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3单元(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多媒体教学课件:第3单元(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3-08 15:29:26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三单元
11 邓稼先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从观礼台上看火箭升空眺望火箭升空一级、二级火箭脱落火 箭 发 射导 弹 “神六”升空1.理清思路,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杨振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1986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邓稼先的好友杨振宁为他写的一篇回忆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这位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第一线的科学家,结束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对于邓稼先的逝世,杨振宁教授无限悲痛。为缅怀好友,作者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五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写下了这篇传记。一、读一读:开拓 难堪 筹划

殷红 挚友 彷 徨
鲜为人知 鞠躬尽瘁 tuòkānchóuyānzhìpánɡ huánɡxiǎncuì二、记一记可歌可泣: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马革裹尸: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每家每户都知道。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1.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
2.理解文中的六个小标题。 热情赞颂历史背景生平简介人物对比感情震荡沙漠创业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简单叙述六个部分的内容。“两弹”元勋——表明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的核武器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我不能走”永恒的骄傲——形象地展示出邓稼先那“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的一腔热血。——气势磅礴,对邓稼先一生做了最恰当的评价。2.理解文中的六个小标题。 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
3.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做比较?一、研读文本②1958年奉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①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③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1.课文写了哪些事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 ④“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⑤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没有私心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最高奉献⑥一封短短的信。强烈的民族
自尊心
朴实⑦1982年,“我不能走”。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2.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以来的历史?3.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做比较?职 务功 劳学术水平相当国 籍文化背景性 格不同奥本海默锋芒毕露善于辞令复杂的人邓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实“纯”突出邓稼先的奉献 精神1.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指的是什么? ?
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指的是什么?二、品析语言 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1.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结合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指的是什么? 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3.“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指的是什么? “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因此他是理想的党员。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他仍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的儿子邓稼先广阔对比自然环境侧面烘托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课件24张PPT。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他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且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1932年开始发表新作《老马》,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学生,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其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两人书信往来甚密,相知很深。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1980年2月又写了本篇叙事散文,介绍了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学者和革命家的光荣事迹。一、读一读:地壳 兀兀穷年 群蚁排衙 气冲斗牛

校补 锲而不舍 炯炯有神 警报迭起
漂白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仰之弥高qiàowùyájiàoqièjiǒnɡpiǎokuīdǒudiémíjiǒnɡ二、记一记目不窥园: 兀兀穷年: 慷慨淋漓: 诗兴不作: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西汉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目不窥园”(见于《汉书·董仲舒传》)。后世用来形容埋头读书。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 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 作诗的兴致不起、不发。作,起。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 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 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三本书
(学者)三件事
(革命家)《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1.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 和“做”的?围绕这两方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7~9三个段过渡。
第7段承接上文小结,8、9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1.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是怎样说的和怎样做的?各有哪些方面的成就?结合课文,完成下表。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研读文本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向全国人民呼喊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着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1.前期:后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二、品析语言品读句子,揣摩下列句子的深刻含意。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世纪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1.这篇文章为什么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标题?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三、写作特色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繁多,可以记述的事很多。作者从大量材料中只选取了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六件事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详有略。三本书
(学者)三件事
(革命家)《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1.这篇文章为什么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为标题?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
学者作为革命家总领本部分第1、2段总结本部分第7段第8、9段 总结本部分及全文第19、20段过渡总领本部分3.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学 者
革命家
著《唐诗杂论》著《楚辞校补》起稿传单大会演说说了就做
敢说敢做
言行一致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1~7)(8~20)参加游行著《古典新义》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课件20张PPT。13 ﹡音乐巨人贝多芬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勾勒外貌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揣摩语言,归纳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地开掘,同时,又注重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双耳渐渐失聪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作品《第九交响曲》是他全聋后所作,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本文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的内心的痛苦和同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以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1810年间,贝多芬已经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的小曲赠给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儿。贝多芬还在乐谱上题上了“献给特蕾泽”这样几个字。以后,这份乐谱一直留在特蕾泽那里。贝多芬逝世以后,在他的作品目录里也没有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写贝多芬传记,在特蕾泽·玛尔法蒂的遗物中,才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诺尔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献给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献给爱丽丝》。一、读一读:重荷 磐石 深邃

