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3:0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练习卷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    )  皂荚(    )
桑椹(    ) 油蛉(    )
斑蝥(    ) 秕谷(    )
拗(    ) 觅食(    )
倘若(    ) 鉴赏(    )
啄食(    ) 渊博(    )
收敛(    ) 系绳(    )
二、选择题。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缠络(luò)攒成(cuán)  脑髓(suí)
B.菜畦(wā) 轻捷(jié) 云霄(xiāo) 鉴赏(jiàn)
C.桑椹(shèn) 油蛉(líng) 倜傥(dǎng) 白颊(jiá)
D.斑蝥(máo) 脊梁(jǐ) 和蔼(ǎi) 秕谷(bǐ)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契 海枯石烂 诀别 眼花瞭乱
B.嘈杂 人声鼎沸 制裁 轻而易举
C.娴熟 顾名思意 幅射 月明风清
D.藉贯 粗制滥造 荣膺 一泄千里
4.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迹罕至(稀少) 敛在(收拢)
B.人声鼎沸(翻滚) 攒成(凑在一块儿)
C.觅食(寻找) 鉴赏(鉴定)
D.拗过去(弯曲) 宿儒(长久从事某种工作)
5.下列文字空白处标点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A.“ ” , ? , , , ,
B.“ ” , …… ? , , ,
C.“ ‘ ’ ? …… ” , ,
D.“ ‘ ’ …… ” , , ,
6.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式表明写作顺序是从概括全景到突出局部。
B.两个“不必说”的内容是略写,“单是”的内容详写。
C.两个“不必说”是为“单是”作铺垫的。
D.这个句式表明这段文字是按由近及远的顺序写景的。
7.文章在写百草园时插入了美女蛇的故事,选出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目的是使鲁迅懂得做人之险。
B.这个故事是长妈妈讲的,它表明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C.这个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也给这个儿童乐园增添了情趣。
D.这是一个迷信故事,鲁迅有力地批判了长妈妈的迷信思想。
8.“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三、作文。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捕鸟连续使用了九个动词,准确、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在写作中,学会正确地使用动词,能将某一动作过程描摹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读起来感同身受。请运用这种方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四、语言表达。
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第九自然段中的三个“也许”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五、现代文阅读。
11.阅读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回答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
(2)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我”在泥墙根一带动手做了哪四件趣事?
(4)下面对本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童心童趣: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5)请仿照本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12.阅读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思,在百草园
刘宗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为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墙脚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现在大都枯黄萎谢,可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儿,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是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因生命结束而消逝,反而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儿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
(1)第②段描写的百草园的景物有什么特征?对后文描写百草园中的草起什么作用?
(2)第③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第⑧段中“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请说说这两句话的含意。
(5)本文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写了百草园的景物,由于表达的目的不同,描写重点也不同。本文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详写这些?
六、填空题。
13.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    、   、   。
(2)本文选自散文集《   》。鲁迅在文中回忆了听    讲美女蛇的故事,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在    里读书等往事。
14.填空。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用“从……到……”的格式,表明本文主要是以    变换为顺序来进行记叙的,记叙了    和    这两个地方给儿时的“我”留下的美好的回忆,也有人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带有比照意味。
1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16.说说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段中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1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样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虫的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字词书写
1.【解答】答案:
záo jiá
shèn líng
máo bǐ
ǎo mì
tǎng jiàn
zhuó yuān
liǎn jì
二、选择题。
2.【解答】A.“脑髓(suí)”应读“suǐ”;
B.“菜畦(wā)”应读“qí”;
C.“倜傥(dǎng)”应读“tǎng”;
D.正确;
故选:D。
3.【解答】A.“眼花瞭乱”的“瞭”应为“缭”;
B.没有错别字;
C.“顾名思意”的“意”应为“义”,“幅射”的“幅”应为“辐”;
D.“藉贯”的“藉”应为“籍”,“一泄千里”的“泄”应为“泻”。
故选:B。
4.【解答】ACD.正确。
B.有误,人声鼎沸的沸应是“沸腾”的意思。
故选:B。
5.【解答】根据句意,这里表述的是“我”向先生求教的事。“先生……怎么一回事”是“我”问先生的话语,应添加引号;“怪哉”是一种虫的名称,应加引号,因为是在直接引用中再次用到引号,所以“怪哉”应使用的是单引号;“怎么一回事”表示疑问,用问号,但是想问的问题还没有说完,所以后面还应使用省略号。注意的是这都属于直接引用的内容,省略号应在引号的里面。“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交代时间,中间只是短暂的停顿,所以“生书”“时候”后用逗号。
故选:C。
6.【解答】ABC.正确;
D.不是由近及远的顺序,而是由上到下的顺序。
故选:D。
7.【解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都是为了表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故选:C。
8.【解答】私塾先生是个和蔼、质朴、方正、博学的“宿儒”,严厉的时候,也不过是瞪几眼,虽然备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矩,但都不常用。先生念起古文来,摇头晃脑,陶醉其中,又让人觉得天真可爱。可见先生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故选:D。
三、作文。
9.【解答】答案:
示例:他弯着腰,手不停地前后左右拍着篮球,两眼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破了两道防线,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到筐内。
四、语言表达。
10.【解答】三个“也许”连用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能肯定,只是一种猜测。
答案:
排比。表示猜测、估计或不能肯定的语气。
五、现代文阅读。
