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新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结合实例,识别地质年代、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并能推断地质构造发生时代的地质环境。 1.综合思维:结合材料,掌握地质简图的判读内容、判读方法。2.地理实践力:结合野外实地观察,绘制并判读地质简图,理解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探究活动一 地层年代的识别
[新知导入]
全球标准年代地层表作为各地岩石的时代鉴别和将各地的所有岩石与全球的地质历史联系起来提供参照的标准。标准年代地层等级系列的所有单位与它们相应的时间跨度一样,在理论上其适用范围是世界性的。
[思考]
材料中的全球标准年代地层表是什么表?
提示:地质年代表。
1.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
2.地层的代号:不同时代的地层用不同的代号表示,如侏罗系代号为“J”,第四系为“Q”。
3.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规律:一是地层层序律,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下面的地层年龄较老,上面的地层年龄较新;二是生物层序律,即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三是切割律,即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微思考1] 地层的代号“P”“T”分别表示哪类地层?
提示:二叠系、三叠系。
年代地层单位及等级
年代地层单位包括宇、界、系、统。对应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
(1)宇:最大的年代地层单位,是一个宙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太古宇,元古宇,显生宇[根据生命形式(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后生生物)、变质程度、造山运动划分]。
(2)界:一个代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大的生物门类演化特征,古生界,海生无脊椎动物;上古生界(鱼类、两栖动物);中生界。
(3)系:一个纪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较大的生物门类(如纲,目)演化特征,寒武系—三叶虫纲;奥陶纪—直角石类、笔石;泥盆纪—鱼类。
(4)统:一个世的时间内形成的地层,根据次一级的生物门类(如科,属)演化特征,命名:上、中、下,或地名。
读地质剖面略图,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B.爬行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C.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
D.海生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爬行动物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破题关键 第(1)题,恐龙化石属于中生代,侏罗纪属于中生代,鱼类化石和三叶虫化石都属于古生代化石,故图中③④属于古生代地层。第(2)题,三叶虫出现最早,为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属于脊椎动物,恐龙属于爬行动物。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C (2)D
1.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题。
图中形成时期最早的地层中含有的化石是( )
A.大型哺乳动物 B.恐龙
C.三叶虫 D.昆虫
1.C 解析:按照地层与化石的对应关系,三叶虫是最早的生物,故选C。
2.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质构造和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①地层中,最有可能找到( )
A.恐龙化石 B.三叶虫化石
C.爬行动物化石 D.鸟类化石
2.(1)C (2)B 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地质作用形成的先后顺序循“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和“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的规律,地层形成最早的是丙,最晚形成的是甲,故选C。第(2)题,由图例可知,①地层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因此可能找到三叶虫化石,B正确。爬行动物(如恐龙)、鸟类繁盛于中生代,其化石应最可能存在于②地层中,A、C、D错误。
探究活动二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新知导入]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思考]
(1)据图分析甲、乙、丙三地的地质构造的名称。
(2)甲、乙在地貌上的表现有何不同,并分析其成因。
(3)我国山西的汾河谷地按成因应属于图中的甲、乙、丙哪处地貌。
提示:(1)甲:背斜;乙:向斜;丙:断层。
(2)甲为山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乙为山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3)丙。
1.断层的判读
在地质剖面图上,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位置和年代。
2.褶皱的判读
(1)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可以判断褶皱类型。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2)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若地层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若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构造地貌: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
(2)类型:山地类型有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谷地类型有背斜谷、向斜谷、断陷谷地等。
(3)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就可以判别构造地貌的类型。
[微思考2] 是否能根据山岭或谷地来判断其地质构造是背斜还是向斜?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背斜和向斜都可以形成山岭和谷地,应根据中心和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1.背斜与向斜的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四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作用
C.外力作用 D.风力作用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教材寻因 考查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破题关键 第(1)题, 由地质构造示意图可以看出库区所在谷地位于背斜顶部,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第(2)题,该地区岩层弯曲和断层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挤压,故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作用是地壳运动。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C (2)A
1.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褶皱构造
(2)若图示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1.(1)D (2)B 解析:第(1)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P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第(2)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2.读我国西北某低山丘陵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四处地质构造为背斜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信息显示( )
A.最高峰属于向斜成山
B.甲处适合开采地下水
C.丙处宜选作水库坝址
D.丁处的地壳最不稳定
2.(1)A (2)D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的岩层向上弯曲(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读图可知,甲处下部岩层向上弯曲,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正确;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B错误;丙处下部地层没有明显弯曲,不属于向斜或背斜构造,C错误;丁处地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为断层,D错误。第(2)题,结合图示资料和上题分析可知,图中最高峰为丙所在丘陵,并非向斜山,A错误;甲处为背斜,不是优良的储水结构,不易开采地下水,B错误;丙处地势较高,且不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适宜选作水库坝址,C错误;丁处为断层构造,地壳最不稳定,D正确。
探究活动三 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新知导入]
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足迹,根据地质构造可以再现其形成的过程。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图。
[思考]
(1)图中的地质构造类型有哪些?
