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15: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儒家的担起。
(2)《法句经》:“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鼓励摆脱外物的束缚,所谓“一念放下,万般自在”,这是佛家的放下。
(3)《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邻,导大窾,因其固然……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是道家的看开。
担起,放下,看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对于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任意结合两家的观点,或综合三家的观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材料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材料三:邓清明,56岁,神舟15号飞行乘组成员。曾以出色表现多次入选“神舟”系列飞行乘组,但一直未曾飞天。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在24年里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在他的眼里,“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
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所给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准确理解语句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袁隆平:将毕生精力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解决全人类的吃饭问题而不懈追求。
樊锦诗:北京大学毕业后,她怀抱着研究、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梦想,千里迢迢来到敦煌莫高窟,这一待就是50余年,被人们誉为“敦煌的女儿”。
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决定回到家乡支援建设,2018年担任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因公殉职,牺牲在脱贫攻坚的岗位上,年仅30岁;2021年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的代表,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正因为像他们一样的建设者们积极投身于各自领域,才能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请根据材料内容和含意,联想所学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的经典名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例文:
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
时光煮雨,岁月缝花。当仲尼邂逅庄周,当曾参与慧能思辩,圣贤们的处世哲学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最终为现世留下一杯丰厚的佳酿,红炉火沸,绿蚁新醅,酿人生之道,醅时代之声。
身处现世之中,如何平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此,儒家推崇入世之学,认为人要“担得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佛家弘扬出世之说,认为人要“放得下”,一念放下,万般自在;道家则景仰超世之道,依道而行,顺应规律。此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诚如《后汉书》中所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儒释道三家之哲思不仅能为我们从精神的高处带回几缕白云,更能成为引领时代的前进之声。
以儒为表,积极入世,莫落遁世之网,毋坠青云之志。沿着历史的沟壑一路漫溯,轻轻回望于那段山河激荡的峥嵘岁月,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仁人志士怀着入世之心勇担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曾子的殷切期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蔡元培、李大钊、邓中夏……他们于暗夜中点燃希望的爝火,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照亮了一个民族发展的前路。试想,他们若是一味消极遁世,碌碌无为,中华民族又怎能在他们的带领下重开绝壁、夺隘而出,从而铸就今日之盛世华章?
以佛为心,适度出世,身化菩提之树,心作明镜之台。《法句经》中有一言深得我心:“胜者生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换言之,一个人唯有放下了外表虚荣的重担,才能拥有生命本真的彰显及留存。且看“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杨绛拒绝参加商业售书仪式,将欲望和名利弃如敝屣,最终收获一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昔日“天才少年”张继科,身为乒坛史上“大满贯”得主,本应在赛场上继续鲜衣怒马、扬鞭奋蹄,却因放不下赌博的诱惑,于名利场中失掉了理智的指南针,空留下“也笑长安名利处,红尘多是马蹄翻”的叹惋。
以道为骨,淡泊超世,纵情蝶舞之愉,尽享河鱼之乐。“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庄子曾于千年前这样阐述生命的自然规律。我想,若是这位老先生智慧而忧虑的目光能再次扫视人间,当他看到“文景之治”不争一时之速,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他会不会因心中向往的“道”有了光明前景而欣喜若狂?当他看到新时代的中国不钻一时之益,重启海上丝绸之路促和谐发展,捍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大势,他一定会呼唤吾侪青年顺应规律,以龙虎之姿注入腾飞新动能,终磅礴一方,日月同光。
故曰:臻三家雅言,酿人生窖藏。身为新一代的接力者,就让我们担起时代重任,放下心灵枷锁,看开遮眼浮云,从这杯传承千年的佳酿中汲取精神力量,知道我们的生命源起何处,明了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且当把酒祝东风,山河与共自从容,少年自负凌云志,擢素手,负长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三则引语。第一则曾子的话,讲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担起”就是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第二则是来自《法句经》的话,告诉人们要去除胜负心,不要沉溺于纷争之中。所谓“放下”就是要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第三则是来自《庖丁解牛》的话,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按规律行事。所谓“看开”,就是要“依道而行,顺应规律”。
整体看来,担起,放下,看开,虽是三家所言,但它们其实是各有所长、互为补充的。写作提示要求,要综合三家观点或是任意组合两家观点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写作时切不可只谈一个方面,也不要局限于材料本身而大谈儒释道三家文化,而是要论述担起、放下、看开对于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等的启示意义。
