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 12《台阶》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37: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下册《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台阶》这篇课文是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四篇课文,从内容看,讲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没有传奇的经历、壮丽的事业,没有深湛的学识、豪迈的语言,也没有火一样的愤怒与冰一样的沉静。但是他们仍然带给我们深深地感动,一种平实、真切、直抵内心深处的感动。而《台阶》这篇课文,作者就是通过讲述“父亲”建新屋修台阶的故事,引发读者对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多元思考。另外,《台阶》是一篇小说,可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整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体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同时,《台阶》的语言又具有明显的散文特色,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找,反复读,自己拼,体会文中意蕴丰富的语句。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本文新鲜的立意,朴素感人的情节,容易产生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的社会背景和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父亲的形象意蕴也比较深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以分析情节、欣赏人物、感悟主题为重点进行教学设计。
难点: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工具:课本、PPT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李健的《父亲》〕
“坐在岸边看着夕阳让我想起你/暖暖余晖温柔如你慈爱的眼睛……”透过歌声,我们分明看到了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这篇《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1)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2)背景介绍: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
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凹凼(dàng) 涎水(xián) 揩汗(kāi) 筹划(chóu)
黏性(nián) 撬开(qiào) 尴尬(ɡān) 过瘾(yǐn)
憋住(biē) 头颅(lú) 门槛(kǎn) 晌午(shǎng)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若有所失: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
低眉顺眼:低着头,用顺从的眼光望。形容对人害怕或驯服的样子。
筹划:筹措,谋划;出主意,想办法。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三)研读课文
读懂父亲
凝望台阶,感知父亲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父亲用一辈子的时间来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2.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谈你对这位父亲的印象
(1)勤劳,亲自踏黄泥,冬至后鸡叫三遍后就上山砍柴,黄昏才回来。
(2)生活贫困,劳动艰辛,只有过年,才在家里洗一次脚,常年劳作不休息。
(3)吃苦耐劳,为了建造新屋与台阶耗尽一生的力量。
(4)不服输、坚韧、执着,一生为修建新屋和台阶而努力
(5)忠厚老实,新台阶修好了,父亲居然不敢放鞭炮,两手没处放,驼背
靠近台阶,理解父亲
1.但即使是卑微如农民,也有被尊重的需要,也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老实忠厚的父亲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社会地位呢?
明确:砌台阶。因为家乡有个说法,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明确:地位,受人尊重
延展: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明确:
从中国传统的建筑物的文化底蕴角度看:“阴阳八卦”的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阴中的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所以民间百姓的门槛一般是三个台阶以图吉利而且也是地位级别的写照。再如“紫禁城”的建筑物有9999座,标志着最高皇权的象征。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把我家的台阶从三级升到九级的目的就是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3.台阶终于修好了,父亲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吗?
4.父亲的地位并没有因为修筑了一个九层的台阶而有所提高,反而有了诸多不适应。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表现父亲修好新台阶后的不适应吗?
(1)磕烟灰
(2)坐台阶
(3)挑水闪了腰
(4)不坐台阶,不聊天,即使出去了,回来也是若有所失的样子
踏上台阶,体味父亲
1.新台阶建成了,父亲为之奋斗的一生的台阶梦实现了,却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荣耀与内心的预约,他以为修筑了高台阶,就会获得地位,事实却并非如此,反而让他原来的生活失去了平衡,多了那么多的不自在,不适应,为什么会这样?父亲似乎求索不到合理的答案,他的痛苦、悲凉、没来由的暴怒、深深的失落,只能交织成结尾那个既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儿子的问题“我怎么了”,而对此,儿子给出的回答是“怎么了呢,父亲老了”,那么,你能给父亲答案吗?
(1)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无法同步走,正如两条腿,一条腿已经踏上了物质的九级台阶,而另一条腿还停留在精神的三级台阶上,那么,生活必然失去平衡。
(2)父亲把理想定位于修建一个高台阶,并为之奋斗终身,当这个理想一旦实现,便会产生无尽的失落和空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我们应该也有这样的时候,一旦多年的夙愿实现,尤其是经历磨难之后实现,心里反而是空虚的,因为没有的目标,生活也失去了意义。
2.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父亲是可怜的,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师示课件: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李森祥
3.但是,老师想问,这里的父亲,是不是仅仅是指父亲一个人?他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群像?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要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那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便不仅仅是个体形象,他们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常代表一个群体,而散文中的人物仅仅代表个体形象。《台阶》中的父亲,也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卑微的理想而坚韧顽强的父亲,他是一个群体的代名词,代表了哪些人?
代表了地位卑微的农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通过父亲这个形象,引发我们对父亲这一代人这一类人人生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追问——我们的农民父辈,我们的像农民一样的父辈,我们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可以有尊严的真正像个人一样不再一辈子低眉顺眼,不再卑微的驼着背生活。
走下台阶,深思父亲
1.所以,可以这样说,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李森祥也曾说“中国文学不乏伟大的母亲形象,而父亲却令人遗憾的缺失。父亲,其实是我们人生起步时的第一个台阶。”那么,我们的父亲,是不是也是我们人生的台阶呢?当他把你送进了一所好的中学,他已经为你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当他告知你生活里的经验与教训,他已经为你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
读懂作者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崇敬、同情
读懂自己
这正是读书之境界:读懂人物、读懂作者,当然,还应该读出自己。那么,谁能聊一聊你自己的父亲,或你知道的父亲的品格或胸怀?
(四)小结:
也许他只是一个卑微的父亲,没有地位,没有背景,除了出卖自己的廉价的劳动力,他再也找不出改变自己命运的方式,除了盖新房子修高台阶,他再找不到获得人格尊严的途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他想要让孩子能够体面的幸福的有地位的生活;作为一个男人,他想要让妻子和儿女可以恬静的温暖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所以,尽管开头作者所说的画面中没有出现父亲,但是这样温馨的幸福的甜蜜的画面,却是父亲营造的。作者才会对一个只有母亲和儿子的画面印象深刻,也才会由此创作出一个丰满的父亲形象。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一生虽然让我们感觉到有些地方很可悲,但是他一定不是可怜的,父亲的伟大之处,就在与他跟许许多多的农民一样,虽然一无所有,但是他们艰苦创业。
八、教学反思
我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对父亲的人物形象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显然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对作品的赏析很多都是肤浅的、片面的。其次,课堂没有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是沉默的,学习热情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没有成为课堂的主人。事实上,我现在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对他们的不信任,害怕他们在课堂上出错,影响教学效果。而这种做法无形中极大地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他对自己的学习更没信心,从而造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