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4《灯笼》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6:54:0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语言精当的作用,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
自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灯笼图片。问:看到灯笼,你会想到什么?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时期店面都张灯结彩,哪怕就是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弹出购买广告的页面也都包含有灯笼、鞭炮等喜庆物件。知道老师想到了什么吗?我想,不知在西汉,最初的灯笼是什么样儿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历朝历代挂起的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形状各是怎样的;想到制灯工匠是何等的别出心裁,能造出人物、山水、花鸟、龙凤、虫鱼等各种造型各异的灯。我还想到了一个人——吴伯箫,这位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与灯笼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由灯笼又联想到了什么?现在咱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灯笼》。
二、教学新课
(一)提着灯笼,结缘份
1.默读课文
要求:标注段落,结合书下注释理解疑难字词。
2.阅读文章第二段结尾句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思考问题:“我”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
(板书:缘)
(提示:提到灯笼,“我”都提及了哪些事件或人物呢?)
划定段落到小组,分组进行探讨。
第一组:三五段
第二组:六七段
第三组:八九段
第四组:十、十一段
明确:第二段:村楼戏台表演。
第三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第五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
第六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
第七段:元宵节看灯。
第八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
第九段:纱灯上描红。
第十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第十一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马前卒”的誓愿。
过渡语:通过这些缘分的寻找,我们发现作者记忆网里的灯笼与村民的生活、乡村的艺术表演、年节、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
(二)点亮灯笼,探缘深
A.那么在这诸多的缘分中,你觉得哪些缘分更深呢?
1.灯笼和祖父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熙熙然:快乐满足的样子。祖父对“我”的疼爱关怀,对祖父的怀念,其乐融融。
2.灯笼和母亲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只小的纱灯,样子也……”
“亲手”“特别”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爱、照顾。
3.灯笼和汉献帝 “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灯笼与人同呼吸共命运。
4.灯笼和三位将军
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
5.灯笼和“我”
B.朗读11、12段,你觉得11、12段中这样的吴伯箫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
心系国家;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过渡语:通过分析体会,我们品味到吴伯箫先生的语言风格是“典雅而蕴藉,简洁而不杂芜”,并能体会到吴伯箫的怀人之思,忧国之情。
(板书:怀人,忧国)
(三)高挂灯笼,寻光明
1.第二段不仅写了和灯笼的缘分,在开头还写了这样一句话:“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和太阳相比,作者为何更爱月华、爱繁星、爱灯笼呢?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采取不抵抗的政策,这让吴伯箫十分愤懑,忧心如焚。
明确:
因为他们打破黑暗,带来光明。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乃至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正是文章第一段所写,追求光明是人的一种天性,作者喜欢灯笼是源于对光明的追求。
2.既然月华、繁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那为何作者却唯独写灯笼呢?
明确:
只有人才能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渴望和渴求,只有人才会提着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大自然的景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者不寄希望于缥缈虚无的神话,因为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板书:画线——“手提灯笼”)
3.说到灯笼掌控在自己的手上,作者面对着灯笼发出了这样的誓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既然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什么要做“马前卒”而不做“武将军”呢?
提示:释义:马前卒,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
冲锋陷阵,到第一线去战斗,以平凡之躯,全力以赴。
(板书:平凡,伟大)
过渡语: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抒发爱国情怀的文人很多,但是吴伯箫的可贵正在于他的无私。他不为建功立业,不图名利,就算只是在战场上做一个小兵卒小差役他也心甘情愿。只要能有上战场的机会,他必以平凡之躯,全力以赴。这正应了当下流行的一句话:“哪有什么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4.合作朗读,品悟情感
师领:“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
女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男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齐读:“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师领:“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齐读:“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三、结语
鲁迅先生说:“希望中国青年都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世上从来没有不能逾越的黑夜,因为正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团火焰,让整个世界发光。希望同学们也能在阅读中,在写作中,在对于世界的每一次洞察中,在观照内心的每一次沉淀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四、作业
作业一:请你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完善《灯笼》的旁批。
作业二: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启发呢?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件,学习吴先生的笔法,写一篇小作文,两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