如果综合两家观点来写,那么选择儒家的“担起”和佛家的“放下”更便于展开论述,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可以先界定担起和放下的内涵:担起指的是负起责任,放下指的是放下名利的束缚。然后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专注于担起责任的人,往往不在乎对名利等外物的争竞;而那些放下外物束缚的人,会更心无旁骛地去专注于完成责任。
如果综合三家的观点,则可以强调,不管是担起,还是放下,都是需顺应规律,依道而行, 也就是“看开”。在顺应规律这一前提下,该担起的时候担起,该放下的时候放下。
立意:
1.人生须有能担起、能放下、能看开的智慧。
2.自强不息,顺势而为,适时放下。
3.能看开,方能担得起、放得下。
2.例文:
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
56岁的邓清明是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他虽然多次入选“神舟”系列飞行乘组,但都是作为备份航天员出现,一直都未飞天。作为一名备份航天员,他在24年里始终坚持完成和主份同样数量、同样标准的训练。在他的眼里,“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
“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这句话,应该是我们所有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态度。只有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在机会来临时才能够牢牢抓住,在任务来临时才能够顺利完成。
古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每个人都有建功立业的想法,但仅仅有想法还不够,还必须要掌握过人的本领,具备承担重要任务的能力。诸葛亮高卧隆中,胸中就已经有了三分天下的蓝图,所以才有了刘备三顾茅庐,才有了后来的三足鼎立。姜太公垂钓渭水,其实腹内早已熟知天文地理,文韬武略,最终,周文王慧眼识才,一起建立了千秋霸业。
有一段话,令人感慨万千: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不止是书,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需要提前储备。只有我们提前做好准备,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留给有能力的人。如果不是诸葛亮已有“卧龙”之名,刘备不会上门来请;姜子牙如果不是满腹经纶,也等不来周文王。邓清明不会等需要上天了再训练,事实证明,正是他24年如一日的坚持,才使得他终于能够随着神舟15号飞船飞上太空,实现了飞天梦想。
一个人的发展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未雨绸缪,早做准备,才能处乱不惊,才能长盛不衰。正是我们国家有了充足的人才储备,在我们科技遭遇卡脖子时候,才能自力更生,不落人后。正是我们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正是我们建设了强大的军队,有了足够的军力储备,才能让列强只能虎视眈眈,不敢轻举妄动。正是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储备,才使得我们的国家在动荡的世界局势中,稳如磐石。
我们在加入少先队时,有一句誓词: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我们有报国之志,还要有报国之能。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准备着,更要在行动上准备着。时代青年既要抱负远大,又要意志坚强,更要身负本领,才能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关注点有二,一是“器”,二是“藏”。“藏器于身”固然重要,“待时而动”也十分关键。可以理解为扑下身子充实和提升自己,要有学问与能力;机会总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留着;懂得韬光养晦,隐忍待发。材料二选取了《论语·泰伯》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大哲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材料三介绍的是,56岁的航天员邓清明终于圆梦太空。期间他曾数次与梦想错过,无缘飞天,但是他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从这里也可看出邓清明心怀高远抱负,能“待时而动”。
对此,写作重心可以放在韬光养晦上,对此一方面可以从实力储备方面说人要有过硬本领,胸中有学问、韬略与才干,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可以从思想精神储备上说明要壮大并发展内在精神(包括思想、品德、才干),经得起暂时的外来诱惑;即使暂时做“备份,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也不能放弃自己。此外,也可立足于时代新青年的身份,联系当今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思考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担当,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明个人的成长、成才路,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哪一个能够一蹴而就,因而必须要意志坚强,背负重任,奋然前行于漫漫征途。因此,时代青年既要抱负远大,又要意志坚强,才能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立意:
1.非弘不能胜其重,非备无以至其远。
2.为了长远目标,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品格。
3.志存高远,韬光养晦,勇毅前行。
3.例文:
当代青年要做“弘毅”之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论语 泰伯》中曾子的话,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胸宽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自古以来,士人就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他们总能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广大的青年学子将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坚实力量。迈步新时代,意气风发的青年一代承载着新希望,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成就新作为。
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不能不下苦功夫。
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还当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时说,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海量复杂的运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动大国重器的梦想?今天,物质日渐丰盈,设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却丢掉了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捏造数据、粗制滥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这般,何谈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唯有端正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方能造福国家、成就自我。
