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 标 呈 现
教材要点 课程标准
1.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2.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3. 王安石变法
4. 南宋的偏安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前提 (1)960年宋朝的建立
(2)宋太祖与宋太宗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完成局部统一
北宋采取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方的方针
963年,慕容延钊、李处耘率军平定武平周保权,
同时南平高继冲主动投降归顺;
965年,王全斌率军平定后蜀孟昶;
970年,潘美率军平定南汉刘鋹;
975年,曹彬、潘美率军平定南唐李煜;
978年,吴越钱俶、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主动投降归顺;
979年,宋太宗率军平定北汉刘继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史料一 宋太祖赵匡胤:“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史料二 宰相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依据史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北宋初年面临什么问题?
[答案] 问题:武将势大,政权更迭;藩镇割据,国家分裂。
必要性 (1)藩镇割据,国家分裂
(2)武将势大,政权更迭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前提:宋朝的建立与完成局部统一
必要性: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武将势大,政权更迭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一 宰相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史料二中宰相赵普建议如何解决呢?
[答案] 建议: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藩镇割据
国家分裂
夺其权(行政)
制其钱谷(财政)
收其精兵(军事)
中央派文官出任知州、知府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中央禁军
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收藩镇之权
加强对地方控制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中央
州府
县
知县
知州知府
安抚司
转运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通判
军事
财政
司法
民政
文官
牵制知州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路
宋代中央官制:二府三司制
皇帝
监察
军事
行政
中书门下省
枢密院
三衙
御史台
知谏院
侍卫步军司
殿前司
侍卫马军司
宰相
工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兵部
刑部
参知政事
财政
三司
盐铁司
度支司
户部
调兵
统兵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路设四监司,互不统属
州府设通判,与知州知府相互制约
军事:枢密院与三衙,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行政:宰相和参知政事共同掌握中书门下省
财政:三司管理财政
监察:御史台与知谏院共同掌握监察权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
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
中央
地方
分散机构权力
武将势大
政权更迭
分化事权
分割相权
文官政治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前提:宋朝的建立与完成局部统一
必要性: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武将势大,政权更迭
分化事权,分散机构权力
重文抑武,发展文官政治
收藩镇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事之为防
曲之为制
防弊之政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史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宋)苏洵《嘉祐集》
史料二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效地解决了内部动乱,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两宋经济与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积极
形成三冗问题,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两宋最终亡于外患
消极
1、为什么加强中央集权?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怎样加强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加强影响怎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前提:宋朝的建立与完成局部统一
必要性:藩镇割据,国家分裂;武将势大,政权更迭
分化事权,分散机构权力
重文抑武,发展文官政治
收藩镇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事之为防
曲之为制
防弊之政
解决了内部动乱,有利于社会稳定,为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
积极
形成三冗两积,最终亡于外患
消极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什么是三冗、两积?
2、为什么会出现三冗、两积问题?
3、边防压力的表现
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两积:积贫积弱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为什么会出现三冗、两积问题?
积贫
冗费
积弱
官僚机构膨胀,一官多职
重文轻武,科举录取规模扩大以及恩荫制
兵将分离,削弱军队战斗力
北宋的募兵政策导致军队多而不精
冗官、冗兵以及对辽、西夏的赔款导致财政负担沉重
北宋不立田制,允许土地兼并,导致财政收入不断减少
冗官
冗兵
3、边防压力的表现::北宋与辽、西夏关系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北宋对辽:兄弟 岁币
澶渊之盟
西夏对北宋:臣 岁赐
庆历和议
对于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你如何评价?
利:
稳定了边界,使国家相对安定,
双方维持和平关系,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民族交融。
弊:
加重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状态,
“岁币”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最终导致亡国。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2、王安石怎样变法?
3、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原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序幕: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庆历新政”。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导致三冗两积问题北宋中期出现统治危机
富国强兵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2、王安石怎样变法?
3、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导致的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王安石怎样变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均输法
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给农民,
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者,
收免役钱,官僚贵族也交。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耕地面积增加,同时保证了灌溉,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减轻了农民负担。
设市易务,
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
有利于稳定物价;
增加财政收入。
采购“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了开支
“富国”之法
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2、王安石怎样变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加强了对人民控制;建立了雄厚的军事后备力量;
增加马匹的数量、质量,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节省开支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监督军器制造
军器数量、质量提高
地方设将,负责军队管理训练
鼓励百姓养马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强兵”之法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2、王安石怎样变法?
3、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发挥国家的商业职能,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强兵”之法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导致的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3、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1) 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2) 不足:强兵效果并不明显;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加剧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史料一 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视斧钺鼎镬无如也。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史料二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觊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
失败原因
④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和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②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民间不满
①变法措施脱离实际,又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③王安石本人刚愎自用,不讲策略。
⑤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使变法失去有力支持。
⑥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只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无法真正触动封建生产关系.
根本原因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1、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2、王安石怎样变法?
3、怎么评价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发挥国家的商业职能,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强兵”之法
以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为解决三冗两积问题导致的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富国有余,强兵不足
用人不当,加重人民负担,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和议 时间 内 容
绍兴和议 1141 划界:东淮水、西大散关一线划界 关系:南宋对金称臣,向金纳“岁贡”
隆兴和议 1164 划界: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 关系:叔侄关系;纳贡缩减、割地给金
嘉定和议 1208 划界:维持原来边界 关系:伯侄之国;岁币增加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南宋的偏安
靖康之变
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南宋偏安并最终亡于蒙元。
宋初防弊之政导致的三冗两积问题是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