11.【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及段落的作用。文段从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了百草园在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和我在百草园捉虫子里的趣事。据此可概括为:百草园里的自然景物及“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趣事。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①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准赏析的角度。这个句子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连接,总体的介绍了百草园中的有趣景物比比皆是,并做到了详略分明,最后“单是”句,指出了本段描绘的重点,引出下文的内容。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作答即可。②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3)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一句即写了两件事,分别为:翻短砖、按斑蝥,后面还写了拔何首乌和摘覆盆子的事。
(4)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注意生活常识和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一般都是错误的。
ABD.正确;
C.有误,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造句的能力。造句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的例句,然后根据例句的格式,用上指定的关联词语,即可作答。
答案:
(1)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①“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
②拟人。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4)[解析]C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
(5)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画眉在婉转地歌唱,白头翁在喳喳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单是山间的那条窄窄的小溪,就有无限乐趣。
12.【解答】(1)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作用分析。第一问由“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可得出答案:苍翠葱茏。第二问,这一段写百草园的全景,交代了草生长的环境,百草园的生机对草的生机活力具有烘托作用。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文章中间的段落在结构上通常是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等作用。第③段“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承接上文“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引出下文在泥墙根处对草的感慨等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段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结合“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句分析,“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句是说草象征着无私奉献、顽强奋斗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象征着这种精神的草的热爱,表达了这些精神也激励着其他革命者,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
结合'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船,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崛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句分析,“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句中“阳光和雨露”指的是祖国的培养。这句话的意思是,百草园里的草被祖国培养,将来一定会报效自己的国家。“我不也是这个园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园里走出来的人”句是说“我”如同园中小草,被祖国培养长大。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精神的承载,“我”被这种精神洗礼了,要走出来回报祖国的培养,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5)本题考查材料的详略安排的理解。
本文的②——④段,⑦⑧两段都是在写百草园的草及草的精神,所以是详写。结合“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句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缅怀,作者是用百草园的草的精神象征了鲁迅先生的精神。本文是借缅怀鲁迅先生,抒发了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振兴中华的情怀,而草的精神,承载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自强自信,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因此详写了草及其精神。
答案:
(1)苍翠葱茏(或“生机勃勃”)。描写了草生长的环境,对草起到烘托的作用。
(2)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3)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和以他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无私奉献和顽强奋斗精神的赞颂之情。
(4)“我”如同园中小草被祖国培养长大。百草园是鲁迅先生精神的承载,“我”被这种精神洗礼了,要走出来回报祖国的培养,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5)本文详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草以及草的精神。因为本文是借缅怀鲁迅先生,抒发新时代的我们需要努力奋斗、振兴中华的情怀,而草的精神,承载了鲁迅先生的精神——自强、自信,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一生。
六、填空题。
13.【解答】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把握。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作品集有《朝花夕拾》《呐喊》等。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2)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在文中回忆了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跟随寿镜吾老先生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等往事。
答案:
(1)周树人 豫才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2)朝花夕拾 长妈妈 三味书屋
14.【解答】结合课文,从题目提示“从……到……”的格式可知,作者主要以“空间”为变换顺序进行介绍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儿时回忆。
15.【解答】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的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塾教育的不满。
答案:
这一细节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主题。
16.【解答】解题时要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紧扣中心和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来分析。本题考查段落内容与句式的理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采用层层递减的形式,对比强调前者。因此与前面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相比,泥墙根应该是景色最差的地方。作者运用一个“单是”突出自己重点描写了泥墙根一带的景物。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答案:
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重点突出局部景物,写出了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
17.【解答】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们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动怒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过去的教育是私塾教育,所读的书也是指定的书,书本之外的问题是不给解答的。在老先生看来,我问的这个问题,认为我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表明了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