下颏 喧嚣 踌 躇
厌恶 惹人注目hèpánsuìkēxiāochóu chúwùrě二、记一记惹人注目: 踌 躇: 深 邃: 杂乱无章: 零乱不堪: 小心翼翼: 引起人们的关注。 犹豫。 深奥。 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1.本文叙述的线索是什么?
2.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这期间写了哪几件事。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过程。
2.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同“客人”谈话;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 为什么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一、品析语言 这是一个比喻句。贝多芬的意思是说,一般人都以为他很可怕,很难接近,而“客人”竟然来拜访他,女佣也未经他的允许就让客人进门,他对他们的做法感到吃惊。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从贝多芬的内心出发,一方面,耳聋给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常常被人误解,他的社会交往受到了极大的约束,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能够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贝多芬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2.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贝多芬是以他的整个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了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地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3.为什么说“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二、分析人物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谈谈你的理由。(提示:从外貌、语言等方面分析) 贝多芬是一个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人。外 貌两肩极宽阔: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有力的大手:脸部表情、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颏: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不拘小节。(学者的风度)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表现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一个平凡的人面对耳聋,不免叹息有人访问,感动流泪无端打扰,不耐烦贝多芬是一个____的人一个伟大的人用音乐表达信念和多变的情感意志坚强,不向厄运低头面对打击,决不消沉独立处理日常杂务用“心”观察思考人生贝多芬是一个____的人 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很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保尔·柯察金、海伦·凯勒、斯蒂芬·威廉·霍金……(具体事例,略)身体相貌悲惨的命运内心生活经典的音乐坚韧的心灵音乐巨人 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
——贝多芬课件21张PPT。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1.学习本文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方法。?
3.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教于福楼拜,1880年发表短篇小说《羊脂球》,一跃登上法国文坛,从此专门从事创作。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俊友》《一生》等。 福楼拜是莫泊桑的老师。当时,福楼拜很有名气,也结交了很多有名的大作家朋友,比如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等。这些朋友一到星期天就到福楼拜家聚会、交谈。莫泊桑有幸接触这些名人,在创作上受他们的影响较大,因此写下了这篇出色的散文。一、读一读简陋 白皙
滑稽 轮廓
捋胡子 头颅
脚踝 荒谬
义愤填膺 迸发xīkuòlú miùyīnɡlòujī lǚhuáibènɡ二、记一记声情并茂: 一拍即合: 义愤填膺: 忘乎所以: (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 一打拍子就合上了曲子的节奏,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 1.本文记述的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事情的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
3.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吗?试试看吧!时间:星期天
地点:福楼拜家1.本文记述的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2.事情的核心人物是谁?依次出场的是谁?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有哪些?核心人物是福楼拜。
依次出场的是——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出场的标志性词语是——“第一个”“过了一会儿”“接着”“渐渐地”。 本文写的是一次聚会,按照人物到场的先后顺序,依次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人们都会到这里来聚会。作者通过对人物各有侧重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特点。? ? 3.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吗?试试看吧!福

拜莫泊桑左 拉都 德屠格涅夫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找出相应的人物。 读课文3~9段,分别用单横线、双横线、波浪线、双波浪线(或不同颜色的笔)画出描写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表现肖像、语言、行动的句子,并谈一谈通过这些描写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一、人物描写“蓝色的大眼睛”
“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 “他的嗓音特别洪亮,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思想一下子飞跃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门铃一响……他总是亲自去开门。”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上的风帆。”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地陆续走了。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性格:热情好客、开朗豪放
容易激动、和蔼可亲“白晳的脸” “用一种轻轻的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仰坐在一个沙发上” 性格:博学多识、 深沉持重、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
“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讲述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他习惯用手捋
着自己的胡子尖。
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性格: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索的目光。他的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他很少讲话。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后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性格:温和寡言
坚毅聪慧。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二、结构安排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博学善辩热情好客 开朗豪放与福楼拜关系不一般(第一个来)(主人)博学多识 深沉持重开朗活泼 幽默健谈沉默寡言 坚毅聪慧动作语言肖像、语言肖像、动作人 物性格特点重点描写 鲁迅对文学青年说:“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这里的“观察”,即是我们获取写作素材的途径之一。请你认真观察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讲话神态,并加以描述。
要求:①从外貌(肖像)、语言、行动三方面来写。
②不少于400字。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 德左拉动作语言肖像 语言肖像 动作表现表现表现表现博学善辩、热情豪放 深沉持重、博学多识 幽默健谈、活泼开朗 坚毅聪慧、沉默寡言 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索,凡是有脑子的人,都有天才。
——莫泊桑课件24张PPT。15 ﹡孙权劝学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语气词所表示的不同语气。
2.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 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它体例严谨,结构完整,取材广泛,对史料取舍慎重,考证详密。其中像《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成为历史散文的名篇。司马光自称“颇慕古文”而“不能刻意致力”(《答陈充秘校书》),他的文章正因不甚刻意致力而能得自然之致。《资治通鉴》的文字质朴简洁,叙事清晰,文笔流畅,生动形象,有文学色彩,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战争场面的描写,历来为人们所推崇。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江南地区,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人物简介】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 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备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其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备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成为精通儒家书籍、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想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军务繁忙,能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并感到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①卿:②当涂:③务:⑤博士:⑥邪: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当道,当权。事务。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涉猎: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重点词语⑧见:粗略地阅读。通“耶”,语气词。 了解。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事情,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吴州的阿蒙了!”吕蒙说:“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②及:到。③过:④更:到了……的时候。重新。①乃:于是,就。⑤见事:认清事物。重点词语⑥遂:于是,就。见 古义: 今义:
博士 古义:
今义: 但 古义: 今义:知道,了解。?
看到。仅,只是。
转折连词。三国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学位的最高一级。【古今异义】1.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 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5.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2.为什么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
知识让人自信,自信赢得尊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以能力显实力,用行动来证明。
待人真诚,友谊常在。孙权吕蒙鲁肃知错能改,谦虚好学,有军人的坦诚豪爽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劝赞对部下既能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5.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乐羊子妻劝夫读书
师旷劝学
孔子劝子路学习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故事? 孙权
吕蒙
鲁肃劝辞惊自豪非复吴下阿蒙军中多务不可不学即更刮目相待(现身说法)(侧面描写) 孙权劝学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