青年人不仅是中国梦的建设者,也会成为中国梦建设成果的收获者、享用者。我们要树立“弘毅”的精神,肩负起复兴中华的重任,将此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脚踏实地的做事,与祖国一同成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论语·泰伯》的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宋代先哲朱熹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由此看来,立足于时代新青年的身份,联系当今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思考青年一代的使命和担当,把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的成长、成才路,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没有哪一个能够一蹴而就,因而必须要意志坚强,背负重任,奋然前行于漫漫征途。
行文思路上,首先明确中心论点,时代青年既要抱负远大,又要意志坚强,才能在新征程上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然后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强调“弘毅”对于成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因此青年一代要有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可采用古代名士的典型事例,如诗人杜甫穷困潦倒时,仍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范仲淹遭到贬谪,依然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等。最后提出号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当志存高远,百折不挠,才能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
立意:
1.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
2.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坚韧的品格。
3.志存高远,勇毅前行。
4.例文:
巍巍巨轮行,我辈当弘毅
曾子有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精神就如一轮明月,照亮无数仁人志士勇毅前行的背影。这里有有将毕生精力用于解决十三亿人吃饭问题的袁隆平,有将半生付与艰辛敦煌考古研究的樊锦诗,有为脱贫工作献出宝贵生命的黄文秀……他们都负仁义在肩,谱写弘毅精神,助力中国巨轮扬帆远航。今天,时代的接力棒已交到我辈青年手中,吾辈青年应赓续弘毅精神,接力巍巍巨轮远行。
心怀弘毅精神,当有心怀天下的远大志向。曾国藩曾说:“谋大事者,首重格局。”格局对人一生的影响之大,周恩来在青年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00后”戍边烈士陈祥榕用生命践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我们讴歌英雄,是因为英雄深切关注家国命运,并敢于为之奉献出自己。作为青年的我们,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加强精神修养,以天下为己任,这样才能有补于世,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
心怀弘毅精神,当有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勇毅。通往理想的道路总是曲折而坎坷的,今日中国,正处于“世界未之有大变局"之中,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面对人生的疾风骤雨,江梦南从无声里突围,唱响心中最嘹亮的号角“;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地工作……华罗庚说:“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更恢弘的事业,更壮阔的胜利等着我们用勇往直前的奋斗去开启。
心怀弘毅精神,当有敢于奉献,勇于担当的行动。疫情期间,弘毅精神在广大志愿者东奔西走的身影中,在义无反顾地请战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身上。国家发展期间,弘毅精神又是从为国崛起而翻阅千书万卷的文人墨客,到隐姓埋名、带领国家走向科技富强的科研工作者;从新中国成立时,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到如今的神舟十四号飞上太空。无数个时刻里,都是无数人在背后默默奉献,撑起那份责任与担当,换来了如今的国泰民安。
士不可以不弘毅,复兴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亦远乎?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赓续弘毅精,成就无悔人生,助力巨轮远航!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袁隆平、樊锦诗、黄文秀这三个共和国建设者的代表,书写了他们的事迹: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人类的吃饭问题;樊锦诗致力于敦煌研究,保护了祖国的文化遗产;黄文秀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白坭村脱贫致富,为脱贫攻坚作出了杰出贡献。材料最后阐明: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正因为像他们一样的建设者们积极投身于各自领域,才能推动着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作文要求结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而材料中的袁隆平、樊锦诗、黄文秀正是“弘毅”者的代表,他们不惧困难,投身于自己的事业,以一己之力担起责任,推动了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远行。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的任务是实现“中国梦”,这的确“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像三位建设者一样,志向远大,意志坚定,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写作时可写成层进式结构。开头可以以排比形式列举、歌颂像袁隆平、樊锦诗、黄文秀这样的建设者,书写他们的事迹,歌颂他们的精神;接着可以分析他们的做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明确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建设者,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后分析当下内部、外部环境,论述要现实理想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新一代青年像三位建设者一样,树立高远理想,肩负时代责任,矢志奋斗,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意:
1.巍巍巨轮行,我辈当弘毅。
2.学榜样,做志士。
3.青年当弘毅,托举中国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