(2)判断图中地质构造的先后顺序。
(3)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提示:(1)背斜、向斜、断层。
(2)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有褶皱后有断层。
(3)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
1.推断断层发生的时代:应该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推断褶皱发生的时代:褶皱发生在被褶皱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3.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往往发生在被侵入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微思考3] 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哪个出现的时代更早?
提示:侏罗系。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最基本的地层的接触关系通常有:整合接触、假整合(平行不整合)、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1)整合接触,简称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即地层是连续的。
特征: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
(2)不整合接触,简称不整合。上、下地层之间有过长时期沉积中断,出现地层缺失,即地层是不连续的。在研究地层接触关系时不能只从几何关系上考虑,要结合沉积中断时限的长短,有无陆上剥蚀等情况全面考虑。
特征: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原本未沉积,其二是沉积地层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而发生缺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
(3)假整合接触。新老两套地层虽彼此平行,但不连续沉积,有沉积间断缺少部分地层,且老地层顶面往往可见风化剥蚀的痕迹。
特征: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明显不一致,或倾角明显不同,或走向和倾斜都不相同。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一般不整合面以下的一套老地层,经受过多次构造变动,构造变形较为强烈、复杂。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沉积间断,缺失某些时代地层,在岩性、岩相、古生物种属方面,都有显著变化,生物群也截然不同。
下图为一幅地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岩层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②①③
(2)可能含有化石的岩层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思维流程]
信息提取 一幅地层分布图,图中各岩层的位置关系。
教材寻因 考查地质构造历史的判断。
破题关键 第(1)题, 根据图示①②表示沉积岩,且越往上,形成越晚;而③花岗岩,为侵入岩,且③破坏了①②沉积岩层,故判断③形成于①②之后;④是在岩浆活动产生的高温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故一定形成于③之后。第(2)题,可能含有化石的岩层是沉积岩,①②表示沉积岩。
[尝试解答] __________
答案:(1)D (2)A
1.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奥陶系 B.下石炭统
C.下二叠统 D.五通组
(2)图中地质结构反映了该地经历了( )
A.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和外力沉积
C.水平张裂和外力沉积
D.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
1.(1)C (2)A 解析:第(1)题,由图中岩层分层及分布可知,岩石均为沉积岩,沉积岩中岩层越往上形成时间越晚,图示P1位于最上层,故形成时间最晚。第(2)题,图中岩层出现了褶皱现象,说明经历了水平挤压过程;另外在S1g处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形成了谷地,说明经历了外力侵蚀作用。
2.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质事件由先到后的发生顺序为( )
①断层的发生 ②砂岩沉积 ③页岩沉积
④岩浆的侵入 ⑤石灰岩层与页岩层间侵蚀面的形成
A.①②③④⑤ B.③②①④⑤
C.⑤③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
(2)下列关于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页岩不可能含有化石
B.花岗岩属于喷出岩
C.侵蚀面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D.该地地壳一直是上升隆起的
2.(1)C (2)C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石灰岩层与页岩层间有一侵蚀面,说明在页岩沉积之前发生了石灰岩的侵蚀;页岩在砂岩下,说明页岩先沉积;花岗岩在石灰岩、页岩、砂岩中都有侵入,说明花岗岩的侵入发生在砂岩沉积之后;断层附近石灰岩、页岩、砂岩、花岗岩岩层都发生了错动,说明断层出现在花岗岩侵入之后。第(2)题,石灰岩、砂岩、页岩均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侵蚀面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根据岩层的错位可知,图示左侧的岩层相对下降,右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学业达标]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2题。
1.水平地层(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1.B 2.D 解析:第1题,水平地层越深,形成时间越早,呈现下老上新;常在海洋中缺失。 第2题,水平地层越深,其形成的时间越早,岩层也就越老;根据水平地层的岩石组成的不同,可判断不同岩层的发展阶段;地层能判断形成的相对时间,不能精确判断时间长短。
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完成3~4题。
3.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 )
A.谷地 B.背斜
C.向斜 D.地堑
4.该地区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 )
A.挤压弯曲 外力侵蚀 断裂位移
B.断裂位移 挤压弯曲 外力侵蚀
C.外力侵蚀 挤压弯曲 断裂位移
D.挤压弯曲 断裂位移 外力侵蚀
3.B 4.D 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图示岩层形态,东雅砻江河谷处的岩层向上拱起,说明地质构造是背斜,B对,C错;谷地是地貌类型,A错;地堑属于断层构造,岩层应有明显错动、位移,D错,第4题,读图,该地区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但弯曲形态相似,说明是同一时期受外力挤压弯曲形成;弯曲形成后,岩层发生断裂位移,导致中间与两侧岩石类型不同;最后经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地貌。所以主要地质作用的先后过程是挤压弯曲、断裂位移、外力侵蚀。D对,A、B、C错。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
B.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
C.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石油
D.丙处地质构造为地堑,适宜建设大型水库
6.和丙处成因相同的地形区是( )
A.崇明岛 B.夏威夷岛
C.台湾岛 D.喜马拉雅山脉
