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授课课件(共28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30 10: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eha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你同意明太祖的观点吗?明太祖又是在什么情景下废除宰相的?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在明清两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
——《纲要.上》第四单元单元导语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 标 解 读
1.把握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宦官专权的史实,认识
明朝君主专制的影响。
2.了解郑和下西洋和我国东南沿海的形势,理解明朝时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立足世界,居安思危的家国情怀。
3.了解明朝中央政权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掌握明清易代的相关事实。
1351年
元末农民起义
1368年
朱元璋建立明朝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1433年
郑和下西洋
16世纪中叶
葡萄牙人获得澳门租住权
明朝建立
明朝灭亡
15世纪末16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1519—1522年
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
世界文明
明朝
时空观念
16世纪—17世纪
近代科学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从世界的角度看明朝
课时预览 时空坐标
明朝与蒙古
三种边疆关系:
明朝与西藏
两种外部侵扰势力:
日本倭寇
欧洲殖民者
数字识记
明朝与女真
一次壮举 郑和下西洋
明太祖
1616年
明成祖
1368年
明中期
1644年
明朝建立
废丞相
设立锦衣卫
修长城、迁都北京
设内阁、设东厂、郑和下西洋
葡萄牙获得
澳门租住权
东北女真组建立大金政权
两大中枢制度变化:
废除宰相制度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建立内阁
戚继光抗倭
1553年
1624年
荷兰占据台湾
1636年
清朝建立
清军入关
沿海形势
明朝灭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和元朝的灭亡: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控制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xiéhá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加强皇权
2、影响:加强了皇权但导致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设立内阁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明史》
1、设立:明成祖时在皇宫内的文渊阁设立
2、内阁的性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只备认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卷5011、501载叶向高奏疏
3、内阁的日常工作和权力
(1)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即“票拟”)
(2)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票拟:明朝内阁代替皇帝批答奏章,先将拟定的批阅建议写在票签上,附本进呈皇帝裁决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三)设宦官机构司礼监,宦官获得更多的权力,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1、宦官的权力: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
2、对明朝政治的影响: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东厂,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专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9
小结: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朝代 措施 宰相地位 趋势
秦朝
西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废宰相,权分六部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相权得到削弱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割
宰相位高权重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
10
废除宰相
设立内阁
宦官专权
皇权强化
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变化: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是加强皇权的产物,
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结果。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监察弹劾建议
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11
都察院、刑部、大理寺并称三法司,遇到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亦称三司会审。
小结:明朝官制
12
1.郑和下西洋
越南
泰国
印尼
马来西亚
印度
非洲
阿拉伯
(1)概况:
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西洋
中国
胡椒、苏木、翡翠、檀木、龙涎香
佛教艺术、音乐、提线傀儡戏
金银珠宝、瓷器、茶叶、丝绸
铸钱、开井饮水、种茶、纺织等技术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3
思考1:郑和为何要下西洋(目的)?
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明史·郑和传》
宣扬国威
寻找惠帝
扩大朝贡贸易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评价:
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
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1.郑和下西洋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4
补充:朝贡贸易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政府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补偿(即薄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而是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15
补充:朝贡贸易
中外商人的商业交换,相当于今天的市场经济,不再是朝廷主导的不等价的贸易经营。这种贸易,朝廷和地方都能赚到钱。为了处理贸易事物,朝廷会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市舶司)
16
(1)倭寇的产生始于元朝。(当时日本镰仓幕府统治衰落,经济凋敝,大批中小武士陷于贫困化,下海从事走私贸易,很多人亦商亦盗,常以劫掠为生,元人称之为倭寇。)
(2)明太祖时,对倭寇除在沿海修建城戍防备外,又实施经济封锁,亦即“海禁",禁止百姓私自出海贸易,“片板不许下海”。
海禁不是禁绝海外贸易
海禁是严格禁止民间对外往来,而政府则有限地进行海外贸易,明政府还积极鼓励外国来华与明政府进行官方贸易(朝贡贸易)。
2.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7
(3)明成祖在对外政策上不仅大力发展传统的朝贡贸易,还将这一贸易形式主动推往海外进行,这就是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之举。
(4)到嘉靖年间,倭寇活动进入了空前猖獗的时期。明廷厉行海禁。派遣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
2.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8
(5)明朝后期,东南沿海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平倭过程中,明廷逐渐认识到“海禁愈严,贼伙愈盛",因此在隆庆时期开始解除海禁,有条件地允许私人从事海外贸易。
隆庆开关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隆庆开关使得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2.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9
元朝:倭寇的产生
明太祖:实施“海禁"
明成祖发展朝贡贸易
嘉靖:厉行海禁
隆庆开关
思考: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
思考:明后期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③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④对外部世界的无知闭塞。
①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
②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③社会各阶层要求开放海禁的呼声越来越高。
④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
2.沿海形势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20
2.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还侵占了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1.天启四年(1624年)以后,荷兰侵占台湾南部。
3.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打败了西班牙人,独占了台湾。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贿买明朝官吏,借口到香山县濠镜澳晾晒货物,以每年纳租银两万两为条件,请求上岸居住。
3.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根据教材归纳明朝处理边疆不同地区民族关系的手段和特点?
修长城、战争、册封、互市
设奴儿干都司、
封官。
封授僧俗首领、行都指挥使司。
因俗而治;
因地制宜;
笼络上层。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
努尔哈赤,1616称汉,国号大金
皇太极,1636称帝,国号大清
福临,1644入关,顺治帝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前朝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明史》
根据材料和所学,归纳明朝灭亡的原因。
政治腐朽-天灾连绵—赋税沉重—官逼民反—清军进攻。
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十三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下树为赝品)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主板书
《坤舆万国全图》,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但当时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真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课堂练习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下列对“至是废去”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仿效前代末期皇权稳固的做法 B.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念头
C.殿阁大学士篡夺相位对皇帝的鼓动 D.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权
2、有学者在研究16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者,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
A.政府严厉打击民间贸易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倭患其实与日本人无关 D.“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3、“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答案:DDB
大明朝兴衰
一个中央变迁:废除宰相,设立内阁。
一次航海绝唱:郑和下西洋,海洋丝路的式微。
两个英雄抗倭: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
三个西方骚扰:葡萄牙窃居澳门,荷兰、西班牙骚扰台湾。
三处边疆巩固:蒙古先战后和;西藏册封管辖;东北设奴儿干都司。
明亡四大因素:政治黑暗、天灾连绵、女真进犯、农民起义。
小结
小结
纵向视野
横向视野
未能突破原有体制框架
仅为局部调整
历史轮回
走出中世纪
步入近代化
资产主义发展
新航路开辟
启蒙运动
全新挑战
废丞相设内阁
经略边疆
郑和下西洋
平定倭患
明朝
永乐盛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