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壹 单元框架
贰 知识梳理(配以命题解析)
叁 核心素养提升
八年级历史
近代化的探索
常考专题突破
目录
壹 思维导图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贰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代表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 、张之洞等 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口号 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 ①创办军事企业 时间 19世纪60年代起 口号 自强
主要代表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创办民用企业 时间 19世纪70年代起 口号 求富
主要代表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创办新式陆海军 陆军 19世纪60年代建立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方法练兵 海军 ①19世纪80年代建成新式海军:福建、广东、南洋,北洋(最大)②1885建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④新式教育 ①兴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③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④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贰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评价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进步性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的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内因:洋务派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根基;国内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外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2)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
贰 知识梳理
知识点二: 戊戌变法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活动 (1)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 。 开始标志 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内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制造了“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事件,变法失败。 意义 变法在 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思想启蒙)。 《国闻报》
1898
明定国是
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戊戌六君子
思想文化
(1)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过分依赖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缺乏群众基础。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
(2)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贰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开始时间 年10月10日
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过程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武昌、汉阳和汉口)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意义 积极: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的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②促使社会风俗发生新变化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成果 ①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
1911
贰 知识梳理
知识点四: 新文化运动
背景 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与尊孔复古思想) 开始标志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主要代表 陈独秀、 、李大钊、鲁迅等 重要阵地 《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主要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鲁迅的白话小说 ,以新文化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倡导文学革命 胡适发表 ,主张用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翻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评价 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开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随后爆发的 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局限性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1915
《青年杂志》
胡适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五四运动
贰 知识梳理
近代化探索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派别 地主阶级 洋务派 资产阶级 维新派 资产阶级 革命派 资产阶级
激进分子
口号 “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 “民主”“科学”
特征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 启示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均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命题解析
1.(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下图刊载于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上。该图可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的背景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瓜分狂潮的到来 D.戊戌变法的意义
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化的兴起,题干“1884年”和图片中的蒸汽机车等信息,可得出答案
命题解析
2.(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观察下表,可推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
A.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B.维新派组建训练新式的军队
C.清朝内部达成学习西方共识 D.中国成功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表格中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汉阳枪炮厂的建厂时间和建厂官员及主要产品,主要产品均为各种武器,说明洋务派打造近代化武器装备
A
建厂时间 厂名 建厂官员 主要产品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小火炮、炸弹
1865年 江南制造局 李鸿章、曾国藩 来福枪、重型海防炮、轮船等
1890年 汉阳枪炮厂 张之洞 来福枪、轻型迫击炮、子弹等
命题解析
3.(2023·河北·统考中考真题)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 )
A.太平天国的建立 B.洋务运动的兴起
C.戊戌变法的实行 D.中华民国的创建
C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面对现状康有为等维新派推动清政府实行戊戌变法,变法规定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命题解析
4.(2023·四川自贡·统考中考真题)《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传播
C.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A
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1895年,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使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次觉醒。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人物 主要活动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梁启超 《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命题解析
5.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主义。某班同学在学完“三民主义”相关内容后,对“三民主义”作了以下解释,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代表维新派的进步思想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要求
C.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D.引发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C
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其实是孙中山一系列挽救民族危亡,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适应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命题解析
6.(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读下面两幅图,两幅图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封闭走向开放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落后走向富强
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灭亡和中华民国建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反映了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趋势
命题解析
7.(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1917-1920年部分历史事件。从中可看出( )
A.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D.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图片中的“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改用白话文”“使用白话文”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进而推动了白话文的普及
命题解析
8.(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1921年3月8日,陈独秀撰文说“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这可佐证新文化运动( )
A.提倡科学主义 B.推崇诗礼教化 C.维护法律权威 D.关注男女平等
C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表明陈独秀认为这时女性的社会地位亟待提高,说明他关注女性地位问题,因此可以佐证新文化运动关注男女平等
叁 核心素养提升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认真观察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请同学们按顺序分别写出示意图中三个空白处应该填写的内容。
(2)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3)写出倡导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
(4)领导辛亥革命的伟大领袖是谁?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根据上图,说说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洋务运动
康有为、梁启超
①洋务运动
②新文化运动
③变法图强
孙中山;封建帝制;三民主义
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