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桂花雨 教案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3.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9个字,会写“桂花、糕饼”等4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给“我”带来的回忆。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简介作者
1.导入: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桂花曾走进过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 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琦君是浙江温州人,十二岁随父亲到杭州,三十二岁去了台湾,六十 岁移居美国。她一生漂泊,但文字却从不曾离开过故乡半步。2001年10月,十四岁的琦君曾回故乡寻根问祖。就是这样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久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久久忘不了家乡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桂花雨。
2.引导学生:“桂花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快速默读课文,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预设: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第7页的插图,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一边朗读这句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全班交流。
预设:小时候和父亲赏桂花,给乡亲送桂花,摇桂花,做桂花茶和糕饼,在杭州捡桂花给母亲……
教师点拨:关注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可以进一步梳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1、2自然段可以归纳为: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
3.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方式,继续归纳文章其他自然段的意思。
预设:
(1)第3—6自然段: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享受摇花的乐趣。
(2)第7、8自然段:迁居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桂花雨。
三、识记生字、词语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关注生字。
2.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预设:
(1)我知道“箩”是指“用竹子编的一种盛粮食等的用具”,所以是竹字头。
(2)我从地图上见过“杭州”,所以我认识“杭”。
教师可出示箩筐的图片,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四、学习写字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易错字的书写。
预设:
(1)“懂、糕、饼、浸、缠、捡”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浸”字右上是“彐”,中间横笔右端不出头。
(3)写“糕”字时要注意“米”的末笔捺改成点。
(4)写“捡”字时,要注意右半部分是“佥”,中间有一横,不要漏掉。
(5)“箩”是竹子做的,不要写成草字头,中间的“四”的“竖折弯”要写成“竖”。
(6)要注意“茶”字最后两笔都是点。
2.教师重点指导难字书写。
(1)缠:“纟”的起笔和“广”上面的“丶”齐平;右边“广”字旁 的“丿”要撇到绞丝旁“”的下面,实现字的穿插和避让。
(2)浸:“彐”和“又”要写得稍扁,中间的“冖”要写得稍宽,能盖住下面的“又”,使整体显得紧凑。
(3)懂:“忄”的左“点”要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董”的“艹”写得扁些,“重”写得大些,第二笔“长横”在田字格的横中线上方,“重”的“竖”笔在田字格的竖中线右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桂花、糕饼”等4个词语。
3.课后阅读琦君的《桂花雨》全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相关语句和资料,体会作者借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回忆上节课主要内容
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语,指名读,检查识记情况。
2.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桂花给作者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预设:儿时在故乡与父亲赏花,独爱桂花的香气;故乡院子里,与母亲和乡亲们一起感受摇花的乐趣;迁居杭州,给母亲带桂花,忆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桂花雨。
二、感受“摇花乐”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题目是“桂花雨”,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一段直接写了“桂花雨”。
预设:第5自然段直接写了“摇桂花”时仿佛在下一场桂花雨。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摇花”之前和“摇花”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预设:从“总是缠着”问,可以看出“摇花”之前“我”的急切盼望的心情;从“使劲”摇、“喊着”等处可以看出“摇花”时“我”的快乐心情。
教师归纳点拨:这就是“摇花乐”。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可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摇花”的画面,把自己想象成儿时的作者,体会她“摇花”之前急切盼望的心情,和“摇花”的时候快乐兴奋的心情。读的时候语气应是轻松、愉快、充满期待的,要读出字里行间欢欣雀跃的感觉。
4.整体感知“摇花乐”。
(1)提问:第5自然段所写的“摇桂花”是文章的中心部分,那么围绕摇桂花,作者还写了什么?再次默读第3—6自然段,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第3自然段写摇桂花前母亲的担心,可见这件事情在母亲心中的重要地位。第4自然段写为什么必须“摇”桂花。第6自然段写桂花摇落后的享受。
(2)指导朗读第3—6自然段。
要提醒学生读出母亲因怕台风而对桂花收成的担心,收获桂花后的喜悦以及“我”的急切与兴奋。第3自然段要关注母亲的动作和语言,读出母亲担心的语气。第4自然段介绍为什么必须“摇”桂花,要在平静的语气中透露对家乡这一习惯的熟悉。第6自然段要读出收获桂花后的喜悦之情。
三、领略“桂花香”
1.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除了“桂花雨”,文中还写了桂花的香气。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具体描写桂花香气的语句,说一说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4)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2.提问: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
(1)第一句前,作者先写了桂花样子的“笨”、花朵的“小”,之后笔锋一转,用了一个“可是”,突出桂花朴实外表下香气的“迷人”。这一句是在总写作者对桂花的喜爱。
(2)第二句写桂花摇落之前在枝头的香气。作者用了一个“浸”字,写出了桂花盛开时香气浓郁,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桂花香气的美好意境。
(3)第三句写摇落桂花后的花香。这时候有桂花的香气,更有作者因为爱桂花而产生的美好感受。这一个“浸”字,则写出了桂花香早已渗透在作者心里,渗透在作者对故乡的美好记忆里。
(4)前三句作者写的都是小时候家乡的桂花,第四句写的是杭州的桂花,也是香飘十里,但是即使这样,依然不是家乡院子里的那种桂花香。
3.指导朗读:带着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朗读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
四、品悟“思乡情”
1.引导学生思考:这桂花雨香了整个院子,香了前后十几家邻居,香了整个村子,也香了作者的童年。琦君一家人是这样地喜爱桂花,所以她每次从外面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杭州的桂花真的就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这是为什么呢?
2.补充琦君的资料,启发学生理解。
补充资料:琦君和母亲原先住在浙江温州的瞿溪,家里有个大院子,种满了桂花。十二岁,她和家人迁居杭州。杭州有个叫“满觉垅”的地方,也种满了桂花,真的是香飘十里。可在母亲的心中,这个家却不是家乡的那个家,琦君带回的桂花也不是家乡的桂花。母亲哪里是在想家乡的桂花,分明是在思念家乡啊!
3.让学生读一读“阅读链接”的内容,思考:只有母亲想家了吗?
点拨:不光是母亲,琦君也想家了。母亲用这句朴实的话表达了自己的思乡情,琦君则是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情。
4.小结:母女心中的那份对桂花的情感,是因为她们在故土的生活与桂花曾经密不可分,桂花是母女思乡情的依托。正所谓“月是故乡明”。桂花的香,摇花的乐,其实也都是源自对故乡的思念。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香甜,是快乐,更是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让我们把这芬芳扑鼻、清香四 溢的桂花雨永远留在记忆深处吧!
5.让学生带着上面的这种感受,再次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摇花乐
桂花香
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