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5 CDACD 6-10 ACCDA 11-15 ADABC
16-20 CDBCB 21-25 ADDCD 26-30 CBAB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一点2分,任意两点共4分)
(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任意一点2分)
32.(1)特点:有法律依据形成制度化;奖惩结合;考核严格;考课内容广泛;考核标准细化;品德与政绩考察并重;统治者重视官员考核;考课与惩贪相结合。(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2)变化:逐渐走向专业化;考核标准由通才到专才;注重对官员绩效考核;逐渐走向市场化;建立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背景:英国资本主义代议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科技革命的推动(工业革命);国家干预力度的变化。(一点2分,任意两点4分)
33.(1)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一点1分,共3分)
(2)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积极一点2分,消极一点2分,共4分)
(3)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一点1分,共2分)
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1分)
答案第10页,共11页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
历史
时间 90 分钟 ,共 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
西周金文中的“伯”作为称谓,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贵族男子的排行,与仲、叔、季经常作为同家族内部兄弟之间的称呼;二是作为诸侯或采邑主的爵称。下图是伯由“排行”到“爵称”的大致轨迹。 这过程体现了( )
A.军功是西周分封主要依据 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据
“直诉”是古代吏民自下而上沟通诉求的一种特殊方式。秦代“直诉”文书由御史长官代理审核, 汉代内廷的尚书逐步替代外朝御史,协助天子处理“直诉”文书。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
A.政府行政效率的提升 B.中枢权力机构的异化C.原始民主遗风的复苏 D.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
东汉时期三公虚位,事归台阁,尚书台长官尚书令位高权重。西晋荀勖长期在中书省任职,后来升迁为尚书令,百官前去祝贺,他却非常懊恼的说"夺我凤凰池,诸君何贺焉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变化 B.士人喜好老庄玄学影响仕途选择C.废除三公制度导致混乱 D.中书省权力受到尚书省不断侵夺
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 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在古代雅典,尚未成年的男孩经常跟随自己的父亲参加各类宗教仪式、节日庆典,而且也被默许跟随大人旁听法庭的审判。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公民参政意识得到强化 B.司法审判体现民主原则C.人文精神冲击宗教迷信 D.集体意识渗透社会生活
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行为旨在( )
A.塑造罗马皇帝权威 B.倡导民主与平等
C.表现神人同形同性 D.推动罗马法普及
世纪初,英国知识分子在身份上仍属于教会体系,大学手中仍掌握着教会所授予的特权。1545 年,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大学中的学院都必须宣誓对国王效忠,否则将被解散和改组。1571 年,议会又通过了大学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守议会的法令。议会的这些法令( )
A.标志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促成了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C.适应了世俗政治体系的发展 D.推动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接到国会递交的议案 10 日内恰逢国会休会,使总统无法将议案退还时,该议案不能成为法律,这称为“搁置否决权”。20 世纪以来美国总统频繁使用搁置否决权限制国会立法, 最终联邦法院不得不加以干涉,指出“只要国会委托代理人接受总统的否决文书,搁置否决就不能认为是正确的”,从而限制总统的搁置否决权。这一现象反映出( )
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 B.总统权力已凌驾国会之上C.分权与制衡原则得到贯彻 D.最高法院有权通过新法案
9.1689 年《权利法案》通过大幅度提高议会的权威实现了对王权的有效限制,并在议会内部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权力分割和制衡,同时还对个人的自由权利表示了相当程度的承认和尊重。这种新体制确立的历史意义是( )
A.工业资产阶级地位得到提升 B.权力逐渐由国王转移到议会C.封建君主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D.为政治民主化发展奠定基础
陕甘宁边区在第二次普选时,中国共产党把自已的代表严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创造条件让其它党派、阶层等当选,使他们得到参政议政的充分权利。这个举措( )
A.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B.巩固了代表工农兵的苏维埃政权C.扩大了国民大革命的社会基础 D.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1911 年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中,并无华侨代表之规定,所以华侨并无选举权。唯有“坐旁听席”。但在 1912 年 8 月,中华民国出台的《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中,就明确规定了华侨的参议员的名额和选举办法。这种变化反映出( )
A.中国革命的包容性增强 B.国民党内部组织日趋完善C.政党政治成为各方共识 D.资产阶级力量得到了充实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 年 2 月 I2),清王朝最后-位皇帝,中国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最后一位承绪封建法统的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正式颁布退位诏书,此诏书( )
A.实现了国家政权和平交接 B.具备了宪法和法律的性质C.宣告中国封建制度的终结 D.是各方面力量博弈的产物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提出:“在中国的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历史阶段实现之前,资产阶级革命并没有丧失其历史的进步意义;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历史又以客观现实限制了主观愿望。中共一大到二大的转变便是明证。”作者意在强调(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B.社会主义革命的迫切性C.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先进性 D.中国国情特殊性复杂性
14.1940 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 )
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 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
钱穆先生在评价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时候说:“当时的政党,似乎误认分党相争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党相争的胜负,不能取决于民众,转而各自乞援于军人。一般党员,则凭借党争的美名,来公开无忌惮的争权夺利。”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中国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党政治 B.中国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C.中国政党的组建缺乏基本的历史条件 D.各派军阀纷纷建立政党借此割据一方
16.1906 年,清廷启动预备立宪两年后,公布了《宪政筹备九年清单》,分年列示 1908~1916 年预备立宪应办事宜,预备事项中有 20%属于一般行政事务。清廷又谕令各部院制定本机构的九年清单,农工商部的共列 128 项,无一与宪政有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 )
A.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影响改革成效 B.中央集权走向式微C.新政改革未能突破政治体制本身 D.预备立宪不得民心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发布上谕禁止国民缠足,制定相关章程发展女学,并采取有步骤、分类别的方式来实现禁烟,除此之外还在禁毒和剪辫易服、婚姻习俗变革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这些改革
( )
A.大大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使清政府摆脱统治的困境C.源于鸦片走私后的白银外流 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化
秦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利用政权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文化结合起来。这表明, 商 鞅 变 法 ( )
