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09:56:58

文档简介

赤峰第四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参考答案
1.C【解析】“西方不再对中医存有偏见”于文无据,且文树德是“最早用系统、严肃的方式对待中医的西方学者之一”。
2.B【解析】于文无据。“文树德担任过许多中医从业者的导师”错,原文用了一个比喻,强调文树德在治学上的严谨和精确,给西方许多中医从业者指引方向。原文说的是“对西方的许多中医从业者面言,文树德博士是带领他们认识中国典籍的一位不肯妥协的向导”。
3.B【解析】选文第三段中菲尔·加里森的观点是“如果用两个词形容文树德,那就是严谨和精确,”比较而言,B项说法更能体现文树德“严谨和精确”的品质。A项,是文树德申明自己尊敬李时珍的原因之一;C项,是文树德阐述翻译《本草纲目》的意义:D项,是文树德表达翻译《本草纲目》的美好愿望。
4,示例,①一种是西医主体论,认为中医是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化、化学品化医学的替代物:②另一种是排斥贬抑论,认为中医和江湖骗术相差无几,其成功源自心理安慰和民间的偏方。(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
示例:①明确方向:亲自研究并翻译介绍中医经典,中医疗法,更多的是在研究一种解读中华文明的方式,而不是对现代医学发起一场新世纪运动。②亲身感受:到中国实地考察、学习汉语,亲身感受中华文化,并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角度理解中国文化内核、探索中国崛起的原因。③类比论证:借助常规逻辑认知来加以分析,比如最后一段将中医与中国政治进行类比。认为二者都是从自身反思出发查找原因,进而矫正或治愈,(大意如此,言之成理即可。每点2分,共6分)
6.A 7.B 8.①雨点急促,风雨声猛烈,反映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内心的愤怒不平。
②不再打闪吼雷,雨倾倒而下,写出了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虽心有不甘,但压抑了怒火,变得冷静。
③雨停了,流水声怒吼声混杂,是高加林内心的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的交织。 9.①高加林一方面冲动,情绪化,血气方刚;另一方面懂事,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听从。
②高玉德一方面对高明楼所为愤怒至极,忍无可忍;一方面又压抑怒火与不满,违心讨好巴结。
③高玉德委曲求全,高加林年轻冲动,两代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无奈”错误。原文“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大声说:‘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他说着,竭力想把两条光胳膊从四只衰老的手里挣脱出来”可知,从高加林的表现来看,此时的他只是充满了愤怒,没有无奈的情感。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使故事悬念迭出,一波三折”错误。节选的小说内容是关于高加林及其父母在得知他被人顶替失去教师身份的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的内容,其间的情节简单,并无很多悬念和波澜。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在高加林被顶替后写“这时候,听见外面雨点已经急促地敲打起了大地,风声和雨声逐渐加大,越来越猛烈。窗户纸不时被闪电照亮,暴烈的雷声接二连三地吼着。外面的整个天地似乎都淹没在了一片混乱中”可知,雨点急促,风雨声猛烈,反映了高加林被人顶替后内心的愤怒不平。
由原文“外面,虽然不再打闪吼雷,雨仍然像瓢泼一样哗哗地倾倒着。河道里传来像怪兽一般咆哮的山洪声,令人毛骨悚然”可知,不再打闪吼雷,雨倾倒而下,写出了高加林在父母的央求下,虽心有不甘,但压抑了怒火,变得冷静。
由原文“外面的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只听见大地上淙淙的流水声和河道里山洪的怒吼声混交在一起,使得这个夜晚久久地平静不下来……”可知,雨停了,流水声怒吼声混杂,是高加林内心的委屈与不甘、无奈与痛苦的交织。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由原文“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反正这样活受气,还不如和他狗日的拼了!兔子急了还咬一口哩,咱这人活成个啥了!我不管顶事不顶事,非告他不行!”“高加林一看父母亲的可怜相,鼻子一酸,一把扶住快要栽倒的母亲,头痛苦地摇了几下,说:‘妈妈,你别这样,我听你们的话,不告了……’”“高加林抬起头来,认真地听父亲另外还有什么惩罚高明楼的高见”可知,高加林一方面冲动,情绪化,血气方刚;另一方面懂事,软弱,父母的恳求,使他痛苦伤心,又不能不听从。
