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课程标准 素养解读
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差异,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图像,认知区域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2.综合思维: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角度,分析区域差异特征及如何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角度,理解人地协调发展。4.地理实践力: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认识坚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知识点一 区域发展的异同
1.区域的相似性
(1)
(2)区域发展的相似性
2.区域的差异性
(1)成因:地形和气候是决定自然环境差异的重要因素。
(2)表现
知识点二 区域发展异同比较——以日本和英国为例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岛国,面积相差不大,气温都比较温暖湿润。
(2)差异性
要素 日本 英国
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的东侧 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地形 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
气候 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植物种类多样 以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贫乏 煤、铁、石油丰富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都充分发挥了岛国的优势。
(2)差异性
区域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分布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向“临海型”布局转变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镇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思考] 日本和英国农业生产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侧,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生长。英国是位于大西洋东部的岛国,受西风带控制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属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化小、降水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种气候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有利于发展畜牧业。
知识点三 因地制宜促进区域发展
1.基础和出发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存在差异。
2.原则:根据各地的区域特征,采取适宜的发展策略。
3.如何落实因地制宜发展
?特别提示?
日本工业临海布局的原因
日本工业发达,但原料、燃料缺乏,国内市场狭小,而临海布局可以方便原料、燃料的输入和工业品的输出。
[思考] 区域自然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对各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不同。这说明人类活动的差异也会影响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探究点 区域差异比较
2021年4月21日至22日,安徽省党政代表团再次来到江苏考察访问,共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皖合作重点事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经济集聚度、区域连接性和政策协同效率,对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下图示意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气温和降水分布。
[探究]
(1)说出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成因。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4)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农业生产差异的突出表现有哪些?究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1)差异:长江三角洲平均气温高于松嫩平原。
原因: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降水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区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4)农业生产主要从耕作方式、耕作制度、主要农作物等方面进行比较。水热条件、地形条件直接决定了上述农业生产状况。长江三角洲的水热状况优于松嫩平原,以水田为主,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是水稻、油菜等作物生产区;而松嫩平原则为旱地,一年一熟,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春小麦等。
1.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分析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任何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区域由于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不同,所经受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式及其组合不同,从而导致地貌的区域差异。
③河流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植被差异的形成
区域地理位置、气候、水文、地形、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土壤、植被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质地、厚度、肥力、酸碱度方面和植被的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下图示意我国甲区域和乙岛。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甲区域和乙岛中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岛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岛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岛水系呈放射状
D.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岛以夏汛为主
(2)甲区域和乙岛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思维导引]
答案:(1)D (2)B
课堂小结
本节核心要点 宏观把控
1.区域发展自然要素的差异表现。2.日本和英国区域发展的异同。3.区域发展与因地制宜。
知识点 区域差异比较
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下图示意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据此回答1~2题。
1.福州、泉州、厦门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的优势条件是( )
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②科技创新能力强 ③临海,自然环境优美 ④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甲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是( )
A.发展创新能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B.大力推进城镇化,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C.禁止开发区内开垦,以保护生态环境
D.为东部沿海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
