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必修下第一单元3《齐桓晋文之事》(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3: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 必修下第一单元《齐桓晋文之事》(二)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节期间追《狂飙》了吗?第三十五集,徐忠劝降杨健看过吗?(此情节学生讲最好,重点突出徐忠的谈判技巧与语言艺术。)在省教育整顿指导组的追查下,京海电力局副局长杨健因为经济犯罪即将败露,他与电力公司老总马涛谋划乘船出逃国外,被特警包围在码头,由于二人携带枪支,接下来也许会负隅顽抗爆发枪战,但他们的结局已经注定,要么是被当场击毙,要么是被抓获归案。面对特警喊话劝降,杨健提出要与指导组组长徐忠见面。而徐忠马上就出现在现场,完全暴露在杨健马涛射程内的开阔地带,冒着生命危险喊话杨健,并且成功劝降,把伤害降到最低。那么徐忠是如何打动杨健的呢
肯定杨健,让杨健回忆起曾经的荣誉与尊严,放弃抵抗。
杨健曾经是禁毒支队的队长,他设下一个规定流传至今,那就是不管谁死了,名字都得留下来,点名的时候一定要点到,所有人帮助他们回答,代表他们还活着。徐忠开始按照人名点到,点完了在场的人,他开始倒酒,把这瓶酒倒在了地上“致敬英雄”,然后开始点“牺牲的战士”,每点一个,支队的人开始高声喊“到”,周围所有武警,督察队以及警察一声接着一声的喊“到”,四面八方的声音传来,场面非常震撼,让杨健想起了曾经的队友,想起了曾经的光荣岁月,回到曾经的缉毒生涯。氛围烘托得差不多了,徐忠开始点“杨健”,一遍又一遍,杨健终于想起来了,他曾经也是警察,只是中间走错了路,如今到了该选择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他不是供电局的副局,不是逃亡的罪犯,而是缉毒队的一名成员。这一场点名,成功地说服了杨健,成功地勾起了杨健的荣誉感,让杨健放弃了抵抗。
所以劝说也是一门学问,讲究“认知突破”和“心理尊重”,徐忠就是做到了这两点,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劝说齐宣王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教学过程(因为是自读课文,整节课主角为学生,教师适时引导即可。)
任务1:梳理劝说思路,体会论辩艺术
活动1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面对一个主张霸道的齐宣王,孟子是如何一步步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王道观点的呢?
【明确】主要分三步:
1.改换话题,行王道也可实现霸道。
【补充材料】
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但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因此,这与齐宣王要的“齐桓晋文之事”不同。
孟子撒了谎,实际上孔子谈过桓文之事,如《论语·宪问》中,“子曰:‘晋文公谲(狡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等。
把话题转移到“王道”,顺着齐宣王想称霸天下的心理,说行王道也可以统一天下。所以一下子引起齐宣王的兴趣,他问怎么才可以称王?”于是孟子顺势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 靠近话题,肯定齐宣王有王道之心。
在孟子反复的表扬赞美之下,齐宣王逐渐对王道产生了认同感,感觉王道并不是高不可及的理想,自己竟然也具备实现王道的基础。
3.推进话题,想行王道,就行能王道。
王道与霸道虽然不同,但行王道属于愿不愿的问题,只要想行王道,就能行王道。
4.落实话题——行王道以王天下。
在抓住齐宣王进取之心的基础上,孟子水到渠成地向齐宣王道明了自己的为政主张。
活动2请学生确定一个标准,为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落大意,理清说理层次。
【示例之一】(按两人对话的内容)
第一阶段 (开头——无以,则王乎)
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
【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
第二阶段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孟子策略: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
第三阶段 (王说——然后快于心与)
齐王悦再问王道——孟子以比喻“一羽、秋毫”设问——王否定——孟子提出“不愿为与不能为”——王问不愿为与不能为之异——孟子提出“推恩于民”——孟子问“快心”。
【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第四阶段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提出“求大欲”——孟子问大欲——王笑而不言——孟子追问大欲——王否定——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王问理由——孟子警告有灾——王问原因——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孟子再提“发政施仁”。
【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第五阶段(王曰:“吾惛……”——结尾)
王三问王道——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孟子策略:阐述仁政的具体措施】
【示例之二】(按交谈的本质逻辑)
1.有没有仁政之心——基础。
2.想不想去行仁政——关键。
3.为什么要行仁政——原因。
4.如何行仁政之术——做法。
【小结】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任务2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
参考示例: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
【参考答案】①孟子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但是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自己的主张,但是不会有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何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更适用于太平盛世时期的国家建设,而不适用于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无法实现。
②孟子的“王道”思想中所表达的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爱惜民力、发展民主的主张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称颂,也成为一代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其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源。
任务3.从梁惠王、到齐宣王,凡是和孟子对话的君王都会被孟子说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应对才能不被孟子占据主动?
参考示例:
只能在语言交际层面想办法,不能利用王的权力。
不听孟子讲故事;尽量不要提问;避免回答问题。
任务4:为什么孟子的思想会被后世接受呢?
【参考资料】孟子思想:
①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于人,治人者食人,天下之通义也。
【参考答案】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了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①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时代意义:孟子的思想具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核心就是“民本思想”。民贵君轻,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至今在我们的思想领域里有着重大影响。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任务5试着结合时事,联系身边现实,谈谈我们国家当下 哪些做法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
保民(疫情面前,生命至上,一个都不放弃)
富民(脱贫攻坚,全民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教民(打击垄断,共同富裕,人人皆有盼头)
三、布置作业
人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生活?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一命题,课外选读《论语》《孟子》,你认为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给我们当代人提供了哪些指导,请将你的感受与思考整理成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