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培养语感,合理运用节奏及语调,读出《狼》尾段的讽刺意味。
【思维发展与提升】
小组合作,转换视角再现故事;用心理描写,揣摩并体会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走近文言小说,初步感知其简洁且情节曲折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认识“狼”这一形象的批判性;品味故事寓意,并树立化古意为今用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转换视角再现故事;运用心理描写,揣摩并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认识“狼”这一形象的批判性。
学法指导+教学用具
【学法指导】尝试式指导法,问题式指导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过程
【清】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导入新课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文言故事进行简短导入,重在引导学生打破与文言文的距离感。
课堂新授
一、合作探究任务一:交流,故事再现
1.情节梳理,理解故事架构 —— 小组活动第一轮
活动流程:组内同学,根据工具单指引,互相帮助,借助注释,初步梳理情节。
活动要点:明确组内分工;明确“讲故事”不等同于“翻译”。要求学生先从全局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在反馈时:
1)注意“股”“犬”的意思,学生是否正确理解,适度补充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概念。
2)明确《狼》设置了几个角色。
3)转换视角,形象解读 —— 小组活动第二轮
2.活动流程:
1)组内同学明确分工,轮流交换,一人讲故事,两人听故事并补充,一人做记录。
2)小组合作,找出“屠户”视角、“狼”视角下有代表性的情节,而后口头使用句式“这时候,我心想......”为情境添加角色的内心独白。
3.活动要点: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分步走,先转换视角,交流故事;再挑选典型情节,加入内心独白。
随机邀请小组代表分享,每一个视角都需要至少进行一次分享并点评。
并在反馈时,用问句引导学生在内心独白的基础上总结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任务二:解读,古意与今用
1.教师明确:《狼》这个故事是由作者,即第三人称来进行讲述的,第三人称便于发表议论、态度、观点。那么作者对狼的评价是什么?【黠】
2.梳理任务一中小组活动的成果,与学生共同找出文中表现了狼“黠”的地方。
3.教师发问,发问方向:如果狼真的十分狡猾,为什么最后生还的是屠户呢?引导学生再次讨论,狼不那么“狡猾”的地方。
4.得出结论:其实,作者认为狼“不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并回应朗读目标,要求学生用微微上扬的语调朗读该句,读出讽刺意味。
5.拓展延伸,达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PPT展示“狼”,引导学生关注双引号,读出作者的用意:不仅写动物界的狼,更是以“狼”指代人。
引导学生,学习屠户的勇敢,明白面对恶势力,果断、智慧、敢于抗争才会胜利。
课后作业
自选视角,将《狼》改编成一则故事。
要求:
增加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主题与原文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