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29 23:4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
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相应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族组织内部的制度,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王是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国内,诸侯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区别。由此可见,这一制度( )
A.受到了神权思想的影响 B.形成政权和族权的结合
C.沿袭了前代内外服制度 D.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春秋时期,追逐“私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现实,齐国实施了“相地而衰征”、鲁国推行了“初税亩”,逐步将“籍公田”的集体劳役地租,改变为履亩而税的家庭实物地租,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收税。这些举措的推行( )
A.标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反映了传统分封宗法制度的崩坏
C.有利于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 D.有效保障了国家治理的物质基础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4.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学,其家族“四世三公”(四代人中均有人官至三公);世传孟氏《易》学的汝南袁氏,也在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重臣。这可印证东汉时期( )
A.儒家思想受到重视 B.选官标准发生异变
C.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D.豪强地主开始崛起
5.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6.唐朝统治者具有较为开明的民族思想,坚持“中国既安,远人自服”的民族怀柔政策。在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国古代,这种开阔包容的气度更显不易。对周边民族不是一味的武力征服,更多时候谋求的是双方的友好和平。下列关于唐朝“友好和平”统治方式说法正确的是( )
A.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 B.唐太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C.唐高宗联合回纥灭东突厥政权 D.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进行会盟
7.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8.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其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然对唐代瓦当花纹统计,莲花纹占据绝大多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唐代三教并行 B.人们审美观一致 C.唐代佛教盛行 D.手工业水平停滞
9.北宋开宝四年,高邮建制由县升格为州级高邮军。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高邮建制的变化反映( )
A.地方积极发展军事 B.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交通决定地方威望 D.地方积极扩展权力
10.公元988年,辽圣宗在辽朝全境推行科举制,但严格禁北契丹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只允许汉族以及汉化程度比较深的渤海族士子参加科举考试。辽统治者此举旨在( )
A.推动中原文化的传播 B.加强契汉之间的民族交融
C.保持契丹的民族特性 D.实行蕃汉分治的民族政策
11.北宋仁宗时期,政府在淮南六州茶叶盛产区,设置“山场”十三个,管理茶叶的生产和买卖,称为榷茶。场官先将官府收购茶叶的钱发给茶农,称为本钱,茶农在茶叶收获后,必须将茶叶全部卖给山场,严禁私售。这种做法( )
A.加重官府对茶农的高利盘剥 B.表明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
C.削弱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D.使得茶税成为最主要的税源
12.明太祖朱元璋规定,自布政司至府州县官,若非朝廷号令,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财,准许百姓连名赴京告发,把民众监督作为获取监察信息的重要渠道。这表明明代( )
A.监察渠道体系的日益完善 B.监察职能得到了有效保障
C.民众监督有利于吏治清明 D.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加强
13.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喝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14.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南朝齐粱之际的文风柔弱淫靡,追求藻饰以掩饰内容的空虚。主张诗“须以一气浑成为上”,反对诗作巧伪,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这可用于说明明末清初( )
A.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加强 B.理学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C.政治局势影响诗歌创作 D.社会形成个性解放思潮
15.1900年前后,梁启超发表《新民说》《爱国论》《中国积弱溯源论》等文章,感叹在中国数千年“德育”之下,国民“欲为本群本国之公利公益有所尽力者,彼曲士贱儒,动辄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偏义”,将国民排除于公事之外,而使得“国民益不知公德为何物”。梁启超这番言论意在( )
A.抨击封建教育的虚伪说教 B.为民主革命提供理论支撑
C.剖析百日维新失败的根源 D.呼吁提高国民的政治觉悟
16.魏源认为西洋商船和战舰仅以“军器之有无为区别”,所以,中国要大造商船,“日后商船尽同洋艘,有事立雇,何难佐战舰之用?”由此可知,魏源(  )
A.主张与西方进行商战竞争 B.强调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C.建议军事工业要官督商办 D.指明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伊顿先生,请您帮我在澳门买一把能冲泡最好品种茶叶的茶壶……”
——1615年东印度公司驻日本长崎平户岛代表威廉汉姆写给同事伊顿的信
史料二 那种为所有医师所认可的极佳的中国饮料,中国人称其为茶(Tcha),其他国家则称为Tay或者Tee。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斯威汀斯一润茨街上的“苏丹王妃”咖啡馆有售。
——1658年伦敦《政治公报》刊登的广告
