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看图片等方法猜读“咕、咚、鹿”等生字;通过看字形,借助生活经验、组词等方法识记“熟、掉、逃”等生字。通过通过字理识字,观察比较,会认会写“羊、象”两个字。
2.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通过看图读、抓关键词等多种方式,读顺、读懂故事,能根据课后习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动物们听到“咕咚”后惊恐、害怕的心情,初步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导入,渗透识字方法
1.激趣导入,猜读课题。
(1)出示文字图片(小鸡,青蛙,你的笑声)请学生模仿这些声音。
①出示:“呱呱”,“喵喵”,“叽叽”三个词语,请学生猜一猜分别是图中谁的声音。
提示:三组词语左边都是“口”,说明和嘴巴有关,右边部分表示读音,符合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②出示课题:咕咚。请生猜读这个表示声音的词。
提示: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猜读“咕咚”。
2.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模仿声音的方式导入,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再通过音形的观察,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学生接下来的生字猜读提供方法。】
板块二 初读感知,多形式认读生字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这个故事里是这样写“咕咚”这个声音的,出示第一自然段。师范读。请学生说明“咕咚”是怎么回事。用自己的话说。
学习第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借助偏旁识记“掉”和“熟”。
① 识记“掉”字。引导“掉”字的偏旁(和手有关),演示“掉”的动作,联系生活理解“掉”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熟”字,知道四点底和火有关,质疑“熟”在课文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里是的“熟”是“长熟”的意思。
(齐读第一自然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出示要求:
你可以这样读
看看图,读故事。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也可以猜着读。争取把故事读正确,读流畅。
(生自由读课文)
【设计意图:把识字教学放在朗读课文之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指导学生运用图文对照,形声字规律,猜读生字,增强识字教学的情趣。让学生理解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用演示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字义。】
板块三 紧扣“跑”字,表演探究小动物的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聚焦到“大伙为什么都跑起来了”。
(一)学习第2自然段
紧扣兔子的“跑”,探寻原因。
指名读第2自然段,学生交流反馈,出示句子:
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兔子一边跑一边叫:“不好啦,‘咕咚’可怕极了!”
①随文识字:“吓”(形声字识字)
②理解词语:“拔腿就跑”
③朗读指导:从读中体会兔子的害怕。理解兔子跑是因为被咕咚声吓了一跳。
(二)学习第3-5自然段
1.紧扣大伙的“跑”,探寻原因。
①猴子为什么要跑呢?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找出猴子怎么跑。(一听,就跟着跑。)
②图文结合猜读“鹿”。
③认识“逃”。(熟字换偏旁)
指导朗读,体会小动物们慌忙逃命的过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理解并积累“拔腿就跑、跟着”等词语,让学生学得有趣,同时丰富学生语言。】
2.紧扣野牛的“拦住”、“问”,体会野牛想要弄清真相的冷静。
①看图理解“拦住”的意思。
②情境创设采访环节。了解动物们跑的原因,深入体会野牛想要弄清真相的冷静。
3.小结所学,课堂留问
接下来故事又会怎样发展下去呢?知道真相后的小动物们又会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
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阅读课文,让学生在饶有趣味的画面中一边读课文,一边梳理故事情节,这样的教学符合一年级学生阅读心理。围绕文本设置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深入探因。
板块四 字理识字,观察学写汉字
1.对比观察,学写“羊”、“象”。
(1)观察字形结构(独体字)。
(2)引导学生交流如何写好生字,找关键笔画。
(3)教师板书范写“羊”,再次强调书写注意点。
(4)学生练写“羊、象”,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坐姿。
2.统一标准,展评反馈。
【设计意图】
“羊”和“象”两个字既是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从象形文字的演变导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加深了对字的理解,养成认真观察、规范书写的习惯,一举两得。
板书设计
咕咚
形声字识字
借助偏旁识字
借助图画识字
象形字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