由原文“明楼啊,你精过分了!你强过分了!……?明楼!你做这事伤天理哩!”“高玉德老汉终于忍不住哭出声来,两行浑浊的老泪在皱纹脸上淌下来,流进了下巴上那一撮白胡子中间”“他吸了一口烟,弯腰弓背地转到儿面前,思思谋谋地说:‘咱千万不敢告人家。可是,就这样还不行……是的,就这样不行!’他决断地喊叫说”“你听着!你不光不敢告人家,以后见了明楼还要主动叫人家叔叔哩!脸不要沉,要笑!人家现在肯定留心咱们的态度哩”可知,高玉德一方面对高明楼所为愤怒至极,忍无可忍;一方面又压抑怒火与不满,违心讨好巴结。
由原文“他又转过白发苍苍的头,给正在做饭的老伴安咐:‘加林他妈,你听着!你往后见了明楼家里的人,要给人家笑脸!明楼今年没栽起茄子,你明天把咱自留地的茄子摘上一筐送过去。可不要叫人家看出咱是专意讨好人家啊!唉!说来说去,咱加林今后的前途还要看人家照顾哩!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加林妈,你听见了没?’”“高加林浑身硬得像一截子树桩,他鼻子口里喷着热气,根本不听二老的规劝”可知,高玉德委曲求全,高加林年轻冲动,两代人性格不同产生了矛盾冲突。
10.CEG 11.A 12.D
13.(1)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2)齐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
14.①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②前者在国君犯大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更立国君。③后者在国君犯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离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富有天下,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哪。”
“四海之内”作“曰”的主语,故“四海之内”前应断开,即C处;
“非富天下也”是“曰”的内容,“曰”后E处和“也”后G处应断开。
故在CEG三处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含义相同”错。“如”,助词,相当于“然”/动词,往、到。句意:就焦急不安/听任小船漂流而去。
B.正确。
C.正确。
D.正确。“速”,迅速、赶快/招致。句意:就赶快停止/才招致了祸患。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定会加速国家灭亡”错。原文说的是:戴盈之是说减轻税率到十分之一,撤除关市赋税,但现在还做不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不合道义的事要赶快停止,不必等到明年。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日”,每天;“或”,有人,有的人;“是非君子之道”,判断句,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2)“色”,脸色;“曰”,省略了主语“孟子”;“异”,奇怪。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可知,卿分贵戚之卿和异姓之卿。
②由原文“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知,贵戚之卿在国君犯大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更立国君。
③由原文“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可知,异姓之卿在国君犯错时劝谏,反复劝谏不从就离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做官吗?”孟子答道:“做官。《传》上说:‘孔子要是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他,就焦急不安,离开一个国家,一定要带着见面礼〔以便和别国国君见面〕。’公明仪也说:‘古代的人一连几个月没有君主任用,就要去安慰他。’士失掉官位,就好像诸侯失去国家。”
万章问道:“宋国是个小国,现在想要推行仁政,齐楚两国却厌恶这样,要出兵讨伐它,该怎么办呢?”孟子说:“汤住在亳地,和葛国挨着;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牛羊做祭品。’汤便派人送给他牛羊。葛伯把牛羊吃了,却不用来祭祀。汤又派人去问他:‘为什么不祭祀?’答道:‘没有谷物做祭品。’汤便派亳地的民众去为他们种地。老弱者给种地的人去送饭,葛伯却领着他的百姓拦住那些提着酒菜好饭的人来抢劫,谁要不给就杀掉。有个小孩去送饭和肉,葛伯杀了他,夺了饭和肉。《书经》上说‘葛伯仇视送饭者’,就是说的这事。’因为杀了这小孩,汤便去征讨葛伯,天下的人都说:‘汤不是贪图富有天下,而是为老百姓报仇雪恨哪。’‘汤开始征战,即从伐葛开始’,十一次征战,无往而不胜,天下没人能与之抗衡。朝东方出征,西夷怨恨;朝南方出征,北狄怨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排后边?’老百姓盼望他,就和大旱之年盼望下雨一样。如果实行仁政,天下的人都要抬起头来盼望,要拥护他来做君主;齐国楚国纵然很大,又怕什么呢?”