5.C 6.C 解析:第5题,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是储油构造,不能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A错误,C正确;乙处岩层向下凹,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地下水,B错误;丙处地质构造为断层(地垒),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库,D错误。第6题,丙处是板块消亡边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和丙处成因相同所形成的地形区是台湾岛,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正确。崇明岛是由沉积作用形成,夏威夷岛是火山岛,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排除A、B、D。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岩石或沉积物按形成的早晚排序,正确的是( )
A.花岗岩、砾岩、页岩、沉积物
B.砾岩、页岩、花岗岩、沉积物
C.砾岩、页岩、沉积物、花岗岩
D.沉积物、页岩、砾岩、花岗岩
8.下列有关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断层北侧的岩层相对上升
B.甲处山谷由地壳断裂下陷而形成
C.乙处为年轻的背斜山
D.丙处易出露泉水
7.B 8.D 解析:第7题,读图,沉积岩年龄由下往上越来越年轻,则石灰岩、砾岩、页岩越来越晚。花岗岩穿透了页岩,说明形成在页岩之后,大理岩和玄武岩更在花岗岩之后。沉积物堆积在玄武岩火山锥侧,说明它形成于玄武岩之后。因此,只有B正确。第8题,读图,断层北侧岩层相对下降,A错误;甲处山谷是页岩被侵蚀,另一侧被火山喷出的玄武岩阻挡形成的,B错误;从岩层弯曲状况判断,乙处不是背斜,C错误;丙处位于断层,地下水容易沿断层上升形成泉水,D正确。
9.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数码①②③④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数码是________,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数码________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2)地球演化过程中,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________到________、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由________向________扩展的过程。
解析:第(1)题,地质年代越老,其生活的生物越简单,生物进化的过程大致是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典型的代表,古生代中期代表是鱼类,古生代晚期代表是两栖类,中生代代表是爬行类,新生代代表是哺乳类。第(2)题,地球生物的演化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趋向复杂,从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
(1)② ①
(2)低级 高级 简单 复杂 海洋 陆地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溪流( )
A.流向为自南向北
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
C.晚于白垩纪形成
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
11.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C 11.B 解析:第10题,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读图,白垩纪岩层有明显断层,说明白垩纪岩层形成早于断层,也早于溪流,即溪流形成晚于白垩纪,C正确。该地形图等高线数值自北向南递减,河流流向自北向南,A错误。河流只会侵蚀地表,而断层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B错误。河流东西岸等高线疏密程度接近,两岸地势接近,D错误,第11题,读图,断层西侧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断层东侧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向斜与背斜均经过三个岩层。②③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东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②图所示向斜经过三个岩层,③图所示向斜经过四个岩层,B正确,C错误。①图所示岩层没有褶曲,不表示向斜与背斜构造,A错误。④图所示断层西侧褶曲向上凸,为背斜;东侧褶曲向下凹,为向斜,D错误。
下图为某地经历了三次断层的地质平面图,其中不连续面指被风化和侵蚀的面。据此完成12~13题。
12.没有经过山谷的断层或不连续面是( )
A.甲 B.乙
C.丙 D.戊
13.图中断层甲、乙和不连续面丙、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乙丙甲 B.甲乙丁
C.甲丙乙 D.丁乙甲
12.A 13.A 解析:第12题,注意图中虚线表示等高线,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数值小的向数值大的一侧弯曲表示山谷,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乙丙戊均经过了山谷,而甲所经地区为山地的山脊,没有经过山谷,故选A。第13题,甲断层使得P1岩层错位,乙断层使得S3岩层错位,结合图中岩层年龄信息可知,乙断层发生较甲断层更早,B、C错误。乙断层在丁侵蚀面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乙断层,后发生侵蚀形成丁侵蚀面,D错误。丙侵蚀面在甲断层处未继续延伸,表明先出现丙侵蚀面,后发生断层,形成甲断层。所以先后顺序正确的是乙丙甲,A正确。
14.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层剖面示意图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M左右两侧的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4)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图例可知C层为砂岩,表明为河湖沉积的产物,所以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即深海沉积物;F层为砂岩,即河湖沉积物;G层为页岩,即浅海沉积物。所以,从E层到F层即由深海变为陆地,说明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即陆地变为浅海,说明海平面上升。第(2)题, N层、O层、P层水平分布,说明是在褶皱之后沉积的,所以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3)题,断层M右侧从C层向上依次为D、E、F、G、H、I、J、K, 断层M左侧从C层理论上也应该按顺序形成,但读图可知,向上依次为D、E、F、G,表明H、I、J、K地层缺失。第(4)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喷发等,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结合题目具体内容可知,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
答案:(1)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 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2)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3)H、I、J、K地层缺失。
(4)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 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