A.以血缘政治取代了官僚政治 B.注重对秦文化的改造与整合C.维护了秦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D.使秦国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
19.1898 年 8 月,清廷为了解京官们对变法的态度进行一次民意测验,将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印发给各衙门官员签注,指出哪条可行,哪条不可行。结果全部认为设议院、兴民权不可行,包括那些拥护变法与康、梁关系密切的人士。这说明( )
A.清廷官僚“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B.维新派领导核心的脆弱性C.统治阶级内部缺乏深度改制的动力 D.戊戌变法违背了历史潮流
20.1981 年,专业户在我国农村的少数地区开始出现。到 1983 年底,全国农村专业户已达农户总数的 13.6%,经营内容由养殖业、种植业向加工、运输、服务、文化、卫生等行业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 ( )
A.说明土地所有制变革成效显著 B.得益于农村改革的深入开展C.促进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D.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
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刘三吾舞弊案、南北榜之争、南北榜事件,是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所录 51 名全系南方人,北方人一名未取。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
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证实所录取 51 人皆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共录取北方人六十一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朱元璋此举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拉动北方经济发展 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要 D.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唐宋科举考试中,在礼部贡院南门标示出需要回避的亲族名单,名单上记录的士子不再与一般士 子一同参与由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而是参加由吏部考功员外郎单独为其主持的考试,称为“别头试”。这 ( )
A.否定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B.提高了参加科考的门槛C.确立了科举考试的权威 D.凸显了人才选拔的公正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 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4.九品中正制之中正官最初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晋以后,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其中郡的小中正官可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但仍需经司徒任命。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据此可知( )
A.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C.中央选举权利得到加强 D.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亦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 )
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世纪 50 年代,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也加大了政府工作量,这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专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这表明( )
A.文官制度推动了英国经济发展 B.英国官员选用制度存在弊端C.经济发展催生英国文官制度 D.官僚队伍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在位时期(1760-1820),中高级文官雇人代职现象习以为常。如内政部书记员布莱次克,每年用 81 磅 13 先令雇人代职,而他自己则为大法官厅高级文官威廉·弗累泽代职,年收入达 227 磅 3 先令。这一材料揭示了( )
A.封建专制王权下的腐败现象 B.英国改革官员录用制度的必要性C.英国文官制度建立初期的不足 D.责任内阁制存在“政党分肥”现象
28.1904 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 85%以上,而从 1905 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 2/3 以上。1909 年,湖南 1262 所学堂中,官立仅 400 所,占 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 )
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
29.1929 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 1933 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30.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亟待休养生息,为了尽快恢复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各统一战线均采取党
管干部的方式进行高效集中管理,由党委进行统一负责。据此可知( ) A.高度集中政治经济体制建立 B.党管干部符合时代背景需要 C.开创了党管干部的新型模式 D.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迅速完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 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
“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 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 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 200 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 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8 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2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从先秦《上计律》起,到清朝的六法考吏,考课之法一脉相承。汉时,已有单行法规《上计律》。“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上计由丞相府、御史府主持,考课之后,根据政绩, 增秩、迁官、赐爵或降俸、贬职、免官,违法犯罪者依法治罪。《晋律》中规定了官员考核的内容包括: 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录囚徒……理冤枉等。唐代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考课的具体法规,明确规定考核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慎、公、勤,是考核官员的道德标准,“二十七最”
是依官员职务性质不同而界定不同的要求。明代文官考核的最高主考官以及考核监督者都是皇帝,明代的统治者深知官员贪污腐败的危害,贪污者付有司治罪。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等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 1870 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也开始实行。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
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专业化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 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并建立专门的执行局独立于各个部门,与政务官分开办公。
——摘编自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景。(8 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
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 500 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
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 300 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
入 200 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 200 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 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一、二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3 分)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4 分)
结合材料一、三,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提出担任官职新的条件各是什么?相同作用是什么?(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