戴盈之说:“税率定为十分之一,撤除关卡和市场的赋税,目前还不能完全做到,想先减轻一些,等到明年,再完全实行。怎么样?”孟子说:“假如有个人每天偷他邻居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他便说:‘请让我减少一点,先每个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洗手不干。’——如果明白这样做不合道义,就赶快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齐宣王问有关公卿的事。孟子说:“王所问的是哪种公卿?”王说:“公卿难道还有不同吗?”孟子说:“有不同;有和王室同宗的公卿,有非王族的公卿。”王说:“我请问和王室同宗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重大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废掉他而改立别人。”齐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奇怪。大王问我,我不敢不用实话回答。”宣王脸色平定了,又请问非王族的公卿。孟子说:“国君若有错误,他便劝谏;反复劝谏而不听从,就离去。”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15.A
16.①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②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③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为全诗奠定伤感悲凉的基调”不正确,如颈联的情感并非“伤感悲凉”,而是自得其乐。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写夜晚的流萤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怅惘之情;
“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自己在月下惬意地看书,为什么要惭愧秉烛夜游呢?表达作者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
“府中徒冉冉,明发好归休”表达作者厌倦烦琐忙碌的仕宦生活,盼望早日辞官归家之情。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8.①阳春三月②成群结队(争先恐后)
19.①原句连用两个“……没有谢,接着就是……”,构成反复修辞手法,更能突出各种花接连开放,间隔时间很短;②原句“接着就是桃杏,桃杏没有谢”运用顶真手法,前后勾连,回环往复,语意更连贯,语气更和谐。
20.示例:花会之盛还另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一般人心理中,青羊宫里供奉的那位李老君是神通广大的道教祖,青羊据说是李老君在成都显圣时所骑的牲畜。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文“春来得迟,一来了,气候就猛然由温暖而热燥,所以在其他地带分季开放的花卉在成都却连班出现”可知,成都的春天风光明媚,故此处可填“阳春三月”。阳春三月:一般指阴历的三月。形容天气温暖的意思。
第②处,此处强调的是男女老少众人出城游春,故此处可填“成群结队”或“争先恐后”。成群结队:形容聚集到一起,数量或人数很多。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的场面。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原句连用两个“……没有谢,接着就是……”,构成反复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烈地表达情感,更能突出各种花接连开放,间隔时间很短。
②原句“接着就是桃杏,桃杏没有谢”运用顶真手法,前后勾连,回环往复,引人入胜,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意更连贯,语气更和谐,更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语病有二:
一是“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删除“因为”;
二是语序不当,将“那位”调至“李老君”之前。
20.示例:①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 ②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 ③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
22.①“看”突出了日晷能帮助人们清楚地感知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抓”突出了日晷有助于人们把握时间、掌握命运。
②“看”“抓”二字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将难以捉摸的时间刻画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上文“日晷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天文计时仪器”可知,日晷是古人发明的计时仪器,那么在钟表普及使用之前,日晷曾是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古代重要的计时工具”。
第二空,结合上文“在日晷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如果说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可知,空间的维度是立体、清晰、完全可感触的,再结合“却是”可知,此处内容正好与空间相反,即在日晷问世之前的漫长岁月里,时间维度是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所以此处应该填写“混沌、无形、难以捉摸的”。
