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员”等 14 个生字,会写“称、秤、杆”等10 个生字。通过实物展示和字源识字区分巩固“秤、称”。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理解文中称象的两种办法,第4段曹冲称象方法的环节,通过让学生用画一画、自读感悟后小组交流及模拟实验等方式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和方法,以读代讲指导读好长句子。借助课后题排序,同时让学生通过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和创设情境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通过对比朗读、换词、联系生活实际说句子,来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4.借助课后题,通过“读、思、叙、议、演”等学习活动,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1.通过实物展示和字源识字区分巩固“秤、称”。
2.借助课后题排序,感悟并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
3.通过对比、换词、联系生活实际说句子来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
启发思考曹冲的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做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教学过程
(一)以趣导入,入情入境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坐上时光机穿越到古代,看看小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1.奇怪的“秤”。(1)想要称 东西就一定要用到秤,读准字 音“chènɡ”,你来读(四声对的),你再来读(后鼻音很准)一起读。(2)出示杆秤实物。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古代的秤,它叫“杆秤”,这长长的是“秤杆”上面密密麻麻刻着的是 “秤星”,瞧,这弯弯的是“秤钩”有的时候是“秤盘”,那重重的是“秤砣”。(3)你知道杆秤是怎么用的吗 看老师来演示一下。你瞧,当秤杆平了的时候才是所称物体的重量,这样才会准,所以,“秤”的右边是一个“平”字。
2.有趣的“称”。(1)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杆秤的时候,人们是这样称东西的:出示“称”的古文字,就像一只手提起一条鱼的样子,这就是“称”,读准字音“chēnɡ”。(2)称完东西后就要把重量报出来,所以“称”又有“说”的意思,比如:称病,就是说自己病了。又有“叫”的意思,比如:名称、号称。还有“赞扬”的意思,比如:称赞。
3.认识区分了称和秤,请把它们送回句子中,同意吗?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女生读,正确又温柔)。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男生读,读出了疑问的语气,非常好)。4.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写字有三看,一看结构,二看笔顺,三看位置。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来说。预设:都是左右结构,需要注意左窄右宽。(为你点赞)预设:相同的偏旁“禾”木旁,捺变点。(总结的很到)预设:“尔”稍宽,两点呼应“平”的长 横写在横中线上。(观察的很仔细)举起你的右手一起来跟老师书空。自己描一写一,好,大家都用正确坐姿告诉老师你写完了。自己评价,左窄右宽一颗星,“禾”木旁捺变点一颗星,“平”的长横写在横中线上一颗星。得到三颗星的请举手,老师表扬你们是小小书法家,你们真棒!(设计意图:“称”和“秤”是本课中一对字 音字形都 比较相近 的生字,非常容 易混淆 ,只有放到语境中记忆才能让学生加深印象,分辨清晰。)
(二)我读我入境,品味有感情
1.文章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开始吧!(自己读自己的更有利于感情的发挥)。
2.读完了课文,我们知道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大象长什么样子呢?文中是怎么描述的?出示句子,指名读。你读出了大象高和大的特点。(难怪大家都说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呢!)你来补充,还是两个比喻句呢?(真是火眼金睛)
3.学就是为了会用,开动脑筋想一想 “大象的耳朵像 ( ),大象的( )像( ),( )的( )像( )” 除了大象你还想到了哪些比喻句呢, 1个2个3个都举起手来了,说明你思考了,为你们点赞。
4.面对如此庞然大物,官员们什么反应呀?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如果把“到底”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不好?(老师理解了你的意思)“到底”用在问句里就是深究,所包含了“非常想知道”的情感。你来读,你再来挑战,大家一起读。
5.学以致用最关键,用“到底”练习说个句子可以吗?预设:运动会到底什么时候开呀?(不光句子说的恰当,还是个运动小健将呢)
(三)得知得智,成长看我的(复述曹冲称象的过程,领悟方法之妙)1.出示自学任务单,自主阅读第 3、4自然段,画出两种称象的办法。2.官员们的办法是(造大秤)行得通吗?为什么?哦,这个问句告诉了我们答案,并且答案是唯一的,也是肯定的,这是一个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引导边回答边想象称象的画面,理解反问句,明白此方法行不通。)难怪曹操听了直摇头,边做动作边读句子表演模仿。不满意地读。
