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8《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42:1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是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是本册书的第18课,作者是马丽华。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取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写法自由,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在生命极限时欣赏到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面对此景,作者关于生命、历史等诸多思绪交织在一起,让人体会到不一样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三峡》《小石潭记》等早期游记和《壶口瀑布》的学习,本阶段学生已经对“游记”这一体裁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首先能说出游记的特点,并要在文本探究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角度,体会本文对景物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融为一体的写作艺术;本文的语言看似平淡,但其中精彩的描写和哲思十分出彩,值得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学习并揣摩。
三、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概括
2. 通过对写景句子赏析,抓住景物特点和写景手法,把握景致美
3.从“苦难经历”中体会作者对格拉丹冬的深沉热爱对生命的、历史的感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对写景句子的赏析,把握景致美
2.难点:从“苦难经历”中品味对格拉丹东的热爱之情和对生命的、历史的感悟
五、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探究法
2.教学工具:PPT、各拉丹冬视频
六、教学课时 1
七、课前准备(ppt)
1.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圈点勾画:文章写景的句子,并仔细品读;作者在各拉丹冬遇到的困难。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的人生有两大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昨天,我们一起去看了雄浑壮美的壶口瀑布;今天,让我们到祖国的大西北,去长江的源头看一看。
长江源头在哪里呀?(板书题目)
(教材背景资料阅读—从“预习提示”和“注释1”了解各拉丹冬:地理位置,海拔)
谁去看的?(板书作者,ppt)
马丽华,出生于山东济南市。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中文系,同年进藏,曾任《西藏文学》编辑。后任西藏文联副主席、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和西藏有不解之缘
(二)了解所至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你说出游记的特点。你能用一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吗?
明确:(1)游记的三大特点:所至,所见,所感。
本文记录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2.本次游览,作者去过哪些地方?
明确:
作者的游览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交替,第一天驻扎在草坝子,去了冰河、砾石堆,远观冰塔林;接下来去了冰山,观看冰山;置身冰窟,观赏冰塔林。第二天依然进入冰塔林,半卧砾石堆,再去砾石堆。(ppt)
3.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各拉丹冬之旅呢?请在第四段找出一句能代表作者对此行态度的一句话。你会怎么读这句话?抓两个关键词,读出情感来。
明确: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1)“值得”——读一读,为什么说它值得?——各拉丹冬的景美
(三)明确所见—值得
1. 本文的写景主要集中在5、6、11段,出声朗读这些段落,找出描绘所见之景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ppt)
(1)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2)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3)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明确:
(1)本句是远观各拉丹冬的气势,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统领”和“劲旅”两个词将各拉丹冬拟人化,并将雪山群比喻成队伍,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雄伟之美。
(2)本句描写的是冰山,抓住了冰山图案为主要描写对象。将冰山比作“屏风”,图案的随意性强,抓住了冰山“精雕细刻”和随意的特点。
(3)“冰体形态”是本句的描写对象,“漂亮”是关键词,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将“流苏”比作“长发披肩”,表现冰体的形态多样之美。
教师小结:
这就是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欣赏到的一大美,景致美。这样独特又奇丽的景致,果真是“值得”的。
(四)品悟所感——历尽艰辛
1.再看这句话,“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来走上一遭。”你还想抓住哪个词?读一读,“历尽艰辛”又如何理解呢?作者在各拉丹冬游览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内容。
明确:
海拔接近六千米,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驻地艰苦
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喝水——生活条件差
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意外危险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清极慢的动作进行;裂骨之痛;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外加新伤剧痛;爬行——身体状况
2.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自己身体的状况,是不是在抱怨不该来各拉丹冬呢?补全并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说一说作者的情感。(ppt)
(1)而我似乎已经 ,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2) 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之间的砾石堆。
明确:衰竭—衰弱至极,一般形容身体将近枯竭。不甘心—不情愿。同不甘。
“衰竭”用来形容身体状况,“不甘心”用来形容心理状态,身体和心理形成一组矛盾,因观景的艰难而衰竭,可还要挣扎着再去观景,作者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她内心对各拉丹冬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永恒的自然力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这样的身体条件和这样的心态,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第二大美,那就是作者历尽艰辛也不愿放弃的“苦难美”。
(五)寻踪所悟
藏北高原较为完好地保有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风景。尽管几十年来的世事变迁较之以往的千百年来更为剧烈,但就总体而言,外来人轻易便能够感受到人类原初的精神源远流长的影响力,一个源自本土的巨大灵魂沉重的颤动。《藏北游历》)
看了这一段资料,你认为除了热爱与赞美,作者还表达了怎样深沉的情感?
明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山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对历史的思考
“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演绎长江的故事。”——对生命的歌颂
(六)课堂小结
马丽华和西藏的不解之缘,源于她对西藏的热爱。她曾在《行吟西藏的心路历程》中说,自己是“被一种很单纯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这一次她跟随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不禁有视觉的盛宴,还有灵魂的思考,而她细腻的写景和感悟是我们游记写作的典范,值得反复品味。
(七)作业布置
世界那么大,你曾经去过哪里看看呢?请模仿本文的写景手法,把你见过的景描绘给我们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