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2单元(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2单元(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08 15:26:05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 10 木兰诗花木兰简介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本文所用的修辞格。
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脉络。
4.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
“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作品简介】 《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应该是和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经常骚扰北魏。木兰出征路线,离家渡过黄河后,经过黑山、燕山。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的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木兰参加了这次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敌人凯旋还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译文]
织布机声一声连着一声,木兰姑娘对着门在织布。织布机停下来机杼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①唧唧:②复:③当户织:⑤惟:⑥闻:织布机的声音。又。对着门织布。只。听。④杼:织布梭子。重点词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问问姑娘你这样叹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兰回答道)姑娘我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我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现在起替代父亲去应征。②军帖:军中的文告。③军书:④市:征兵的名册。买。①忆:思念。⑤鞍马:泛指马和马具。重点词语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译文]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②旦:早晨。③溅溅:④黑山:水流声。当时北方的山名。①鞯:马鞍下的垫子。⑤啾啾:马叫的声音。重点词语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像飞过去那样迅速。北方的寒风中传来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十年之后才得胜而归。?②戎机:战争。③朔:④铁衣:北方。①赴:奔赴。重点词语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译文]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论功行赏)。记功授爵木兰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赏赐千百金以上。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不愿做尚书郎这样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好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②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③强:④不用:有余。不愿做。①策勋:记功。⑤千里足:千里马,跑得极快的马。重点词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译文]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②扶将:扶持。③户:④红妆:门。指女子的艳丽装束。①郭:外城。⑤向:对着。重点词语⑥著:⑦帖:穿。通“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雄兔的脚喜欢乱搔乱扑腾,雌兔的两眼老是眯缝着,当它们挨着一起在地上跑的时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谁雄谁雌呢??②迷离:眯着眼。③傍:④走:靠近,贴着。跑。①扑朔:动弹。⑤安:疑问代词,怎么。重点词语但 古义: 今义:
户 古义:
今义: 爷 古义: 今义: 走 古义: 今义:
郭 古义: 今义: 只?
表转折父亲? 祖父门
人家;门第跑
行走 指外城?
指物体周围的边或框 【古今异义】 这首诗讲述了花木兰哪些故事或场景?用几个词语概括一下。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十年征战还朝辞官,亲人团聚比喻赞美,讴歌英雄1~345、671.本文在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①停机叹息②代父从军⑤辞官还乡⑥合家欢聚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详)(详)③出征准备
征途跋涉④十年征战略1.本文在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2.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木兰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从军前从军时功成后做出决定
征战准备征战南北
建立功勋辞官还乡
恢复女儿身勤劳孝顺机智勇敢朴实
不慕功名花木兰普通人 平民少女 娇美的女儿
奇女子 巾帼英雄 矫健的勇士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你还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吗? 第7段:结尾附文木

诗(1、2段)战前:替父从军(从军缘由)(第3、4段)战中十年征战出征前的准备出征中的思亲心理关山飞度,征战沙场(5、6段)战后凯旋辞官家人迎接木兰改装时间为序 详略得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乐府诗课件21张PPT。第二单元
6 ﹡黄河颂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1.学会抓住节奏与感情反复诵读。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6年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与规模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一、读一读巅 浊流 狂澜

屏障 哺育 澎湃 diānzhuólánpínɡpàibǔ二、记一记澎 湃: 九曲连环: 狂 澜: 摇 篮: 屏 障: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形容黄河的流势盘旋往复。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一、研读文本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3.歌词尾声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歌词尾声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华儿女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表达作者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1.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二、品析语言 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2.(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品析:“劈成”渲染出了黄河贯穿于中原大地的宏大气势。 近代以来,黄河屡次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杰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越来越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 请同学们下课后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保护我们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我们要发动全国的人民,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植树种草,节约用水,兴建大批污水处理设施,严厉惩罚排污者,表扬为黄河污染治理做出过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保证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吸引慈善事业和个人捐款献力……抒壮志望颂黄河绘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浊流宛转惊涛澎湃奔向东南力劈中原中华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黄河颂增 强 民 族 观 念发扬民族精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课件21张PPT。7 最后一课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法国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为了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本文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一、读一读哽住 踱步 惩罚