第三空,结合上句“日晷,如同漫漫长路上的里程碑”可知,日晷是漫漫长路上的里程碑,再结合“从此对时间这个不可思议的抽象概念有了具象的认识”可知,人类对时间有了具象的认识,说明人类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漫长的旅途中不再迷茫”。
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结合“人们借助日晷清楚地‘看’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进一步说,人们‘抓’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可知,“看”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抓”住了时间。时间本来是无形的,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用“看”“抓”二字化抽象为具象,变无形为有形,将难以捉摸的时间看到和抓到,把时间刻画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此外,“‘看’到了(细分的)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突出了日晷能帮助人们清楚地感知时间以及时间的流动,而“‘抓’住了时间,就好像从此可以抓住自己的命运”则突出了日晷有助于人们把握时间、掌握命运。
概而言之,三点:概念内涵+逻辑关系+现实观照
一是概念内涵。考生写作时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定理”,什么是“定法”。概念内涵不清楚,或了解不精准,后面的写作再怎么努力,得分都不会高。观点内涵是文章的内核中枢,文之“帅”也。定理:是不变的原理,不变的真理。这一点对于高中生而言不难理,数理化里的定理太多了,天天解题在用呢。从科学之理到社会人文之理,如朱熹“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就指出中庸之理。定法:可理解为不变的方法、策略,注意重点在“法”上。法是方法,而不是法规、法则,不能偷换概念。也就是在面对具体事情、解决具体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策略。
二是逻辑关系。“定理”(A)和“定法”(B)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王夫之认为:“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有很多不变的原理和规律,但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说:“理”是不变的、永恒的在存在,“法”是多样的、灵活的变通。“理”是到理念、目标、宗旨和准则,“法”是方法、途径和措施。“理”只有一个,“法”可以多样。“有定理”强调遵循基本规律,坚守目标准则,是“万变不离其宗”;“无定法”强调遇事灵活变通,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有定理”是持守正道,“无定法”是创新思维。顺应规律是前提,而具体做事时,人们却可随时随势而变通。
作文的思辨重点:无定法。“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真正想强调的,很可能是——依循规律,不拘成法,因时因势而动。无定法,强调我们必须在遵循定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适应变化的环境,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三是现实观照。“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既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哲学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可发说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作文时可以联想到社会现实生活,参照这句话进“生活化”理解,从而使文章论据充分、内容丰富、写得深刻。
【范文参考】孟浪之言
以定理成本,借活法创妙
清代大儒船山先生为我们留下一句“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诚哉斯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既要遵循已有的原理和规律,以之为本,还要在处理具体事情时灵活变通,创造妙手,唯有如此,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
顺应规律、抓住原理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础。中国古人一直信奉“天行有常”的道理,讲求顺天而为,由此产生了诸多流传千古的故事和哲思:庖丁之刀能解牛数千、用十九年而“若新发于硎”,正是因为他依乎天理;郭橐驼能受到长安豪富、观游卖果者的争迎取养,也是因为他能顺木之天。当年乱砍滥发大炼钢铁,破坏了自然规律,换来的却是华北春季的黄沙漫天;如今兴修水利因势利导,修建三峡水利,基本防范了长江流域的洪涝大灾。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顺应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使事情的趋势和结构走向我们期望的方向,最终获得成功。
