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诗现存于世的约340余首。
其词引领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其诗清新雄健。著有《东坡全集》。
风雨一生,豁达一世
写作背景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当时作者被贬至密州,政治上失意潦倒,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朗读课文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
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多好的日子啊。
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宫去,
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清寒。
那么,就让我在人间的月光下翩翩起舞吧,
那清朗的影子也随着人在舞动,
此情此景,什么地方能比得上人世间呢?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
照着那没有睡意的人。
月亮啊,你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
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又亮又圆呢!
人世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
这样的事从古以来就是难以十全十美的。
只希望我们都能生活得平安长久,
那么虽然相隔千里,也都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了。
诗句详解
词前小序
作用:交代写词的时间、缘由,总领全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点明写作时间
说明本词表达的感情不止一方面
因何而醉?
作词原由。
诗句详解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流露出对宇宙时空的困惑。同时,又好像是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举杯邀明月,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一问青天
二问青天
作者对宇宙进一步思考,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进一步。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苏轼把酒问天,情感是高亢激昂的。
高亢激昂
诗句详解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个字之间的转折,写出了作者既向往天上的清静、自由,有留恋人间的矛盾心里。
“欲”字,表达了词人对天上仙境的向往之情,表现出遗世独立的一面。也同时表达了对人间生活中仕途不顺、亲人别离等种种不顺意的怅惘感慨之情。
“恐”字,写出了词人的犹豫和徘徊,流露出词人“出世”和“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徘徊矛盾
诗句详解
高处不胜寒
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
渴望回到朝廷,但又因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而不愿回朝廷做官;
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
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诗句详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清影”营造了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诗人的孤独、苦闷。
由幻想天上,回到热爱人间的现实中。表现作者随缘自适 、自我派遣的乐观心态。
上阕: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心理。
上阕苏轼表面上写的是“天上”“人间”,实际上他还在思考什么?
思考自己的政治仕途。
“清影”说明在月宫上只能形单影只,“何似”是指哪里比得上,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又确立了“入世”的立场。
诗句详解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品字:“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人眠的情景。
赏句:既写月光,又写月下的人这样自然过渡到思念亲人的主题上来。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
别时圆?
表面上对月的怨恨,实际上写出了与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
通达热烈
抑郁惆怅
三问月
诗句详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变化引出月亮的盈亏变化。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叹息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洒脱旷达的一面。
富含哲理:自古以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总有坎坷缺憾。
豁达通透
四问心
诗句详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乐观超拔
词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尽管人间有离别、有缺憾,但生活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和天涯相隔的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也是一种安慰。
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诗句详解
问天
问月
问心
“偏” 惆怅
“古难全” 释怀
“共” 祝愿
通达热烈
徘徊矛盾
高亢激昂
抑郁惆怅
豁达通透
乐观超拔
中秋月圆之夜,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难免抑郁惆怅,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豁达通透。又推己及人,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心系全天下的人们,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乐观超拔。
体会心路历程
诗词主旨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月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反映了词人宦海失意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乐观旷达的胸襟。
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实景:
虚景:
联想:
想象:
宫阙(琼楼玉宇)
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写法探究
拓展延伸
苏轼其人
拓展延伸
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康震讲苏东坡》)
苏轼其人
拓展延伸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位乐观旷达的高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他成熟于一场灾难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
苏轼其人
老师寄语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四海飘零,但他有一种超然的格局,无论面对什么,总能泰然处之。身处顺境,他能享受最好的;身处逆境,他能承受最坏的。他能享受命运的馈赠,也能承担人世的打击,无论好的坏的,都变成了他生命里的风景。
他的乐观、豁达,面对困难的生活态度令人敬仰、佩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