1.A 2.C 解析:第1题,福州、泉州、厦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镇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能力强,但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接近饱和,需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镇群的协调发展,①②正确;优化开发区域的自然景观多数被改造,③错误;土地肥沃,农产品丰富,通常被划入限制开发区域,④错误。故选A。第2题,读图可知,甲位于武夷山,属于禁止开发区域,应禁止在开发区内开垦,以保护生态环境,C正确,A、B、D错误。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三大产棉区。2020年,新疆棉花产量占全国和世界总产量分别达87.3%和20%以上,机械采摘率已达69.8%。下表反映三大产棉区不同时段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变化。据此完成3~5题。
产棉区贡献 率(%)时段(年)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西北内陆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面积 单产
1950—1965 22.61 30.27 26.85 48.61 52.38 9.52
1965—1980 18.77 46.74 20.37 52.78 34.92 26.98
1980—1995 30.65 37.55 50.93 30.56 47.62 19.05
1995—2010 55.56 19.16 62.04 17.13 61.90 9.52
2010—2015 57.47 26.44 68.06 11.11 66.67 9.52
3.从自然因素考虑,影响三大产棉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是( )
A.丰沛的降水 B.昼夜温差大
C.充足的光热 D.肥沃的土壤
4.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 )
A.长江流域棉区 B.黄河流域棉区
C.西北内陆棉区 D.三大棉区皆是
5.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 )
①土地资源丰富 ②沙漠化强度减弱 ③机械化水平高 ④气候暖湿化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C 4.C 5.B 解析:第3题,读题可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地区在棉花生长期均有着充足的光热条件,是三大棉花产区棉花生长的共性条件,C正确; 西北内陆地区降水较少,A错误;长江流域昼夜温差并不大,B错误;西北内陆的土壤并不肥沃,D错误;第4题,依据材料可知,只有西北内陆棉区面积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始终高于单产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由此判断三大产棉区中对棉花产量贡献一直以面积为主导的是西北内陆棉区。第5题,由材料可知,从 1965 年开始西北内陆棉区面积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新疆棉花的机械采摘率已达69.8% ,说明近年来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占比进一步增大主要得益于生产面积扩大和机械化水平提高。
1.自然要素特征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要点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近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年降水量多(少)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阔(狭小)
地势起伏 地势起伏大(小);××高××低;自××向××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有(无)凌汛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流向;河道弯曲状况续表
土壤 类型、肥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水资源等丰富(短缺)
2.人文要素特征答题模板
思考方向 答题要点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科技、土地价格等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重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原料、燃料、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科技、土地价格等续表
城市 城镇化水平高(低);城镇布局特点;城镇区位因素;城镇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资源短缺
草地出现退化时,植被覆盖度降低。如图示意蒙古高原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及采样点植被覆盖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线附近区域多年来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等草地管理举措,乙线附近区域施行自由放牧。
(1)比较甲线和乙线植被覆盖度的差异。任选一线,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蒙古国面积156.65万平方千米,2020年全国人口约336万,其中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
(2)概述该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线相对乙线较靠近东南地区,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大,受海洋湿润水汽影响较大,降水较多,所以植被覆盖度较高。乙线距离海洋较远,受海洋湿润水汽影响较小,降水较小,所以植被覆盖度较低。第(2)题,蒙古国位于内陆,气候干旱少雨,所以人口密度较小;据材料可知,全国人口约 336 万,首都乌兰巴托人口约160万,首都的人口接近该国总人口的一半,所以人口分布不均匀;该国城乡人口比例约7∶3,大部分人口位于城市。
答案:(1)甲线比乙线植被覆盖度高。甲线:降水较多,合理放牧,防治草地退化效果好。或乙线:降水较少,草本植物难以生长,荒漠化严重。
(2)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近一半人口集中在首都,城乡人口差异大。
课时规范训练(二) 比较区域发展的异同
[基础自测]
我国许多古诗词中描述了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特点。请根据甲、乙两图及其中的古诗,回答1~2题。
甲 乙
1.甲、乙两图反映出的地理环境分别是( )
A.甲:山高水阔,常绿阔叶林茂密 乙:河口地带,鱼米之乡
B.甲:春寒料峭,野渡无人 乙:山高坡陡,水土流失
C.甲:大雁南飞,叶落草枯 乙:一种喀斯特地貌
D.甲:丘陵春深,溪水奔流 乙:水乡江南,丘陵广布
2.形成甲、乙两地区域特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陆位置不同
B.气候和地质作用不同
C.海拔高度不同
D.人类作用不同
1.C 2.B 解析:第1题,由甲图“……叶正稀,……人异雁”可知,甲地为秋末北方叶落草枯、大雁南飞的自然景观;乙图“青山簇簇水中生”体现了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碧水青山的自然环境。第2题,甲、乙两图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主要是因为两地的气候、地质作用的差异而形成的。
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的生产、生活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图1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图2示意我国东北地区。读图,完成3~4 题。
图1
图2
3.下列对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东部季风区,都广泛种植油菜
B.都位于平原地区,矿产资源都匮乏
C.都位于沿海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都低
D.都有生产力较高的土壤,农业均较为发达
4.相对于南方大米,东北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清白透明,口感软糯。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品质好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 )
①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积累 ②种植历史悠久,技术先进 ③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④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用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D 4.C 解析:第3题,油菜的种植区域主要是长江流域,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合种植油菜;我国东北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较大;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土壤主要是人工培育的高产的水稻土,东北地区的土壤主要是肥沃的黑土,均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农业发达。第4题,东北地区纬度高,作物生长周期长,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且该地区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作物品质好;就水稻种植历史而言东北地区不如南方。
