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小蝌蚪找妈妈
【教学内容】
课本P1~4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
3.做到不懂就问,增强爱动物、爱科学的意识。
4.通过看图学文和朗读,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中形体上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表达能力。
5.用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故事,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学会独立生活,主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另外,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庄稼的好朋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小青蛙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心情以及身体上的变化。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青蛙吗?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朋友按好坏来分可分为好朋友和坏朋友。蚜虫是庄稼的坏朋友,那青蛙就是庄稼的好朋友。那有谁知道青蛙小时候长什么样子呢?又是怎样长大的呢?(出示小蝌蚪插图,并对其进行介绍然后指出这就是青蛙小时候的样子,它的名字叫——小蝌蚪。)那么,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相信学了今天这一篇课文,大家就知道了。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把生字画出来,并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生字,并对照生字表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3.指名读课文,重点听生字的字音。
4.集体进行评议,鼓励读得正确的同学和读书有进步的同学。
5.学生独立小声朗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事。
三、认知贯通
1.师:在自学生字时,同学们积累了哪些好的方法?还有哪些困难?
2.师:这些字你们会读了吗?
3.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有不理解的字或词吗?
(池塘 脑袋 快活 捕食 哪里 衣裳 碧绿 雪白 蹬 蹦)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打分,并想想他(她)读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请同学示范怎么读会更好。
5.提醒学生要注意读准后鼻音:“塘、迎、顶”。
6.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识记生字的方法。
如:熟字加偏旁:那 — 哪
熟字换偏旁:该 — 孩 形近字比较:眼 — 睛
7.巩固生字。
(1)用“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方式,巩固、识记生字。
(2)利用课后习题“读一读,记一记”,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词语,丰富语言。
四、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字形,教师重点指导。
(1)哪:左中右结构,注意三部分写得紧凑些。“口”字稍偏上。
(2)顶、跳: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孩: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子”字变窄。
2.教师范写。
3.学生临写。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动物?他们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巩固提升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写小蝌蚪的样子的?找出相关词句,标出来,并试着读一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小蝌蚪的心情。从文中小蝌蚪的什么动作可以看出小蝌蚪很“快活”呢?(“甩着”“游来游去”。)
(3)学生复述小蝌蚪的外表。
(4)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要求读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看课文插图,回答问题:现在小蝌蚪跟第1自然段描写的模样有什么不同?
(2)学生读第2自然段,说说小蝌蚪有什么变化。指名个别读。
(3)看图,讲述小蝌蚪为什么会游向鲤鱼妈妈,说说什么叫“迎上去”。
(小蝌蚪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于是想到自己也应该有妈妈,但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所以就游过去问。正面向前叫“迎”。小蝌蚪这样既表示礼貌,也为了让鲤鱼妈妈能发现自己。)
(4)根据讲读内容,提问: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长什么样子?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6自然段。
(1)学生看课文插图,回答问题:过了几天,小蝌蚪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学生读第3自然段。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长出了两条前腿。)
(3)小蝌蚪为什么会把乌龟错认成是自己的妈妈?课文中为什么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①鲤鱼妈妈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乌龟也有四条腿。②一前一后要用“追”;体现出了他们以为找到了妈妈时的高兴、迫切的心情。)
(4)乌龟告诉小蝌蚪,他们的妈妈有什么特点?(学生画出文中的语句并读一读。)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6)学生轻声朗读第4、5两个自然段,边读边看图,思考:①过了几天,小蝌蚪身体上又起了什么变化?②小蝌蚪到底有没有找到妈妈呢?他们的妈妈究竟是谁呢?他们是怎么认出来的?(首先想乌龟介绍青蛙妈妈的特征,还有前面鲤鱼妈妈讲的“四条腿,宽嘴巴”,小蝌蚪了解了妈妈的样子后,也就可以找到妈妈了。)
(7)第4、5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先读再说。
(8)“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为什么要加上个“已经”?小蝌蚪是怎样到荷叶上去的呢?(蹬、跳、蹦。)
(9)小青蛙跟着妈妈干什么?(捉害虫。)
(10)这说明了什么?(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
(1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青蛙呢?(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好朋友——青蛙。)
三、句段解读
1.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解读】这一句写出了小蝌蚪的外貌和神态特征,观察比较准确,活灵活现。
2.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
【解读】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青蛙的动态和他们见到妈妈时快乐的心情。
3.他们跟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解读】这一句话告诉我们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从小就要保护青蛙,不要让我们的好朋友受到任何伤害。
【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 甩—迎—追—(蹬、跳、蹦) 找到妈妈
小蝌蚪游哇游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会。学生在读课文时出现了不同的争议,这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教师只有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