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身处暗流,仍要提灯远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纵然身处暗流,仍要提灯远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30: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纵然身处暗流,仍要提灯远行——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家傲·秋思》是部编本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的第一首,是一首苍凉悲壮的边塞词,体现了作者范仲淹在思家与报国的矛盾中毅然选择为国坚守边塞、杀敌护国的崇高情怀。范仲淹首次把边塞风光写入词中,一扫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成为开启宋代豪放词风的先驱。
二、学情分析
面对范仲淹,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在文言文拓展练习中学生了解到的是勤奋苦学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学生们认识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者范仲淹,再学《渔家傲·秋思》,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再结合注释,理解词意应该没有难度,对文本的意象以及体会意象所表达的词情,应该也没有难度,但是学习古诗的最终目的,除了积累基本的知识之外,还在于了解一个人,明白一个人,并最终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借助必要的背景知识,我们会在短短的64个字的词中了解范仲淹,感知他坚守边塞、为国杀敌、志在家国的拳拳之心。
三、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感受词风,理解词意。
2.品读感悟,读出词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3.拓展延伸,感受词人志存天下家国的崇高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抓住词中的意象,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难点:结合背景资料,从词中的典故中读出范仲淹的志在家国的高尚品格。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1.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2.PPT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范仲淹,同学们的耳边一定会回荡一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宣言,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而忧愁的?
(二)朗读感知,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析题:明确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一首词的题目。
(1)朗读感知,明确韵脚,读出兀傲凄壮,铿锵有力的词调。
(2)了解写作背景。
资料补充: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他到任后,军令明白,爱抚士卒,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修筑防御工事,一改军中涣散之态,军民上下一心。无奈朝廷军力薄弱,只能采取守势,不敢轻易出兵,也无法彻底平定西夏叛乱。
2.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读懂词意。
预设文中典故:
浊酒: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守陋巷,教养子孙......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可见“浊酒”是指家乡的土酒,可以延伸为家居的普通生活。
燕然未勒:燕然未勒: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后汉书 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三)品读字词,体会词人的崇高情怀
1.抓住意象,读出词中的悲苦之情
(1)自古逢秋悲寂寥,这首词的题目是秋思,请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试试你能读出词人怎样的“悲”情?
预设:
词中的意象——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羌笛、霜、白发、泪
(2)想象画面,读出这首词流露的“悲”情:
我从____这一意象中,我看到____画面,悲/苦在_____ 。
示例:我从“雁”这一意象中,我看到秋风悲号,大雁奋力南飞,毫无留意,急于逃离的画面,悲在边塞气候恶劣,不宜久留,但戍边将士却难以像雁一样离开。
预设:我从“边声”“千嶂”“长烟”“孤城”一系列意象中句读出了延州孤立无援,将士个个神情紧张,严守城门,军事形势一触即发的画面,悲在战事紧急,危险重重,危机四伏。
我从“浊酒”“羌笛”一系列意象中读出忧心忡忡的词人在苍茫的夜色中,端起酒杯,想起自己万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悠悠笛声闯入耳际,词人望向家乡方向的眼神更加深邃,悲在思家心切却难以踏上归途。
(3)指导朗读,读好《渔家傲 秋思》。
学生品读句子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朗读,注意停顿、重音体会词中的“悲”情。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注意停顿,读出词人思家念亲的孤独之感。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注意重音“千嶂里”“孤城闭”,读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战事紧急,环境闭塞,危机四伏的紧张之感。
2.品读典故,读出词中的豪壮之情。
有人说范仲淹的政治宣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首词是否也能体现他的“忧乐”观呢?
预设:从“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中可以读出词人想着战事未平,战功未立,所以没有办法也不愿意计划回家。体现了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政治抱负。
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读出将士们都睡不着觉,都留下思乡的眼泪。然而词人的那一头白发,应当不仅仅为思乡而白,更是为国而白,那眼泪不只是为自己落,也为和他一样戍守边塞的士卒而落。
资料助读(ppt):
今边略未固,兵力未强,威令不扬,战斗多覆。
——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
师总结:尽管词人很想念家里的普通生活,但是词人的心中想着自己还没有像窦宪那样“去敌三千里”,让国家的边境安稳,让战争停止,重扬大宋威名,那么归家是不会去计划的。在思家与坚守的矛盾中,词人毅然选择留下,为国家而驻守边塞,为边塞的百姓和乐生活而留下。所以尽管词中意象悲凉,但是词人的心坚定的,执着的,豪壮的,慷慨的,就像这首词的词调一样悲中有壮,兀傲凄壮。
3.配乐朗读,感受“悲中有壮”的意味,体会词人的崇高情怀。
(四)读词知人
你读出一个 的范仲淹?
资料助读:
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1040年,面对已成孤城的延州,范仲淹自请知延州,军纪严明,数月之内解除延州危机,深受军民爱戴。
1043年,宋仁宗召他回朝任枢密副使,他五次上书推辞,后任参知政事时,有主动请辞离开朝廷,奔赴边塞,防止敌人再度入侵。
1052年,范仲淹扶疾上任颍州,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
预设:
我读出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范仲淹。
我读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范仲淹。
我读出了一个爱国爱民的范仲淹。
......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写出词人思乡情真、爱国情重的真实情感,词格苍凉悲壮,人格厚德坚毅。他是写边塞词的第一人,他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堪称世间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