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4《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 4《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36: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 八年级下册《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选自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吴伯箫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串起与灯笼有关的回忆与联想,表达对旧时民俗以及家乡的思念之情,更是以小见大,借“灯笼”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本单元课文或表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要求学生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作者情感,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散文的赏析能力,能初步读懂文章内容,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挖掘和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会流于表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灯笼”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明确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本文简洁典雅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灯笼”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情感,明确灯笼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把握本文简洁典雅的语言风格。
【教法学法】
教法:提问法、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圈点勾画法、批注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自读课文——忆灯笼事
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自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和批注法完成以下问题:
1. 作者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到了哪些事?
明确:
打着灯笼接祖父回家;母亲为我准备纱灯,等我下学;村头挑一挂红灯笼照亮夜行人;元宵节赏花灯,跟着龙灯跑半夜;族姊远嫁,灯笼相伴;在纱灯上描红;对宫灯的想象;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
2. 灯笼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线索作用,串联起全文。
三、悟读课文——析灯笼情
1.文中作者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诸多事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预设:
祖孙情、母子情、家乡情、民俗情、文化情都较容易分析出来。最难的当属第11自然段和第12自然段。设置合作探究问题:
文章第11段谈历史,抒壮志,“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为什么第12段又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出示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事件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这一时期,他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对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抱着迫切的期待。
师生对话,明确:作者借灯笼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担忧,希望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抵御日寇,保家卫国,抒发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由小到大,饱含浓浓的家国情怀。(完善板书)
2.思考:灯笼在文中除了起线索的作用外,还有何作用?
明确:灯笼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四、品读课文——典雅语言
《灯笼》一文,满载着作者的美好回忆,寄托着作者美好的情感,语言也是令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主品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交流。
预设:
1.岁稍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短句,语言简洁、含蓄)
2.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就会想起……想起……想起……想起……
(排比句,增强了音韵美)
3.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四字短句,化用古诗,典雅有味)
4.宫灯……翠羽流苏……暖融融的春宵……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有人在秋千索下寻一脉幽悄……
(清新典雅)
5.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含蓄蕴藉)
(注意:当学生品读到优美语句和段落时,应适时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以读促悟。)
五、作业布置
1.阅读推荐:冯骥才《守岁》
2.写作练习:寻找一种情感载体,学习本文的写法,进行片段练习。
六、结束语
一盏灯笼,一生的美好回忆;一盏灯笼,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一盏灯笼,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在灯笼的烛照下,争做时代的马前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