祈祷 懊悔 钥匙
强迫 柏林 郝叟duóchénɡdǎoàoyào shiqiǎnɡHǎo sǒuɡěnɡBó二、记一记诧 异: 懊 悔: 祈 祷: 婉 转: 觉得奇怪。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指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一、上学路上(1~6)
二、最后一课(7~23)
三、宣布下课(24~29) 1.上课之前2.上课之中发展高潮、结局开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一、研读文本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街上也能听到上课前,开课桌啦,
关课桌啦,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老师拿着大铁戒尺
在桌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
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肃的气氛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老师穿……打……戴……(和平时不一样)1.认识小弗郎士二、分析人物形象(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1)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心理描写稚幼①“害怕法语”“热爱法语”心智成长②韩麦尔先生小镇上居民心灵感染(2)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服装穿上最漂亮的绿色礼服表情温和、严肃、惨白、哽、呆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我
——我——” 评论法国语
言,利用语言来号召人们。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韩

尔2.认识韩麦尔先生标出文中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并分析该人物。三、分析环境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1.自然环境:表现小弗郎士愉快的心情,同时又反衬故事的悲剧气氛。2.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民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示例: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念!民族气节是陆游“ ”的高尚情操!民族气节是林则徐“ ”
的凛然不惧!民族气节是孙中山“ ”的豪情壮志!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气节是文天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情节人 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宣布下课上课中上课前贪玩 怕老师
不爱学习 不懂事热爱祖国 热爱学习
理解老师转变行为:认真执教
语言:自责 赞美
服饰:极为庄重动作:书写“法兰西万岁”
语言:哽咽
脸色:惨白升华 好脾气是一个人在社交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都德课件20张PPT。8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1.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气概。
2.分析比喻句的含意,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3.理解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 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被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做斗争,趣味无穷。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 一、读一读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旅行 亦复如是

回环曲折 一泻千里 xiáqí yìjùnlǚyìqūxiè二、记一记浩浩荡荡: 魄 势: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崎 岖: 形容广阔或壮大或水势大。 气魄之势。 弯曲环绕。 也像这样。 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1.体会文章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国家正处于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人类历史的生活1.体会文章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2.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分别指代什么内容?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2.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3.文章中第二、三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是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一、研读文本1.“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2.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第二段语意的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第三段语意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美趣。3.文章中第二、三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是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二、探究主旨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三、品析语言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回环曲折”“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本 体喻 体表










志 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景致”,那么,让我们“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否则中华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也只是一句空话。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过程
人类历史生活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范围逐步缩小艰难国运
雄健精神
壮美趣味雄健国民以情行文
以理服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
——李大钊课件26张PPT。9 ﹡土地的誓言东北特有的物产: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鹿群煤块高粱玉米豆粒东北物产丰富,地大物博。1.通过朗读,感受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情感。
2.体会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特有的丰饶美丽景象的妙处。
3.品味作者富有个性的语言及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表现手法。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白朗、李辉英等人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短短3个多月,日军就侵占了我国东北全境。从此,3 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发动的对华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受的最大灾难。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lándànchìháolánɡènlǒnɡzhà měnɡhuìqì一、读一读二、记一记呻 吟: 污 秽: 默 契: 嗥 鸣: 谰 语: 怪 诞: 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肮脏的东西。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野兽)大声嚎叫。 没有根据的话。 荒诞离奇;古怪。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怀念、热爱之情。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2.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一、研读文本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景物不同比较结构
相同内容
有同
有异直接抒情抒情相同点: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回忆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1.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试举例说明。二、品析语言(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土地倾诉自己的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作者连用两个“无时无刻不……”,这种感情经过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故乡那急切的召唤声,时时萦绕在“我”心头,无论何时何地,即使是在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想到应该回到故乡,为她而英勇战斗,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切向往之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3)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作者把土地当作自己的母亲,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传承着母亲的因子;当“我”的手掌一接触土地,就好像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心情也就变得平静下来。这句话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表达出“我”对土地深深的爱恋之情。 (4)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连用三个对故土的不同称呼,直接呼告,对故土发出坚强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两个“必须”透出作者坚定有力的信念和勇气,感情真挚而热烈,表达了作者解放被侵占的故土、建设新家园的坚强决心和强烈愿望。 作者正是通过对下面这些手法的运用把自己对国土的炽热情感表达出来的:
(1)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3)人称的适时变化。小结:1.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小短文,描绘一下你的家乡,表达出你的情感。
2.“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倾诉
誓言土地的誓言回到母亲的身边,为她而战斗牺牲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秋的喜悦春的清秀回忆东北大地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