图1为斯里兰卡岛示意图;图2为日本九州岛位置示意图,M市是著名的钢铁基地。读图,回答5~6题。
图1
图2
5.两岛屿地理环境的相似之处有( )
①气候为海洋性季风气候 ②岛内低山、丘陵面积广 ③岛屿南部都存在显著的季风洋流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M市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原料丰富 B.海运便捷
C.地势平坦开阔 D.环境优美
5.A 6.B 解析:第5题,从图中经纬度可以判断出,图1斯里兰卡岛和图2日本九州岛分别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深受海洋影响,①正确;两岛屿内部低山、丘陵面积较广,②正确;斯里兰卡岛南部存在季风洋流,但九州岛附近洋流为日本暖流,③错误;斯里兰卡岛农业机械化程度低,④错误。故选A。第6题,M市(北九州)发展成为钢铁工业基地的优势条件是本地拥有丰富的燃料(煤炭资源);沿海有港口,原料运进和产品运出方便;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好。
在干旱区,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洲及背景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读绿洲城镇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图,完成7~8题。
7.绿洲城镇与我国珠三角地区城镇相比( )
A.环境承载力大 B.经济基础薄弱
C.社会文化差异小 D.交通通达度较高
8.下列措施中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的是( )
A.光照资源的开发
B.水利设施的建设
C.人工植被的培养
D.荒漠化治理
7.B 8.A 解析:第7题,绿洲城镇分布在西部干旱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与珠三角城市城镇相比经济基础薄弱,B正确。绿洲城镇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A错误。西北干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社会文化差异大,C错误。西北干旱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达度较低,D错误。第8题,绿洲城镇化是人类与绿环境相互适应、相互改变的过程。光照资源的开发,不能体现出人类与绿洲环境相互改变、适应的过程,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最小,A符合题意。荒漠化盐渍化治理,水利设施的建设,人工植被的培养都体现了人与环境相互适应、改变的过程,对推动绿洲城镇化作用较大,B、C、D不符合题意。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本土简图。
材料二 美国甲地到乙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
(1)与同纬度欧洲西部比较,美国中部平原气候大陆性强,试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二,推断甲、乙两地农业类型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3)结合图文材料,简述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美国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气流,使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第(2)题,结合材料二,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于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所以甲地的农业类型为种植业,乙地的农业类型为畜牧业。第(3)题,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中、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缓,便于航运,通航里程长;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答案:(1)西部高大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气流,使得中部平原受海洋影响小;中央大平原南北贯通,夏季墨西哥湾暖湿气流北上,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高;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长驱南下,使得中东部较同纬度欧洲西部气温低,加大了气温年较差,加剧了气候的大陆性。
(2)甲:种植业;乙:畜牧业。
原因:甲地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为湿润半湿润地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乙地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利于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
(3)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流量大,通航里程长;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缓;结冰期短,通航时间长。
[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10~11题。
甲
乙
10.下列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两地区农业发展都取决于灌溉水源 ②两地区多为粉砂性土壤 ③两地区水土流失都很严重 ④两地区皆全年少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1.下列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生产、生活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乙所示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 ②两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③图乙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 ④出现图乙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0.A 11.B 解析:第10题,图甲所示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坎儿井,图乙所示为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较多,但总体全年干旱,所以两地区农业发展都取决于灌溉水源,①正确;西北地区和黄土高原两地区多为粉砂性土壤,②正确;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水土流失不严重,③错误;黄土高原夏季降水较多,多暴雨,④错误。故选A。第11题,图乙所示地区为黄土高原,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①正确;黄土高原地区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②错误;黄土高原地区不是我国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③错误;出现图乙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土质,④正确。故选B。
下表为某国家三类地区的社会经济统计表。据此完成12~13题。
指标 甲地区 乙地区 丙地区
社会总人口(人) 49 900 43 300 27 900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37 924 18 186 6836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元) 7600 4200 2450
每百人中大学生在校学生数(人) 33 22 18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 72 68
12.全面量度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
A.社会总人口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D.人文发展指数
