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0:2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人好比河流,所有河里的水都一样,到处的水都一样,可是每一条河里的水都是有点地方狭窄,有的地方宽阔,有的地方湍急,有的地方平坦,有的地方清澈,有的地方浑浊,有的地方清凉,有的地方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各样的本性的胚胎,有的时候表现出这样一种本性,有时候表现出那一种本性,有时变的面目全非,其实还是原来那个人。
——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复活》原著内容,把握聂赫
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
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
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走近文学大师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人性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从这些思考中可以看到托尔斯泰精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托尔斯泰对人性的思考主要由俄罗斯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激发的:一方面,传统的俄罗斯是宗法社会,东正教决定了人们思想感情的方式,托尔斯泰也深受东正教的影响,不管他的态度是接受抑或是有所保留;另一方面,欧洲的启蒙精神亦深深影响着俄罗斯,这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俄罗斯传统信仰的根基,启蒙精神对托尔斯泰的影响亦是显著的,这使得托尔斯泰对东正教基本的教义体系产生怀疑,他不会像一般教徒一样思考信仰问题。但是,托尔斯泰也并没有完全走向欧洲的个人主义的启蒙立场,所以,他对人性的思考常常游离于二者之间,有时像一个教徒,有时像一个人本主义者。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的风格主要特点是朴素。力求最充分最确切地反映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虽然在艺术上要求严格,却不单纯以技巧取胜,不追求形式上的精致,也不回避冗长的复合句,而只寻求最大的表现力。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问罪过,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复活》的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骗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走进文学作品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他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读准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踱步(duó)
环节一:自学反馈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人物 事件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探监→相认→赎罪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环节二: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任务设计:一年一度的校园话剧节到了,同学们想把《复活》节选)内容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演出的成功,希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筹智慧。语文课代表正着手剧组的筹备工作,准备组建编剧、导演、演员(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海报设计、沙龙研讨五个小组。
选角及镜头的把握非常重要,请你深入研读文本,揣摩从会面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情感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演员该如何把握一些心理上的变化?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活动一: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
1.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
(注: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玛丝洛娃的形象。)
活动一: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
玛丝洛娃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段)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仍然高兴有人来看她,特别是衣着体面的人,“嫣然一笑”是她作为妓女的习惯表情。
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15段)
“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段)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过了一分钟,玛丝洛娃从边门走出来。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段)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可爱的姑娘,眼睛“特别有神”,让人无法讨厌她,作者这样写激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没有什么罪可赎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全完了。”玛丝洛娃说。接着,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会赎罪,她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微微一笑”,这笑是做妓女的习惯表情,也表达了对聂赫留朵夫的厌恶。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
“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54段)
神态描写。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语言描写。玛丝洛娃不相信聂赫留朵夫的话,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妖媚地笑着向她要了十个卢布。
“你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语言、神态描写。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何必提那些旧事。”她冷冷地说。(69段)
语言、神态描写。表明聂赫留朵夫过去给她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她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真怪!”她又说了一遍,接着摇摇头,向铁栅栏那边走去。(78段)
语言、动作描写。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关爱极度的怀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2.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
请认真阅读相关片段,概括回答。
活动一: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4段)
“我想见见您……我……”(5段)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段)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21段)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60段)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1段)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段)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段)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一个是精神的人,
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
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
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环节二:研讨小说主题,理解“复活”的深刻含义
合作探究,谈一谈“复活”的含义。
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
②玛丝洛娃的复活: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
③社会的复活: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
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来看,聂赫留朵夫在赎罪的过程中,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他实行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他的无私的爱变得更加博大。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像所有的人那样,(自己)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托尔斯泰)
“道德自我完善”是托尔斯泰提出的一条拯救之路,它依靠的是每个人自己的力量。因为这种拯救靠个人的猛醒、忏悔和改过自新的行动,是自救式而非他救式。这种自我完善并不能消泯一个人犯下的罪,但因为在自己曾经的罪迹面前有了觉悟,对尘世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在从兽性的人走向精神的人的路途中,一个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生命,即得到精神上的复活或者说是新生。
【素材运用】适用主题:弃恶扬善、道德自我完善、追求优良的精神品质等,如2015年全国卷一《女儿举报老爸》、2009年海南卷《诚实善良》。
示例一:托翁笔下的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的贵族”,他认为“一种坏行为只是为其他坏行为铺平道路而已,可是坏思想却拖住人顺着那条路走下去,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他抛弃贵族阶级固有的利己主义劣根性来完成自己精神的复活。在大千世界中,善良的心灵也许并非遍布漫山遍野,但也如星星之火,足以照亮黑夜。为人处世,当从善如流、嫉恶如仇,在污浊俗世中自觉追求优良的精神品质,在善念中前行,时刻反思自己,拒绝做“动物的人”。
【素材运用】适用主题:树立善的信念、对生活充满渴望等,如2018年天津卷《器》,2010年山东卷《人生》。
示例:善的信念就像黎明前的一只飞鸟,它带我们翱翔黑暗,跨越山丘,在枝头畅想充满希望的未来,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其实生活就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地上升,不断地改变自己。《复活》中的女主人公便是这样一个存在,我们眼见她无辜受伤、日渐堕落,如明珠蒙尘,令人心生不忍。但源自内心的热望与爱的本能驱使她重拾信念,拨开云雾获新生。即使受尽苦难,也依然回归人性中最美好的地方。
王尔德曾说:“吾辈皆处沟渠之中,但无碍你我仰望星空”。你我虽然微小,但至少有一个空间,有一方土地,不要让纷乱打磨了你对生活的热情,不要让黑暗侵占了你对光明的向往,不要让邪恶攻陷了你心中的善良。把平凡的生活过的诗意昂扬,把人性的力与美发扬,走向精神的复活与张扬。 不蹉跎,不抱怨,不逃避,不借口,自信满满,积极向上,给心灵留一个空然间让善良永驻其间。
检测与作业答案
1. D A.赎职一渎职;B.窘态必露一窘态毕露;C.珊珊来迟一姗姗来迟。
2. B 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
3. 虽然罗丹仙逝,但他悲天悯人的思想会因雕塑《思想者》的流传而永存;虽然列夫·托尔斯泰去世,但他爱国情感会因小说《战争与和平》的传布而永恒。
4.(1)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
(2)表现了冉娜善良、勤劳、知足的性格特点,她关心丈夫、操心孩子,希望孩子健康,祈祷丈夫平安,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