史料三 9月30日茶二磅二盎司供皇室用……价格为4镑2先令(注:当时英国一个农夫的工资每年不超过3英镑)。
——1664年东印度公司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贡品账目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直到1669年开始大规模的开展定期茶叶进口贸易,重量为143磅,1670年运进79磅,两宗都是从万丹购得。荷兰于1682年占领爪哇万丹地区并逐出英国在该地区的势力,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关闭港口。这导致英国茶叶进口数量也时有时无。康熙时台湾收复后,东印度公司几经尝试才获得清政府允许在厦门进行贸易。据统计从1669—1699年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茶叶的总量共计18万磅左右,平均每年有6000磅的进口量。
——摘编自宫珏《英属印度茶业的发展及影响研究(1830—1945)》
(1)根据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茶叶对英传播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输入英国的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内涵在不断转换的重要词语。不同时期,“中国”一词的内涵也是不同的。如下表所示。
时期 内涵
西周 “中国”最初的意思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之地,与“四方”对称,是一个地理概念,伴随政治衍生。后“中国”指代古代华夏族聚居地域,主要指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 中原周边的各个少数民族先后称霸中原,从而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出现在众多史料中。
秦 “中国”范围进一步扩大,“及秦始皇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据史宏波《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试卷第1页,共3页
阳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2.C 3.A 4.A 5.D 6.D 7.D 8.C 9.B 10.C 11.C 12.C 13.C 14.C
15.D 16.A
二、非选择题:本体共4小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7.(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设置了专门机构、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2分)
原因:平定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答出其中2点即可,每点2分)
18.(1)史料一、二、三分别是信件、广告、公司账目,均是第一手史料,史料价值较高,其中史料二由于是广告宣传,因此对茶叶药用功能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夸张性。(2分)史料一有助于研究海外英国人对茶叶的认知。据此可推断,海外英国人最迟在1615年已饮茶;(2分)在日本的英国人向澳门同事求购中国茶壶,是由于东印度公司贸易活动的开展,澳门成为中日贸易的重要中转站。(2分)史料二、三有助于研究英国国内饮茶之风传播的历史,据史料二可知,17世纪中期,茶叶作为一种饮料在咖啡店里销售。由于医生的认可、饮用咖啡之风的传播,英国本土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已能接触到茶叶。(2分)史料三是东印度公司将茶叶作为贡品向英国王室进贡。(2分)结合史料二、三可推断,尽管茶叶进入伦敦的咖啡店销售,但由于价格昂贵,传播局限于上层,仍未成为大众消费品。(2分)
(2)变化:从间接贸易输入到直接输入;从时断时续向稳定输入过渡;数量增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原因:英国被允许在厦门贸易;英国饮茶之风的逐渐兴起;东印度公司对茶叶贸易利润的渴求。(4分)
19.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分)
阐述:春秋战国以前,“中国”一词主要是一个有政治内涵的地理名词;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推动了“中国”的地理范围扩大,周的文化和礼仪随之拓展;在这一过程中,百家争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儒家积极倡导道德教化,突出政治统治的文化色彩,如孔子提倡“四海之内皆兄弟”“克已复礼”。孟子主张“天下定于一”并实施仁政等,都含有朴素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国”观。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一词已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10分)(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0.示例一:观点: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表现为对本土文化和域外文化的借鉴。(2分)
论证: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促进了儒家和道家的交融发展。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盛唐时期,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并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并不断地本土化,与儒学相互交融,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对后世影响巨大。(其他角度的中外交流亦可)(8分)
总之,包容性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命力。(2分)
示例二:观点: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2分)
论证: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发展。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到宋明时期,儒家学说融合佛、道形成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外国传教士来华,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以徐光启为代表的的知识分子会通中西文化,编译科学著作,促进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特别是随着启蒙思想的传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一步深入(也可写具体表现如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等),推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可写具体表现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与建设。(8分)
总之,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