13.该国家三类地区发展水平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12.C 13.A 解析:第12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商品和劳务总值的按人口平均值,因此用它全面量度区域发展水平最为合适,C正确;社会总人口不能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国民生产总值不准确,因为每个地区人口不一样,人文发展指数只是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A、B、D错误。第13题,地区的发展水平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由上题可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即可,由表可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甲>乙>丙,故选A。
下图为1978年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的特征是( )
①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一直领先全国 ②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呈加快的态势 ③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相同 ④19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最接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反映了( )
①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 ②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 ③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取决于中西部增长率 ④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D 15.A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在2000—201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呈加快的态势;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较接近,但并不相同,其西部地区与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最接近。第15题,读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差异较大,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2000—2015年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最大,反映了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1978—2000年,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取决于东部地区增长率;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最高,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没有发生变化。
下图为不同城市一日游和七日游覆盖的高等级景点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各地一日游的景点覆盖数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景点分布 B.经济水平
C.交通条件 D.人口密度
17.高铁通车后,各地旅游景点覆盖的变化及对旅游市场的影响是( )
①七日游空间差异扩大 ②七日游空间差异缩小 ③市场竞争将趋向激烈 ④市场竞争将趋向缓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A 17.C 解析:第16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各地一日游的景点覆盖数量差异较大,杭州、南京、合肥等地的一日游景点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旅游景点数量较多,A正确;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人口密度最大,但是其一日游景点覆盖数量较低,B、D错误;上海的交通运输条件优于杭州,但是其一日游景点覆盖数量少于杭州,所以交通运输条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第17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高铁通车前,各地的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差异较大,高铁通车后,各地的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差异减小,①错误,②正确;各地七日游旅游景点覆盖数量差异减小,且高铁通车之后,运行速度较快,各地几乎都可以覆盖大部分著名景点,所以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趋向激烈,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澳大利亚大规模种植甘蔗始于1864年,并为甘蔗生产从太平洋岛屿引入了大量的劳工。目前,澳大利亚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蔗糖生产和出口国,蔗糖产值仅次于小麦,出口值仅次于羊毛、小麦和牛肉。目前,澳大利亚甘蔗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莫斯曼—格拉夫顿之间长2100千米、宽50~80千米的沿海平原河谷地区,面积基本保持在40万公顷左右。其中,昆士兰州所产原糖主要用于出口,新南威尔士州所产原糖主要用于供给本国。图1和图2示意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的位置及早期甘蔗种植面积的变化。
图1
图2
(1)指出澳大利亚甘蔗集中种植区种植甘蔗的有利气候条件。
(2)分析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早期甘蔗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
(3)简述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州蔗糖市场指向的合理性。
解析:第(1)题,读材料“澳大利亚甘蔗集中种植区位于东部沿海莫斯曼—格拉夫顿之间长2100千米,宽50~80千米的沿海平原河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产区北部地区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加之受东澳大利亚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该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产区南侧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富。同时,结合南回归线等信息可知,主要产区的纬度较低,热量充足,能满足甘蔗生长对热量条件的需求。第(2)题,结合图2信息可知,在早期甘蔗种植过程中,昆士兰州甘蔗种植面积迅速增加,甘蔗种植面积远大于新南威尔士州。甘蔗种植对热量的要求较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相比而言,昆士兰州所处的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更有利于甘蔗的生长,霜冻等气象灾害对甘蔗生长的影响较小,种植面积较大。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澳大利亚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新南威尔士州靠近东南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而昆士兰州土地资源更加丰富,甘蔗种植面积大。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昆士兰州所产原糖主要用于出口,而新南威尔士州所产原糖主要供给本国。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昆士兰州甘蔗种植的面积更大,蔗糖的产量大,同时,昆士兰州距离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较远,所以更适合面向国际市场。新南威尔士州甘蔗产量相对较小,蔗糖产量小,同时,距东南沿海地区的市场更近,另外,澳大利亚盛产蔗糖,地广人稀,国内蔗糖的市场消费有限,新南威尔士州所产蔗糖可以满足国内的消费市场需求,更适合面向国内市场。
答案:(1)处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降水丰富;纬度低,热量充足,能满足甘蔗生长对热量条件的需求。
(2)与新南威尔士州相比,昆士兰州纬度更低,热量条件更好,适宜甘蔗生长的区域面积广,霜冻等灾害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小;开发较晚,土地资源更加丰富。
(3)澳大利亚盛产蔗糖,但人口稀少,蔗糖国内市场有限;昆士兰州甘蔗种植面积广,蔗糖产量大,距离国内市场较远,适合面向国际市场;新南威尔士州蔗糖产量小,距离东南部市场较近,适合面向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