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中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理清文中明暗两条线索,把握文眼,从而更好地掌握作者在特定情景下所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和“淡淡的快乐”;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快乐”从何而来,理解作者彷徨苦闷的内心情绪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文中优美的写景语句,掌握并学会运用通感、博喻的修辞手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能。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通过把握作者的情感,真正体会和把握“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景色的散文。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了荷花不同于的艳丽色彩:同样是荷花,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主观感情的不同,所呈现的景物描写也是不一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他如何描写这荷塘美景,又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预习介绍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提问,检查预习情况,并明确介绍)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写作背景:《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提问书下重点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蓊蓊(wěng)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踱(duó):慢慢地走;袅娜(niǎo nuó):柔美的样子;脉脉(m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鷁首(yì shǒu):船头。古代画鷁鸟于船头;棹(zhào):船桨。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有顾影自怜之意;敛裾(jū):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一读课文,划分层次,理清文章脉络(小组默读)
理清文章脉络(小组讨论后,教师提问并明确)
缘起(第1段)→去荷塘(第2、3段)→观荷塘(第4、 5、6段)→离荷塘(第7、8段)→踱回家(第9段)
2、解读题目:题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如果要在两个词之间加一个字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哪个字呢 ( 引导学生通过找原文的句子或段落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并让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文章写景的第四五自然段上)
明确:“荷塘”与“月色”之间是并列关系,文中既描写了“月光下的荷塘”,又描写了“荷 塘上的月色”。在文章的第五、六、七自然段中,“月色”和“荷塘”是浑然一体的,如果没有“月色”,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就看不到“荷塘”中的美景,如果没有“荷塘”,也不能显示出月光的皎洁与柔和。
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最后一段,“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强调圆形结构,头尾相接很完整)
四、重点研读景物美
目标导学二:二读课文,赏析景物感受意境,感受文中的景物美(齐读)
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荷塘”和“月色”的 你认为哪一些语句描写得最为精彩呢 有感情的把它朗读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或者你认为哪些描写你不能理解, 也可以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让学生自由解读文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句子,品味其写景的特点,分析其修辞手法。学生可能会对文中运用通感手法的语句感到不解,那么教师在学生发言讨论完后进行补充和讲解。)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与班集体一起分析]
①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象它是动的,以动写静,以虚写实,形象新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叶舒展、轻盈、修长的形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②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拟人化,赋予白花人的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荷花的娇小玲珑、柔美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③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夭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用几个喻体来比喻一个本体,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连用三个比喻,将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形象生动且多角度地突出了荷花在月光下晶莹明亮、闪亮繁多、干净、水灵的特点,倾注了作者对荷花的喜悦之情,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句子动用了通感、比喻的手法写荷香,用听觉描写嗅觉,生动形象地描绘出 了荷香在微风的吹拂下,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捉摸不定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泄”“浮”“洗”“笼”这几个动词贴切新奇,勾勒出十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泻”是“流泻”“流动” 的意思,作者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月光像流水一样由上直泻而下,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一泻无余、流动、轻柔的特点,营造了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浮”有 “漂浮、悬浮”的意思,写出了雾的薄、轻和朦胧地悬浮在荷塘上方不太高的地方,与“轻 纱”一样的青雾的意境相合。“笼” 字有“轻轻环抱”的意思。
(换成别的字可以吗 “照” 为“照射”的意思,意思直白,范围狭窄,呆板没 有动感,不能与“流水”相照应。)(“升”字显得雾似乎正在升空而去,动势 太大,速度太快,不合情境,没有轻柔之美感。)(罩、蒙、遮”都显得过于密实、厚重。)
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把视觉转为听觉,和谐优美的特点。作者用通感手法写光与影,用听觉描写视觉,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光影交织、和谐幽美的特点,写出了月光的温和,表现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作者动用比喻手法,把光与影的协调比喻为名曲。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优美。表达作者对月色的喜爱。
(PPT:月光下的荷塘——动静结合, 荷塘上的月色——虚实相生)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除了对作者和写作背景有了更深的了解外,最重要的收获其实是:深入探究了《荷塘月色》中的景物美: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语言准确、生动、优美,具有修辞美、炼字美、叠词美。我们虽然了解了朱自清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能,但在这篇文章中,还有作者他那令人称道的氛围烘托与真情流露。我们将在下节课学习《荷塘月色》的意境美与情感美。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结合课堂学到的修辞手法(至少三种)介绍校园或城市中的一处美景,要求在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进行了学习。学习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美,那么除了上节课我们学到的景物美,这篇文章还有什么美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往往会借助一些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荷塘月色》中的意境美与情感美。(板书课题)
教学新课(研读课文)
目标导学三:三读课文,体会文中意境美。(默读)
1、通过欣赏文中的景物,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属于哪种美 作者通过荷塘月色营造出怎样一种意境 (教师提问,每个人心中对荷塘月色的感觉和定义都不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成立即可。)
营造出幽静、淡雅的意境。正面描写:月光如水、薄雾似沙、花叶若梦。侧面烘托: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三、重点研读(体会情感)
目标导学四:四读课文,体会文中情感美。(有感情齐读)
作者置身于优美的荷塘月色之中,心情是怎样的
第三段作者讲到“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受用”一词看出了作者此时是快乐的,但他的这种快乐并不张扬,像他所描绘的景物一样,是淡淡的。从上面分析中看出,作者在荷塘时,是洋溢着“淡淡的快乐”的。
2、这种“淡淡的快乐”有没有贯穿全文呢 作者的心情有没有变化
这种“淡淡的快乐”并没有贯穿全文,作者的心情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3、作者的心情因什么而变化
作者的心情是因所处环境地点不同而变化的。
4、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 根据环境的变换的线索,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小组讨论,教师提问并明确)
明确:煤屑路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苦闷)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承上启下) (喜悦)
(月下)荷塘(喜悦)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打采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苦闷)
(江南)采莲一热闹风流有趣,可惜无福消受
(回家)一什么声息也没有(更加寂寞苦闷)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快乐——淡淡的哀愁(板书心情变化内容)
5、分析文章创作背景,感受“荷塘月色”的深层含义。
全文刚开始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 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
6、为什么在第七自然段要突然写到江南采莲的事呢 联想部分(《采莲赋》——无福消受;《西洲曲》——惦着江南;教师引导为主)
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无福消受” 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 “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进而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7、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非常美丽的,和他的那种苦闷的情绪是截然不同的。作者通过荷塘月色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问后明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作者因内心的痛苦烦恼而去观赏荷塘月色,当他面对荷塘时也感受到了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随着他离开荷塘而很快消失。他想通过观赏美景来摆脱现实烦恼的企图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情感。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用两个课时学完了《荷塘月色》这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景、美情,其特点是写月光与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与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淡、朦胧、静美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那么在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又有什么想法哪?
五、布置作业
有些同学会想,作者这种不敢“ 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而寄情于风月山水之中的思想,会不会太消极了 作者这种回避现实的思想应该说是消极的。但是能否据此说他不爱国呢 据此大家写一篇800字的议论文,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