3.官员的办法行不通,那小曹冲的办法行吗?这段话有点儿长,数数有几句话?曹冲的办法分了哪4步呢?请同学们再细细地品读,可以圈圈关键词。第一步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先是“赶象上船”,相机板贴船和大象。)此时,船发生了什么变化?(船身下沉)还要做什么?(画一条线)画线可是有讲究的,再读读句子,谁来画?(生在黑板上板贴处画线)采访学生。“你为什么这么画?”(要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这样做好记号,才能准确记录下大象的重量。)
谁来读好这句话?(生读“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第二步是“再把大象 赶上岸,往船上装 石头 ,装到船下沉 到画 线的地方为止”。 那要装多 少石头呢?(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多一点行吗?(不行,石头就比大象重了。)少一点呢?(不行,石头就比大象轻了。)是呀!难怪曹冲这样说“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第三步要怎么做?(称一称船上的石头,也就是“称称石头”)最后一步呢?(得出重量)
4.曹冲称象的事很快便传开了。这一天,吴国使臣来到魏国,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听说贵国有一个神童 ,竟然没用秤就称出了巨象的重量,不知道他是怎么称的?”如果你是魏国的一名大臣,你能给吴国使臣介绍一下吗?小组合作练一练。哪一位来做吴国使臣,哪一位魏国大臣来说称象的过程?预设:告诉你吧!这个神童就是我们魏国的曹冲呀!他是这样来称象的:首先叫人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最后看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哎呀!你介绍得真清楚!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曹冲真是一个神童!百闻不如一见,我能亲眼见一见这位神童吗?
5.哪一位曹冲能亲口告诉我“你是怎么称象”的呢?预设:吴国使臣,您好!我是这样来称象的:我首先叫人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最后大伙看看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真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能想出如此绝妙的方法,真叫人佩服呀!欢迎你下次到我们吴国去做客,好让我们更多的吴国人一睹你这个神童的风采!
6.联系生活实际用上表示顺序的关联词“先再然后最后”练习说话,举例“植树节,我和同学们一起去种树,先挖坑,再放树苗,然后埋土,最后浇水。”(你的逻辑思维真棒)(设计意 图:如何复述一段文本?要创设情境,变换人称,谁愿意当一当这位 聪明 机智的小曹冲?当有人问你是怎么称象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让学生进行复述,在对话中,学生一次次设身处 地, 灵活复述了第4 自然段,首先......再...... 然后 ...... 最后 ...... ”的表达方法在一次次练习与复述中得到了扎实的训练与运用。)
四、学以致用,拓展人生
1.这么好的办法,当时想出办法的曹冲才7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年级的同学。出示课后题,对比体会哪句话更好,为什么?突出了曹冲年纪小,聪明。夸夸小曹冲,一个“才”字凸显了曹冲虽然年纪小, 却能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真令人佩服!重读“才”,夸赞的读.联系生活,你可以用“才”来说一句话吗?(你才二年级,课文就理解的这么透彻了, 你真厉害)。
2.这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冲啊?预设:非常聪明,比曹操和大臣还要聪明!
3.曹冲真是人小智慧大。读到这里,你想对曹冲说些什么呢?预设:曹冲,你聪明过人,真让大家佩服 !预设:曹冲,你小小年纪,就想出了这么好的称象方法,真了不起!
4.曹冲一开始就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了吗?不是的,他是在观察了官员们的议论和自己动脑筋思考又大胆表达出来的。结果呢?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里的“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正如曹冲所料,我们一起来肯定地读,佩服地读。(设计意图:本环节采用了拆分长句子、抓关键词语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句子,读懂句子,读出感情。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利梳理文脉,初步感知曹冲的聪明才智。)
五、美文诵读,情感共悟
1.让我们再来读课文,出了要表达我们对曹冲的喜爱、赞赏和敬佩!还要思考对比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好在哪里?预设:把大船当做利用了水的浮力,只要称石头就能够称出体重,大象是完整的......把大船当做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秤的问题;用石块和大象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不受伤害,这足以表明曹冲是一个才智过人,聪明绝顶的孩子。
2.来自现代的你,还能想出称象的什么好办法呢?预设:前几天,我们家卖玉米,收粮点上用地磅称的整个车。(你真是个生活的有人。)(启发思考曹冲的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我们学生平时要多观察事物,做一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3.朗诵儿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五、推荐阅读,提升素养
推荐同样是小故事大道理的民间故事《司马光砸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