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二单元第5课《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促进思维发展。
4.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
教学重点:
仔细品读本文中有关“工匠精神”的论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学会拒绝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教学难点:
梳理本文中事实和观点的关系,赏析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教学准备:工匠精神相关资料、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从匚从斤。”今天的“匠”,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由“匠”字在《说文》里的意义,引申出“匠”字的时代意义——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构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一个“匠”字的传承,暗示了由工匠的手艺到手艺精神需要长久坚守。那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李斌,1972年生,曾为“武大郎”(武汉大学新闻系)。著名新闻评论员。工作后当过几个月“农民”(农村组) ,作为“选调生”,干过一年半“舆论监督”(新华视点室),其余岁月包括今天仍“就业”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多篇评论性文章。
2.写作背景
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
三、解题
1.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具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新闻媒介中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方式。特点:具有议论文的特征,有论点、论据和论证,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时效性特征,立意新,有文采。
2.解题
标题《用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用“工匠精神”是手段,“雕琢”是指过分地修饰(文字、语言);或对某事物修改使其更为完善。“时代品质”是目标。“时代品质”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产品,还有人品,时代风尚等。文章短小精悍,深刻阐述了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和丰富内涵,呼吁人们践行工匠精神。
设置问题:
(1)什么是工匠精神?
(2)为什么要传承工匠精神?
(3)文章是如何论证工匠精神的?
(4)通过学习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四、文本学习
任务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活动一:学生速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这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又是怎样引出这一中心话题的?
明确:
(1)中心话题是工匠精神的时代特征。
(2)开篇从生活的时代特征和企业打造金字招牌的角度引出话题——时代和企业都呼唤工匠精神,紧扣“时代品质”,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第一段)
2.本文围绕“工匠精神”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证
明确:
(1)由“匠”引申出“工匠精神”的内容(技艺层面);拥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和国家会变得更为不凡。(第二段)
(2)“工匠精神”的作用——改变现实的力量;“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对国家的发展和进步都有意义。(第三段)
(3)“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精神层面与人生层面;时代意义是治疗社会浮躁风气与短视心态,倡导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第四段)
3.第二三四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是由内容——作用——意义的递进关系。
4.思考文中所说的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
学生齐读第四段,思考后回答。
明确:
在第四段中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是:炉火纯青的技术;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废寝忘食、尽心竭力地付出;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技近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该段落从各个方面、由浅到深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回答了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的问题,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5.那第五段又论述了什么?
明确:个人、企业和国家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时代气质的体现。
6.小结。
文章的思路:
第一总分(1):引出话题——工匠精神。
第二部分(2-4):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三部分(5):总结工匠精神对个人和时代的重要意义。
任务二:学习论证方法
活动二:学生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学习论证方法。
论证就是指将自己所主张的观点阐述出来后,用论据证明观点可靠与真实的过程。
论证方法:用事实和理论论据证明论点的手段和方式,即用论据怎样证明论点可靠与真实的过程。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1.在本文中,作者在论证观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①引用企业家的话,写出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②引用《说文》里对“匠”的记载,写出“匠”古已有之,然后写出其演变;
③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论证;
④引用日本匠人秋山利辉(文中没有署名)的话“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论证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⑤还有来源于《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来源于《庄子》里的“技进乎道”“超然达观”,来源于《礼记》里的“至善”等。
引用这些内容,并加以分析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分析,使工匠精神更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用“不是……而是……”边破边立,突出了工匠精神的作用。
(3)类比论证
“像手工匠人一样……企业……”,以手工匠人和企业进行类比,写出了企业拥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4)假设论证
若没……怎能有……”则是假设论证,写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
五、总结
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
(1)时效性。它兼有新闻和评论的双重特点。
(2)针对性。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的评述。
2.评论性(议论文)
(1)观点准确。观点要明确,选取要准确,分寸把握要适度。
(2)说理明白。多用摆事实、对比、讲道理等论证手法。
(3)思想深刻。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局部。
图片
六、课堂延伸
1.阅读下列材料,谈一谈自己收获和启示。
材料一: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不过,如果碰到错综复杂的结构,我还是兢兢业业,不敢怠慢,动作很慢,下刀很轻,聚精会神,小心翼翼的。”
材料二: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第一人。高凤林能将焊接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在焊接时间上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技艺高超,非常人所能想象,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材料三:
錾刻大师孟剑锋,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在只有0.6毫米厚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而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靠的是毅力和意志,专注以及精湛技艺。
材料四:
中国著名宣纸高级技师周东红.是我国书画家“御用”宣纸制作师。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捞纸的工作,不嫌工作简单和枯燥,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他也一直以来保持着宣纸成品率100%的纪录。
从以上材料中,结合工匠精神,谈一谈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①_______: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而这种制作意识的反面,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当然,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②________,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但它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③________。
答案:
①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
②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
③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解析:
语段论述的是什么是工匠精神以及工匠精神的作用和体现,第一处根据“制作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这突出的是其具体的定义,可以填写为“精雕细琢的制作意识”;第二处根据“制造业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盈利”,这强调的是其盈利的具体方式,可以填写为“坚守工匠精神的业主也不例外”;第三处根据“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这是总结,突出的是其具体意义。
七、作业。(略)
板书设计:
工匠精神内涵:技术;热爱;付出;追求;卓越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假设论证、类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