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将相和》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29 20: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相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将相和
学生年级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这一策略,在选文和活动设计上都进行了有层次、有梯度的编排,四篇精读课文的题材、体裁各不相同,所承载的学习目的既有衔接又有提升。前一篇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是后一篇课文学习的起点和基础,而后一篇课文也是对前一课学习的巩固和提升,只有在学完《搭石》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将相和》中扩大视域,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 《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和习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良好的默读习惯,通过前一课《搭石》的有效学习,学生掌握了集中注意力、不回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对本节课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内容,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和训练。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人物特点,也需要教师予以点拨。
教学目标 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 1.学习连词成句地读课文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2.用自己的话讲述三个故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教学策略 整体上采用计时阅读,方法解读,实践运用,理解感悟的模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计时器。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
教学过程 (包含教师、 学生活动及 设计意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组织学生做“词句快读大挑战”游戏。 利用多媒体,快速闪现一些词语和句子(呈现时间不超过1秒钟),由易到难,学生快速读。 每闪现一组词语或句子后,学生说说刚才一眼看到了什么内容,交流自己是如何读到屏幕中闪现的内容的。 2.引导学生明确什么叫“连词成句地读”。 这种由单个字、单个词的阅读逐渐扩大视域,变成一眼能看清几个词甚至整句话的阅读就叫“连词成句地读”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导入,增加课堂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什么叫“连词成句”,明白在阅读时我们人的视域是可以扩大的。指导学生明确“连词成句地读”课文的方法,为下一环节运用策略打下基础。】 二、实践方法,检测效果 过渡:今天学习的这个历史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到了汉代,司马迁在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成的。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1)用连词成句地读课文的方法快速默读全文。 (2)记下所用时间,填入学习任务单,并完成检测题。 (3)小组汇报交流,分享自己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和体会,并说一说你还了解了课文哪些内容。 2.检测阅读效果。 3.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进行快速阅读的方法和体会。 (1)说一说自己的阅读时间以及阅读中的遇到的困难。 (2)请读得又快对课文内容把握又好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教师总结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建议:遇到不懂的词语暂时忽略,不要回读;连词成句地读,尽可能扩大视域;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阅读与理解同步进行。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篇幅长、内容多,课上通过计时阅读,带领同学们体会连词成句地快速阅读的好处。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时,简单的选择题可以快速检测出学生的实际阅读效果。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讨论,总结出本组成员都用了什么样的快速阅读方法,再派代表进行汇报,集思广益,各取所长。】 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三个小故事,再次进行快速阅读,找出每个故事中小结性的句子,圈出关键词,概括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层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提示完成结构图。 3.借助图示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借助结构图,用简洁的语言,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一讲三个故事。(注:在复述故事时,不说对话的提示语、形容词等,要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说一说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个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每个故事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联系。“渑池会面”是“完璧归赵”的发展,而“完璧归赵”和“渑池会面”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 【设计意图:借助结构图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清“将相和”这个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三个故事情节之间的联系,为下一环节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做准备。练习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既能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品读语言,感悟形象 赵国人说蔺相如机智勇敢,而廉颇却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默读全文,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仔细品味。(用横线勾画出描蔺相的言行,用波浪线勾画出廉颇的言行。) (2)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并完成韦恩图的填写。 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廉颇:英勇善战、居功自傲、性格直率、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2.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刻画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特点的? 选取典型事例,关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多角度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计意图:以韦恩图为支架,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小组合作交流,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适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从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特点。 五、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赵国之所以如此强大,正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国家的独立强盛,赵国才会成为强大的战国七雄之一。 再回到课题中的“和”字,它不仅可以理解为和好、和睦、和气、和顺、和谐的关系,更是“家和万事兴”“万事和为贵” “政通人和”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2.推荐阅读书目《史记》。 想知道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史记》这本书,你会感受到历史名著刻画人物形象的不同魅力。 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填写阅读记录卡,在班级内开展“历史故事交流会”。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后,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练习和运用,所以为学生推荐阅读《史记》中的其他历史故事,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策略,习得表达,成为积极的阅读者,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评价 设计 1.通过游戏,我能明白什么是“连词成句地读”。 2.问题讨论环节,我能和小组同学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3.我能借助图示理清三个故事的情节和内在关系。 4.我能借助结构图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5.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能自主品味语言,多角度准确品析人物特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课文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篇幅较长。怎样做到“长文短教”,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学时,我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在上一课学习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基础上,连词成句地读课文,并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点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感知人物形象,既突破了重难点,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 课堂教学呈现“板块”式的结构。以三个小故事为三个板块,用“语言文字训练线”和“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两条线索串联起来,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落实了语文要素,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