;借当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扬州人们奋力反抗的典故,指出面对山河破碎的相似处境,希望朝廷能够积极作为;借人们祭祀佛狸祠,表达对于南宋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表示自己虽然年老,但仍可为国所用,抒发壮志未酬的苦闷。
(3) 词眼是“愁”,包含: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有直接抒写愁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有借景抒情,借酒、黄花、秋风、黄昏、雁、梧桐、雨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仇国恨。
(4)(1)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层层递进、由外而内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悲哀、孤独和苦痛,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2)妙用叠词,有韵律美,造成了回环婉转的音乐美,增强词作的抒情性。
5. 【答案】
(1) 怀古词
(2) A
(3) (1)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2)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2) 没有刘备和曹操。
6. 【答案】
(1) 中调
(2) D
(3) 这首词抓住了坟、月、松冈等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坟茔孤远、明月皎洁、映照松冈的画面,营造了一种阴冷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孤寂哀伤和对于妻子的深挚怀念。
【解析】
(2) 应是凄凉沉痛之情。
7. 【答案】B
【解析】B.连词,表因果,其他选项都是原来的、旧的。
8. 【答案】B
【解析】A.“羽扇”名词作动词,执羽扇;B.无;C.“北”名词作状语,向北;D.“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9. 【答案】B
【解析】例句:宾语前置。A.被动句;C.定语后置;D.主谓倒装。
10. 【答案】D
【解析】A.廉颇典;B.拓跋焘典;C.周瑜典。
11. 【答案】
(1) 李煜;李清照;李清照;辛弃疾
(2)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2. 【答案】
(1) 南京
(2) B
(3) (1)上句写春归,是目之所见;下句写人老,是心之所感,作者把空间的感受转化为时间的感受,从初春来临联想起人的青春逝去。
(2)这两句巧用比拟和对比,赋予“春”人的情态,用“春归”与“人老”形成对比,写出春天又回到了建康,而我却只能在建康终老,再也难以回到北地家乡,表达出深深的悲伤之情。
(3)运用对偶,使词句音韵和谐,便于抒发情感,(或:对仗,有平仄,读起来简洁、干脆,更便于抒发悲情)同时用“秣陵”“建康”指称同一地,不显得单调、重复。
【解析】
(2) 作者在上阕中表现的是哀情,是怕见春景,不是欣喜。
13. 【答案】
(1) 咏史词
(2) C
(3) 同: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以写大江东去、追忆古代英雄豪杰开篇;情感上,都有旷达之情,都有怀古伤今之感,都同样表达了人生如梦的感慨。
异:手法上,苏词通过周瑜与自我的对比,引发议论抒情,而杨词通过白发渔樵的隐士形象寄托自己的感悟;情感上,苏词在旷达中有年华已逝、功名无成的无奈与不甘,而杨词则是通过“喜相逢”中的“喜”字在旷达中表现了看透世事的明达与清静无为的追求。
【解析】
(2) “白发渔樵”是隐士形象。
14. 【答案】略。
15. 【答案】略。
16. 【答案】相同点:①结构上均为“古迹+怀古+议论”。②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③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做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