灵活变通、活学活用是我们出色高效完成事情的必要保证。惠子得到五石之瓠,却因其“无用”而掊之。反观庄子却能突破定式思维,灵活思考,以其浮游于江湖。蜀道自古艰难,黄鹤难飞,猿猱不度,三国时期魏军攻蜀事倍功半,但邓艾却能灵活变通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在掌握规律后,我们首先要有变式思维、逆向思维,灵活变通,学会从多角度去分析把握事物;其次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方法和策略,以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顺应原理规律与灵活运用方法策略应当辩证统一,不可偏废。只会照搬规律而不顾实际情况会陷入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的泥潭。正如赵括纸上谈兵,结果在长平之战中全军覆没,加速了赵国的灭亡。无视规律随心所欲地创造则会在前行的道路上处处碰壁,最终走进死胡同。恰似王莽不顾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与变法,也使他的新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因此,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变通。
王夫之之言犹在耳畔,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应当以之为训,以定理为本,借活法创妙,为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建设下出一盘本妙兼具的好棋。
【审题立意】“简约与繁复”,是一道二元对立命题论述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两个概念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简约有简约的价值,繁复也并非一无是处,要看具体的情境。审美上,简约留白,蕴藉含蓄,富于意味;繁复浓墨重彩,铺陈渲染,也具有特别的意蕴;二者甚至可以并存于一篇之中,也不存在孰优孰劣,关键看一个“度”的问题。生活中,简约意味着做减法,简单朴实,心境平和;繁复似乎是贬义,意味着做加法,追求更多,欲望更多;生活本身就是繁复的,简约有时是一种痴望,但在繁复中保持简约的心态,却是值得提倡的。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命题提供的材料非常简单,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审题,但有足够的开放度,也有足够思考挖掘的空间,关键是从什么角度思考。
切题立意:1.繁复以享隆重,简约丰盈精神。2.物质极简成就精神丰盈。3.各有其用,生命兼美。
【范文参考】
说繁道简
阳春三月,花团锦簇,是为繁;清秋之际,水落石出,是为简;“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是为“繁”;“君子之交淡如水”,是为“简”;“台下十年功”,是为繁;台上一分钟,是为简。繁与简,简与繁,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个奇妙的世界。
繁是由简组成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组成了纷繁复杂的英文,组成了一段文明。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单调的色彩,却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个个简简单单的细胞却繁衍出了整个地球的生命。一切繁杂的背后是由若干个简单构成的,没有这种种的简单,繁是虚无的。就和一幢楼房却没有砖瓦。
繁是简的过程,简是繁的结果。一场动人的演出,若没有先期训练的繁,哪来最后成功的简,而最后的简,又何尝不是那一连串繁所要达到的。生命演化繁纷复杂,从最初的单细胞到现在的多细胞,从海洋到绿地,从低级到高级,从恐龙的产生到灭亡,从人类的出现到发现,变化繁多,令人费解的过程,历经了沧海桑田,海陆变迁,而这一切,达尔文将它归成了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生命复杂演化过程的总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经过复杂怎么来简单的结果呢?
繁和简看似“死对头”,但却能相互转化。春之繁茂之树,转眼秋天到,草木凋零,一切又归为简单,而来年春风召唤下又重新复苏。贾府大观园繁华一时,羡煞旁人,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只剩下断垣残壁,人去楼空,再“简”不过了。人之初,性本善,而成长经过则会使一个单纯的人变得更复杂,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或坑蒙拐骗,无一不精。人生在世,繁盛,繁荣,终究化成一抔黄土长埋地下,一切从简。简与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条件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对象改变时,他们会变,当心情改变时,他们也会变。
其实,繁与简是一对孪生兄弟,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穿透外表直观它的本质。一篇好文章,有人遣词华丽,有人用语平淡,但却同时达到了同一种效果。繁与简本就没有固定的差别,其实繁即是简,简即是繁,既能从繁中悟出简,也可从简中透露出繁。
原子组成了物质,物质组成了地球,地球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组成了宇宙;毛毛虫经过卵、幼虫,结茧成蛹的一系列过程,只待最后的破茧成蝶……有人认为它们最简单不过,最平常不过,但倘有人能从中挖掘出爱与美的情感,化为尺幅千里的山水,或者七色音符中的绝唱,这简单中蕴含的大美,就回味无穷。千古流传的艺术的繁复之美,已经让我们说不清哪是繁,哪是简,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繁简交融的美。
生活就是这样,不必拒绝外在的繁、简,让我们都成为生活之美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QQABZYSEggiAABJAAAhCAwFiCEIQkBAACKoGRFAMsAABAR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