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 12 课
新 文 化 运 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名词解释
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
中国近代史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袁世凯复辟帝制过程示意图
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奉系
滇系
皖系
直系
桂系
1.政治上: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
军阀割据战乱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新思潮
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深受知识阶层欢迎。
旧思潮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1914年9月,袁世凯在北京孔庙举行祭孔
2.思想上: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制度革新不足以救中国
启发新的伦理道德,培养独立人格,彻底涤荡封建旧文化的毒害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唤醒民众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3.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解放国民思想
结合教材P56第一段思考: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如何才能挽救中国?
思考
辛亥革命后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新思想进一步传播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旧思想逆流
冲突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要改变思想,须办杂志。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6年
改名《新青年》
开始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封面
1915 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黄浦江边。辛亥革命时担任过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创刊词《敬告青年》中号召国人建设一个青年中国,这个中国应当具有六个特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法语“青年”
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致力思想启蒙。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宣扬励志实干。
1917年初,陈独秀接受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杂志社迁往北京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北大文科学长
北大教授
“民族魂”
北大教授
北大教授
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
3.主张:
2.代表人物
青春领袖 时代偶像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领导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激进派)
副标题用法文“青年”受法国启蒙运动影响,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思想。
蔡元培,字鹤卿,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但却是这场运动最有力的支持者。
《新青年》和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和革新,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奠定了北大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整顿和革新,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奠定了北大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主要阵地
北大校徽·鲁迅设计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
——蔡元培
蔡元培
(1868-1940)
浙江绍兴人
相关史事:1920 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4.目的:启发国民伦理道德,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洗涤旧文化毒害
革命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除旧布新才是目的。——陈独秀
旧道德: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维护专制制度
1.思想革命
内容
①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呢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新道德
男女平等
个性解放
人格独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抨击的“仁义道德”是指什么?
为什么说它“吃人”?
“仁义道德”代表的是封建礼教
1.思想革命
内容
①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 ,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旧道德草菅人命
鲁迅作品《药》中,茶馆主人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肺痨,想着用人血馒头来治病,夫妇二人拼命攒钱,终于在革命者夏瑜被杀时买到了人血馒头
1.思想革命
内容
①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文化使人麻木愚昧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主
Democracy
科学
Science
(德先生)
(赛先生)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1.思想革命
内容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
口号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某日,有个秀才在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信息: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死过去,为什么?
我以为……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断句困难,不易理解
实际上……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文学革命
1.思想革命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①思想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
②文学革命: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白话文)
胡适
文体形式: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1917《文学改良刍议》
文体内容: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2.文学革命
内容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文学革命
思想革命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口号)
②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所谓新者无他,即外来之西洋文化也;所谓旧者无他,即中国固有之文化也……旧者不根本打破,则新者绝对不能发生。 ——《新旧问题》(1915年《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新文化“新”在哪里?
热情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中国封建文化。
2.文学革命
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运动前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孔子 157
2 孟子 61
3 孙中山 17
…… …… ……
运动后最崇拜的人物问卷统计表
序号 被崇拜者 票数
1 孙中山 473
2 陈独秀 173
3 蔡元培 153
…… …… ……
14 孔子 1
儒家传统思想
民主共和思想
PK
材料一:
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讨论:1、孔子和孙中山分别是什么思想的代表人物?
2、他们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得票数的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材料一:《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 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思考:1《新青年》宣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什么作用?
意义:②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民主与科学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群爱国青年在新思潮中觉醒。
影响: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新青年》像春雷初动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一些青年……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五四运动回忆录》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了一场以先进青年学生为先锋,各界广泛响应、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油画《五四运动》(周令钊 1951年)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启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进步性
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局限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偏向……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改造、创新。
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影响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局限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认为“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
“打倒孔家店”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鲁迅《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
想一想: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打倒“孔家店” 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及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改造
创新,与时俱进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技术
制度
思想文化
开端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
新文化运动
兴起
背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
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李大钊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内容
思想革命
文学革命
意义
进步性:
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①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②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口号:民主、科学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
③提倡白话文
堂
课
固
巩
1.(2020·甘肃天水·3)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只兔子面成名的。 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序。但都属免)”。“三只兔子”因高举哪两面大旗面闻名? ( )
A.民主与科学 B.维新与变法
C.自由与平等 D.自强与求富
A
堂
课
固
巩
2.(2020·山东青岛·21)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信息。下表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
A.进行近代化探索
B.摆脱了民族危机
C.赢得了民族独立
D.实现了国家富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